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生本就是一次旅行。
欧阳修,(1007年 -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于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逝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一、多次入选语文课本
常清君这次解读点评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这篇古文曾多次入选语文课本,常清君还记得自己当初在中学学习这篇作品时,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全文背诵(第二天必须一个个在她跟前当场背诵过关),还要求作为语文课代表的我,带头第一个完成这个任务。
我当天放学回家,吃了晚饭后,就开始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背诵这篇课文,直到背得滚瓜烂熟(那时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与现在相比少多了,在放学回家之前,大多在教室里就可以完成)。
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常清君第一个上去背诵就顺利过关,记得有的同学在老师跟前背了三四遍才勉强过关。
二、醉翁亭名字的由来
好了,言归正传,这篇游记散文作于宋代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北宋革新运动,而遭到朝廷中保守派的排挤,受之牵连,被贬官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任太守,《醉翁亭记》就是在其滁州任上所写。
全篇共分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景,这个景中有山、有泉、有亭,这个亭子就是醉翁亭,作者也明确说了,建造这个亭子的,是山里的智仙和尚,而为其取名的,就是作者欧阳修自己。
在常清君看来,以欧阳修作为当时文坛巨匠的水平,若要给这个山中之亭取个独特别致的名字,简直易如反掌,可他就打算直接用自己的别号“醉翁”。
写到这里,常清君不禁想起了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中,出了一道与《红楼梦》有关的作文题,其中提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即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就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
这里的“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这一段中的“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的意思是说山势回环,道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段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先写景后抒情,而这些抒情之句,当属此段乃至全篇中最为经典有名的,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几句,意思是说醉翁(即作者自己)的真正心意不在饮酒这件事上,而在这些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游赏山水的真正乐趣,其实更在于有感于心而寄之于酒。
第二段继续写景,只不过转为描写山中早晚之天气变化,以及四季不同的景色了。
第三、四段则开始重点写“游”,既描写当地百姓男女老幼举家出行之游,也描写作者自己一行人之游(常清君觉得可能既有作者的单位同事,也有亲朋好友),感觉就像现在适逢周末、节假日之时,大家自驾游、农家乐一样,真是其乐融融!
四、一则有趣的对联故事
常清君还想起了一则现代对联故事,说的是有位年轻人受邀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宴会,按人之常情和当地习俗,一般是要赶礼的,要么送礼金,要么送礼物,可他当时正处于经济拮据、囊中羞涩的窘迫状况,实在是一时赶不起礼,可好朋友的生日宴会又不能不去参加。
情急之下,他心生一计,在家里找了一只名酒的空瓶子,在里面装上纯净水,作为礼物带去参加朋友生日宴会了。
到了宴会现场,他把这瓶“水酒”递给好友,心里又觉得不能欺骗朋友,应该道出实情,可身边还有其他人在场,又不好直说,于是灵机一动,对朋友说道:“君子之交淡如……”。
朋友一听这话,起先愣了一下,随即心领神会,便欣然接过这瓶“水酒”之后,也回应了一句“醉翁之意不在……”。
两人随后相视而笑,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其实就是一副很有意境的对联。
常清君云:峰回又路转,醉翁畅游醉翁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