包青天
受传统电视剧《包青天》影响,说起包拯的特征就是黑炭、月牙和华丽的龙袍。其实包拯穿的不是龙袍,古代不论什么朝代,能穿五爪龙袍的只有皇帝,其他穿龙袍的,身上的动物只是像龙,太子或皇帝亲近的兄弟们最多也就穿四爪蟒袍(和龙基本一样,但四趾的爪子比龙少一趾),所以电视剧中看到的包拯身上穿的实际是蟒袍。但即便如此,宋代的包拯也不可能穿上蟒袍,因为大臣穿蟒袍是从明代开始的。如果认真起来,《包青天》的道具属于史实性道具错误。
明代亲王的蟒袍
包拯是几品官(包拯是几品官职)
衣冠禽兽开始于元代,至明代身份等级终于定型,明代在官员朝服前胸后背都绣一种动物以示地位差别,文禽武兽。文官一品图案为白鹤,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意,预示着一品大员对天子的影响力;鹤又为动物中的灵鸟,《西游记》中天宫宴会基本都是白鹤齐飞,也是吉祥的寓意。二品以下至九品依次是锦鸡、孔雀、大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武官一至九品分别是:一二品为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为熊罴;六七品为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科道官为獬豸。此外,衣服还要分等级颜色,一至四品用深红色,五至七品用青蓝色,七品以下为绿色。
明朝一品官的白鹤补子
以上衣服都是正常官僚的工作服,是上朝上府衙办公必须穿的衣服。但是在上述衣服之外,明代为了体现皇帝对臣下的亲近还出现了赐服。最著名的就是锦衣卫的飞鱼服。飞鱼服不是锦衣卫专属服饰,飞鱼服同蟒袍、麒麟服、斗牛服一样属于特赐性质,如同三公三孤的称号一样,是一种荣誉,原则上只有高官、清贵、元老才能获得。飞鱼服不是锦衣卫所有人都穿,因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专门当特务,是天子最亲近的力量,所以一般在锦衣卫中总旗以上的官都可以被赐予飞鱼服显示皇帝的信任。而对一般文官武将来说,只有二品以上的尚书、侍郎级人物才有可能被赐予飞鱼服。穿麒麟服的则多为公侯,代表就是曲阜衍圣公。
明代四大赐服的地位为蟒、麒麟、飞鱼、斗牛。四物似龙非龙,用这种东西赏赐臣下,既满足了臣下对龙的崇拜,又不动摇自己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四大赐服中,蟒袍最为尊贵。《万历野获编》说:“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蟒和龙完全一样,就是爪子四趾,比龙少了一趾而已,一般人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所以蟒袍一般都是太子、亲王的服饰,海外藩王中只有朝鲜郡王因对大明孝顺,所以特赏穿亲王蟒服。直到明中期开了赐臣下蟒袍的先例。
麒麟是四蹄而不是爪子
《大明衣冠图志》说,明代用于赏赐的蟒袍,都为圆领,分单蟒和座蟒两种。单蟒就是胸前的主图案是一只蟒半缠绕着衣服,蟒头在正面,呈现从左向右的样式,裙摆处行蟒数条,左右袖子口各绣行蟒一条。座蟒也是一只蟒,但胸前的主图案是一只大蟒头,而座蟒袍裙摆处则绣被视为宫廷专属的“江崖海水”图。蟒袍的配件简朴又奢华。所谓简朴,和飞鱼服还要佩戴装饰的乌纱、腰带、方袋相比,蟒袍只需配乌纱和腰带即可;所谓奢华,配着蟒袍的腰带,是革制,要镶玉片,是真正的玉带。
单蟒
臣下被赏赐蟒袍开始于正统时期,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平麓川后被赏了蟒袍,但《万历野获编》认为那不是因为他功劳大,而是王骥贿赂王振,通过恩泽被特赐蟒袍,“实系恩泽,且出自王振”,所以明人不承认这件蟒袍。直到弘治十六年,弘治帝给刘健、谢谦、李东阳三大辅臣赐了座蟒服,“辅弼(内阁辅臣)得赐蟒衣自此始也”。
座蟒
此后,随着经济发展,皇权下降,民间奢侈之风逐渐兴起,赐服泛滥,而接受赐服的人又故意把斗牛、飞鱼穿得像蟒袍,这就给人一种视觉错觉。所以弘治以后没经历过系统官僚教育、不熟悉明朝官府运作和服饰制度的人,就会以为只要当大官,或者特别被皇帝倚靠,就会被皇帝赐给蟒袍。
宋代包公只是一个一般清官,长期任监察官,以破案闻名,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类似今天的三军副总参谋长)。宋代官员服饰分祭服、朝服、常服、时服等。宋代官服的标志就是帽子的大翅膀。和明人花团锦簇的补子相比,宋人的官服反而很朴素,就是纯色调。元丰改制以前的宋朝,承接唐朝的服色制度,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深红,所谓大红大紫就是如此;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上为深红,九品以上为绿。
宋朝官服
宋代没有官员赐服制度,什么人就穿什么衣服。包拯作为元丰以前的官僚,枢密副使正二品,衣服只能是紫衣、腰悬金鱼袋。所谓金鱼袋开始于唐,原本是唐朝给五品以上官员放鱼符(证明官员身份的信物)的袋子,到了宋朝不用鱼符,直接把鱼形绣在袋子上显示身份。宋朝规定三品以上为金鱼袋,五品以上为银鱼袋,五品以下没有。所以紫衣金鱼才是包公的标配。
宋朝的金鱼袋、银鱼袋
元代元曲流行,借助戏剧的力量,人们开始神话包拯,出现了包拯判阴阳、断生死的故事。至明代市民娱乐更加丰富,民众意识也有所觉醒,面对社会的不公,明人承接着元人对包公的崇拜,对包公的故事进行了再升级,将包公包装成了绝对的偶像。虚构的包公有一切好的品德,机智聪颖、为国为民、清正廉洁、铁面无私、不惧权贵,是穷苦百姓最坚强的依靠。
明人将精神的寄托凝聚在包拯身上,希望明朝也能出现像包拯一样的清官。渐渐的,虚构就成了真实,历史上没有被拜相的包拯成了少了他宋朝就得灭亡的英雄,包青天、包相爷的称号全被叠加在他身上。既然包拯是宋代最牛的官员,必然为皇帝所依靠,是宰相辅臣级大官。所以明人拿明朝的习俗和制度套用在宋人身上,包拯就穿上了蟒袍。
戏剧中的包公
历史上包拯肯定不会穿蟒袍的,受明清小说影响,加上明清戏曲繁荣,戏曲中的包拯穿上蟒袍,这种印象普及开来。而《包青天》这个电视剧又颇有些京剧改编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包拯穿蟒袍也是情有可原吧。
余建伟:《明代赐服研究》,西北民大硕士论文,2013年。
宋俊华:《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打扮》,《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