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我欢呼《文史知识》创刊 宋振庭 (代发刊词)

我欢呼《文史知识》创刊 宋振庭 (代发刊词)

我欢呼《文史知识》创刊 宋振庭 (代发刊词)————载于《文史知识》1981年1月刊记得列宁有一次在波兰的火车上,和一个波兰的知识分子对面坐着谈话,他问那个波兰人关于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事,但让列宁吃惊的是

————载于《文史知识》1981年1月刊

记得列宁有一次在波兰的火车上,和一个波兰的知识分子对面坐着谈话,他问那个波兰人关于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事,但让列宁吃惊的是,那个波兰人竟然不知道显克微是谁。正象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英国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中国人不知道鲁迅是谁一样。列宁对这件事非常吃惊。在十月革命后,列宁下过这样的断语:“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里,绝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他在共青团的任务等文章中多次说,如果不了解整个历史的优秀文化成果,谈什么共产主义文化,那是十足的胡说八道(大意)。

人们也许马上问我:目前的中国不就是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么?据各处农村的统计,农村大部地区文盲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我们不一样在搞社会主义么?那么列宁这个话是否是普遍真理呢?

我说,正因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正因为我们吃了偌大的苦头,才更证明列宁的这句话是真说对了。

你不信么?

你认为一个占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文盲国家能搞社会主义么?那么我问你以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象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竟然有那么好多年,天天批“唯生产力论”,天天在报刊、广播、讲话、开会中说,知识就是“罪恶”,知识就是“私有财产”,知识愈多愈“可恶”,知识分子就是“臭老九”,愈无知识愈好,交白卷的是大英雄,烧书的,打砸抢的,流氓活动的是“革命行动”。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再比如:为什么上几亿人口一下子变成了狂热的宗教徒:早请示,晚汇报,背语录,喊“最!最!最!”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整个民族就像疯狂了一般沉浸在造神运动中。

再想一想,为什么会不分时间、地点,“全民上阵”去砍光树木,烧石头炼“铁”,甚至用大缸、土炮楼炼铁?虽然一个高小的化学教员都能明白,那炼出来的并不是铁,那是高硫的石头巴巴,但谁又能制止得住?

为什么现在求神、讨药、会道门、流氓活动这么横行泛滥?为什么不多几天,中央广播电台在一段关于人的寿命的专题讲话中,讲到全世界的人的长寿材料时(那位专家这时讲得很好),却偏把唐朝的中医师孙思邈(读秒)硬读成孙思帽,还说佘太君活了一百岁,他连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分不清,我真耽心他会再举出孙悟空活了百万岁的例子哩!

也许人们会说,这些荒唐事是由于国家领导人、党的领导人犯了路线错误造成的。这当然对!但为什么领导人犯这么大的错误而又很难纠正呢?这一切离开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低,离开中国的封建流毒长,离开中国的小生产的汪洋大海这个根本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能从哪里找到解释?

这里就出来两个汪洋大海的关系了。一个是小生产的愚昧的海洋,一个是知识的海洋,反正中国大地上不是知识的海洋遍布着,就是愚昧的海洋遍布着。

前几天人民日报副刊上有一篇小品文讲“末将愿往”,原来是许多青年听《岳飞传》《杨家将》入了迷,这里我不是说那位评书演员艺术水平如何;这在大劫之后,还有人如刘兰芳那样,还可以说上两套刀马费,盔甲费,已着实不容易的了。使我心凉的是,现在的青年的文化知识能这么一落千丈,荒凉饥渴和不管什么食物,这样拿来就大口大口地吞食的状况,多么可怕,可悲,又多么让人恨了林彪、“四人帮”!

知识也象无边的海洋,没有什么人可以洞测它终极的、最后的奥秘。知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不断地摸索、创造、积累、总结,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只要地球不停止转动,人类的生命不会熄灭,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也就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用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话说:“知识就是力量”。

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就是这个民族最稳定的、有连续性的物质的力量。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德国毁成废墟,大半城市没有一间囫囵的房子,但怎么样呢?不过十年,他们又复兴了,而且又重建了更繁荣的文化。为什么?就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最大的生产力,最大的物质力量。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美国的科学上去了?是希特勒帮了忙,大批逃亡的德国科学家在美国搞出了原子弹。

今后如有人写现代史,我想嘱咐他一句:别忘了,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历过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倒退。倒退到几乎成为江青女皇陛下统治下的原始氏族社会去。

当然,人民创造的历史不会倒转,存心扫荡知识、毁灭文化的林彪,“四人帮”已被人民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中国人民在十年浩劫之后,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迎来了科学文化的春天。在青年一代如饥似渴的寻求知识、增长才干的努力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不久之前,我曾在一篇短文中满怀喜悦的表示:作为一个“科普”对象,举双手赞成自然科学界召开了科普大会。在欢呼之余,我又满怀热望的期待着社会科学界、文学艺术界,也来“科普”一下。这后一个科普大会虽然没有召开,但我感到我的希望和要求并没有落空,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文学艺术知识的书籍和刊物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新创刊的《文史知识》又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从《文史知识》这个刊名,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讲文学(包括语文)和历史知识。我作为一个文史的爱好者,同时,作为又一种“科普”对象,也举双手赞成办这样一个刊物。因为四化需要它,广大青年朋友需要它。

有的青年朋友可能会这样想,我既不想当文学家,也不想当历史家学习文史知识有啥用?

知识,只要是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益的知识,都有用,而文史知识尤其有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史知识是通向各种知识领域的桥梁,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起点。不论学什么知识,首先要识字,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否则就不能看懂,更不能理解和接受各种专门的科学理论知识。过去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事实证明,这句话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客观事实。试问,不懂中国文史,如何研究中国数理化的历史和现状?即或是外国的科学技术,不通中国语文又如何译述,取得借鉴?即或学得了数理化,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也难以把学得的东西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那研究的成果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片面强调理科,轻视文科,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结果,以至于有的大学新生入学之后,不得不用一年的时间补习语文课,说明扭转重理轻文的倾向,已经刻不容缓。我觉得文史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学习文史知识不一定就要成为文学家和历史家。正象学习数学不一定就要成为数学家一样,难道我们不想当数学家,就可以不明白加减乘除吗?

我个人的看法是,“理”固该重,“文”不可轻。

《文史知识》强调知识的准确性,这个想法是很对的。传播知识而不准确,会贻误青年。但是准确的知识,往往需要经过辛勤的考核研究和大家共同讨论才能得到的,而不是凭哪一个天才,哪一个权威一言为定。所以,《文史知识》对许多问题同样也需要展开百家争鸣和自由讨论。认为普及性的、知识性的刊物不需争鸣,不要讨论的看法是不对的。当然,所谓争鸣和讨论,应该是讨论那些有意义而又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热闹和好看。

《文史知识》创刊之际,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发表一点儿意见,我本来没有什么好的意见可说,只是出于对文史的爱好和深感普及文史知识的重要,才说了上面这些很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我的青年朋友们。

上一篇: 【普罗读书——《文史通义》】近代中西方史学之辩(一)
下一篇: 2023年公费师范生分数线广西 广西公费师范生报考分数条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