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博山蒋氏理事会会长蒋则宏代表博山蒋氏家族,向我区老文史专家王济世先生赠送《蒋氏家谱》。王老给到场的每位蒋氏理事会成员回赠了他写的文集《博山偶记》,我有幸得到一本。
左:王济世,右:蒋则宏
王济世,1946年生人。曾用笔名王岩、尚艺文、鲁中岩等。生于博山城东北岭,年逾古稀,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文。华东煤炭技校毕业后,分配江西省丰城矿务局工作,历任尚一矿机修钳工、宣传干事、矿办主任;1981年调回故乡,曾任博山区政协常务委员、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后任博山区史志档案局(馆)长。1998年,主编《博山人物》获淄博市“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博山文史专家王济世
王济世先生离岗退休后,应邀参与编纂《中共博山地方史》、《颜山壮歌》、《博山历史文化名人》等20余部地方典籍。主编《博山饮食》等专辑,在《鲁中晨报》等辟孝乡拾零专栏,宣讲博山故事。
按辈分,济世老是我的长辈。很早就有幸聆听过他的许多教诲。更从他那里知晓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博山历史。作为从区档案局局长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干部,济世老一直为家乡博山的党史、文史工作奔波辛劳,数十年笔耕不辍。无数篇珍贵史料,经他采集走访、尽阅史料,还原了历史真相,客观再现了史实。
博山蒋氏家族理事会成员与王济世合影
翻阅济世老的文集《博山偶记》,如徜徉于故乡博山悠悠岁月中的时空隧道,让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首首悲壮的史歌,一幅幅壮阔的画卷,即刻在眼前浮现。
济世老的《博山偶记》,共分“红色记忆”、“古镇钩沉”、“乡贤轶闻”、“书山拾贝 ”、“故里采风”、“孝乡拾零”、“亲情乡愁”、“诗苑学唱”八个章节,共计八十余篇文章。
拜读了济世老的《博山偶记》,在他那深邃质朴而饱蘸乡情的笔触中,看到了故乡博山,在悠悠岁月中的不凡史实和颜山孝水间的励人故事。
《博山偶记》,故事里注满乡情,乡情中写满故事。
王济世著《博山偶记》
济世老的《博山偶记》里,有一大代表王尽美博山之行的慷慨豪壮,也有开国上将王建安对战斗故地的一往情深。有“菩萨司令”廖荣标的戎马倥偬,也有抗日名将徐化鲁的“气壮山河”。既有名馆聚乐村饭庄的逸闻趣事,也有清真老店清梅居的浴火重生。有庙宇祠堂历史渊源的款款而叙,更有胡同巷道家长里短的娓娓道来。
济世老的文章是严谨的,作为一名党史史料工作者,他用亲力亲为的调研和访谈,力求每一个历史史料精准无误。于是有了他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档案报》、《联合日报》、山东《春秋》杂志、《淄博日报》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的博山党史、地方史的权威发布。他用这些文章,将博山的一个个红色革命故事告诉世人,以此宣传博山。让人们知道,博山曾是一片红色热土。
济世老的文章也是深情的,他用酸枣、蝈蝈为题,生动记叙了我党十五岁小交通员蒋星星(蒋衍丰),当年与博山伪军斗智斗勇传递情报的故事。他以一位老博山人的桑梓深情,写出了蒋洗凡、张敬焘、蒋方宇、焦裕禄等几十位革命先驱和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
(合影中二排左一为博山蒋氏先哲,山东革命先驱蒋洗凡)
济世老的文章更是洒脱的,他把“砸鱼汤”写得妙趣横生,把博山食俗写得回味悠长。他写出了博山泉水的清澈甘冽,也写出了博山老街的古道情长。他写出了老博山犄角旮旯的文化底蕴,也写出了山野陋巷的别样故事。
《博山偶记》犹如一部“博山史记”,写满了博山从古至今人物山水的地域风情,精刻了博山历史与现代的精神风尚。
济世老的《博山偶记》是他长期付出的心血,也是他讴歌故园的情怀。
正如他在自序中写道:“光阴荏苒,年逾古稀。欣逢盛世,略表寸心。今拙作结集问世,也不想再麻烦领导和文友弗心劳神了,自拉自唱,啰嗦几句,作点说明,权当前言自序吧。”
“《博山偶记》是我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它主要选录了我参加工作以来。在工作之余,尤其是离岗退休之后,在学习研读博山的人文历史过程中,偶然收获的心得体会和编研成果,大都在报刊发表过。现今选录成集,对本人是个小结,亦方便文友交流,更可供有关专家和热心读者扶正参考。”
这就是,一位博山老文史工作者的殷殷故乡情,拳拳赤子心。王济世老先生的《博山偶记》,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一部“偶记”,而是博山史料档案中一本厚重的“乡情之作”。
博山望海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