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选辑》是195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倡导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起,以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生动鲜活地记录戊戌以来中国社会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史料专辑。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了代行人大职责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调动政协委员积极性,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政协各方面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同志提出了一项新任务,即征集文史资料。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谈到:“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记载下来”,“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最落后到最先进的都要记载下来”。他强调:“有些东西不赶快记载下来就会消失”,“要勇于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不会割断历史”。
根据周恩来的倡导,1959年7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立。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任主任委员,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莼、申伯纯、顾颉刚为副主任委员,委员有章士钊、吕振羽、刘大年等著名学者和各界人士40人。随后,各省市自治区政协也相继成立文史资料工作机构开展工作。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工作办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并拟定145个历史事件和61个历史人物的参考题目。在各地方政协的协同和有关单位的协助下,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向曾经在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亲身经历的人士征集了大量回忆性质文稿。至1959年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收到各类史料200余万字。
196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第一期《文史资料选集》,并以此作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基本刊物,不定期出版。自1959年7月至1966年5月,全国政协共征集一亿字资料,编印《文史资料选辑》55辑。此外,十几个省市政协也编印了文史资料刊物。
“50年代后期,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总理号召政协委员们把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来传承后人[即:“三亲”史料],并曾当面对何基沣常委(注:时任农业部副部长 中共党员 曾打响“七七”卢沟桥抗战第一枪)说:你带个头……于是,就有了《文史资料选辑》的诞生。”
以其鲜明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色,最详尽全面地叙述中国近代历史 。这套史料更具收藏价值,绝大部分由事件的亲历者执笔叙述。时过境迁其中大多数叙述者已经作古,这些记载几成绝唱。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兴趣的朋友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者也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料直接引用。
部分省市文史资料类刊物封面如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