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击败楚国并顺利称霸中原之后,晋文公重耳立刻想好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他要灭掉郑国。
晋文公的故事简介(晋文公的故事读后感)
重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史书给出的解释是:在重耳流亡时,郑国国君郑文公对他非常不礼貌,所以这回是秋后算账。
这个说法我并不赞同,要知道,重耳继位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帮助晋国称霸。
哪怕是在城濮之战前报复曹卫两个小国,也是为了激怒楚成王和楚国大将成得臣。
换言之,重耳或许想报复郑文公,但这绝不是唯一的理由。
在我看来,重耳想灭掉郑国的这种表述,本身就是不准确的。
对于晋国而言,灭掉弱小的郑国绝没有多难,难点在于,灭掉晋国之后如何善后呢?
郑国位于中原偏西的位置,晋国和楚国想要进入中原角逐,都必须直接面对郑国。
也就是说,郑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灭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比如说,晋国灭掉了郑国,那么楚国以后再想进入中原角逐,就必须直面晋国。
一旦大国之间失去了缓冲区,就意味着惨烈的兼并战直接打响。
而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时期,大国与大国之间虽然经常爆发战争,但通常都不是兼并战。
几个大国之间互相爆发兼并战,是到战国时期才发生的事。
了解这些基本史实之后,我们再来看重耳攻郑,就会发现他只是希望郑国成为晋国的亲密盟友甚至附属国,而不是准备灭掉他。
重耳的这种想法,的确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一个名叫子兰的人,此刻正生活在晋国。
子兰是郑国国君郑文公的庶子,从小就在晋国长大。
基于重耳和晋国的利益,想要让郑国彻底亲晋,最好的办法就是干掉郑文公,扶子兰上位。
可问题就在于:重耳的想法很好,但楚成王并不是傻子。你晋国明目张胆地在郑国扶持傀儡,问过我们楚国没有?
如果大家都这么玩,那事情就复杂了。
今天,晋国弄个傀儡在郑国当国君;明天,故事的主角换成楚国。
所谓缓冲区,是为了让各大国都有足够的安全距离,而不是隔着缓冲区搞各种博弈,因为这种做法很容易擦枪走火。
所以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信给秦国国君秦穆公,邀请他一起出兵伐郑,事成之后,会把郑国一分为二,秦晋两国平分。
重耳的想法应该是,只要能把秦国拉入局,楚国再想借助郑国来做文章,空间就会小很多。
秦穆公思考了一番,最终答应了重耳的要求。
后来,当秦晋两国联军即将抵达郑国的时候,郑国出现了一位名叫烛之武的高人。
烛之武连夜潜入秦军大营求见秦穆公,希望他可以撤军,因为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灭掉郑国之后,只会便宜晋国。
秦穆公听罢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连夜撤军,并未通知重耳。
第二天一早,重耳发现秦军撤退了,当时就气得牙根直发痒,大骂秦穆公不仗义。
随后,孤掌难鸣的晋军也撤了,郑国安全了。
很多时候,我在读史书的时候,总觉得这就是一个个英雄传奇的故事。
比如此次事件的主角烛之武,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人啊。
然而,我很想问一句:秦国和郑国并不接壤、瓜分郑国很可能为晋国做嫁衣这种基本事实,秦穆公难道不知道,非要等烛之武说出来之后才明白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秦穆公的智商得有多低啊,秦国那帮大臣的水平得有多差啊。
从地缘角度考虑,如果不能击败甚至灭掉晋国,秦国就没机会逐鹿中原,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常识。
重耳给出的条件,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的诱惑:如果你秦国协助我们灭掉郑国,就可以获得一块“飞地”,这买卖你做不做呢?
看到重耳给出的条件之后,秦穆公也会分析一番。
首先,晋国此时的战略是为了当中原霸主,所以他们的主要目标会向东南方向发展,争取深耕中原,与楚国展开竞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秦晋两国并没有根本性矛盾。
其次,如果秦晋两国联手,楚国绝对不敢放肆,所以秦晋联手灭郑这种事,有很大的可能会成功。
再次,虽然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但如果获得了一块“飞地”,多少也能在中原地区施加一些影响力。晋国虽然有可能会吞掉这块“飞地”,但肯定不会是现在,因为现在的晋国必须集中精力对付楚国,绝不敢得罪秦国。
最后,名义上是秦晋两国联手灭郑,但双方都清楚,发生战争之后,肯定是晋军主攻,秦军敲锣打鼓助助威而已。换言之,灭郑并不是什么耗费精力的活。
了解到上面四点之后,秦穆公自然会得出结论,只要像模像样地派出一支军队,跟着晋军到中原逛一圈,就能获得一块“飞地”,这买卖为什么不做呢?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明白了秦国的选择,那么再来看烛之武的游说,其实答案就很清晰了。
烛之武想要说服秦穆公,只要抓住一点即可,那就是你们秦国这一次,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导致秦国出兵的最大诱惑,是那块即将到手的“飞地”。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晋国铁了心要灭掉郑国的前提之下。
对此,烛之武只需要告诉秦穆公,晋国绝不打算灭郑,他只是想扶持子兰上位而已。
而这个消息,秦穆公未必会知道。或者说就算知道,他也不知道,这件事的进展如何。
但烛之武不一样,他对郑国公族的情况了如指掌。
比如说郑文公,他有三个儿子,可前两个儿子都因为谋反,而被郑文公亲手杀死了。
也就是说,子兰虽然只是庶出,但他已经成为了郑文公唯一再世的儿子,等郑文公去世之后,郑国国君的位置肯定属于子兰。
既然郑国未来的国君位置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属于子兰的,那么重耳还会冒着和楚国大打出手的风险,强行灭掉郑国吗?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的话,只会是郑文公的决策,以及子兰的未来。
这不是烛之武更聪明,而是他有更多的信息,当秦穆公得知这些信息之后,他立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撤军。
人家晋国和郑国都谈妥,秦军留下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重耳之所以会退兵,也不是因为秦军撤退,而是郑文公服软,同意让子兰当自己的接班人,重耳得偿所愿之后,自然也撤军了。
这就是重耳灭郑的全过程,虽然有些插曲,但总体走势依然没能脱离重耳设定的剧本。
秦穆公白跑一趟,却什么好处也没捞到,自然是不甘心的。
所以在撤军时,秦穆公还留了一手,他派了三名秦将驻扎在郑国,美其名曰帮他们抵挡晋军。
可就是这一举动,为后来的秦晋大战埋下了伏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