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oc

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oc

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oc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2008Mar.2008天津外国语学院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Vo1,l5No.2日本

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运动2008Mar。2008天津外国语学院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Vo1,l5No。2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广东海洋大学外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与中国白话文运动都是在推进近代化的过程中,应变革的需要而发生的。日本"言文一致"是在解决了文体问题的同时解决了引入西方文化的语言障碍问题,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契机。日本"言文一致"发生在前,中国白话文运动是在留日学者的积极倡导下,通过借鉴日本"言文一致"运动,在中国开展的近代白话文运动。关键词:"言文一致";留日学者;白话文运动Abstract:Boththemovementof"identityofvernacularandwrittenlanguage"inJapanandthevernacularmovementinChinatookplaceundertherequirementoftherefornlinthetwocountriesduring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

TheSOcalled"identityofvernacularandwrittenlanguage"solvestheproblemofwritingstyleandremovesthelanguagebarrierwhenintroducingthewesternculture,whilethevernacularmovementinChi-HaisanimportantpartofNewCultureMovementandpromotestheabsorptionofforeignculture。Theformertookplaceearlier,andthelatterwasadvocatedbytheChinesescholarswhohadstudiedinJapanandbenefit-edfromtheexperienceofthemovementinJapan。Keywords:identityofvernacularandwrittenlanguage;ChinesescholarsinJapan;thevernacularmovement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08)02—0032一O3,日中"言文一致"缘起近年来,日本"言文一致"运动和中国白话文运动方面的研究甚多。

日本方面的研究者有山本正秀氏的《近代文体发生的史学研究》以及《言文致的历史论考》,驹=i厶武氏的《殖民地帝国日本的文化统合》,安田敏郎氏的《帝国日本的语言编制》,长志珠绘氏的《近代日本与国语民族主义》,小森阳一氏的《日本近代国语批判》等。中国方面有韩少功的《现代汉语再认识》,于兴汉的《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赵静的《话语权力的交锋——对白话文运动的重新解读》,周新民的《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魏育邻的《"言文一致":Et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刘芳亮的《近代化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变革——中国"五四"白话文运动和Et"言文一致"运动之共性研究》等。通过中Et学者的研究与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两国近代化过程中,在文字改革方面所经历过的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中国近代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通过Et本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大批的中国留学生涌向Et本,通过他们的翻译与介绍。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其中包含了白话文运动。Et本的"言文一致"从形式上来看是使文语体与口语体一致,形成"将汉文,和文,直译欧文,俗语俚语""四体并用,以此独创"的新文体(安田敏朗。

2003:135o从社会现象看是明治20年前后现代诸种制度的确立在语言层面的表现。言文一致既不创造。"言文一致"运动于最初可以追溯到幕府末期收稿日期:2007—07—12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中心"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课题资l~JJ(0610108)作者简介:雷晓敏(1976-),女,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32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前岛蜜提出《汉字御废止之义》的进言。在1880前后作为重大问题被提上日程。"日语假名学会"(1883月)先后组成。出现了"戏剧改良","诗歌改良","小说改良"。从广义上讲这些都包含在"言文一致"运动中。日本的现代语言学开始于对19世纪西方历史语言学的导人,是把西方的语法机械地适用于黏着语日语。并且这种语言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化的,一方面又是国家主义的。(柄谷行人,2003)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的标志是让口语登上文章的大雅之堂,其代表人物是二叶亭四迷等作家通过他们的口语体小说,使白话文普及起来,形成当代日本文体的语言风格。二,中国白话文运动透视中国用白话文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按照传统的说法,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起源于胡适发表于1917年元旦的《文学改良刍议》,而其胜利的标志是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采用的白话文("国课本。

白话文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唐俗讲变文,宋杂剧话本,明传奇口白,清小说京戏,用的多半是当时的方言俗语,尽量浅白,已深得各阶层民众好评。然而,广泛采用于书面语言,写景,议论,抒情均用白话文,风雅文人不以之为浅俗,也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救国,引进西方技术,期望中国勿再固步自封。改文言为白话文,首起于戊戌变法先驱黄遵宪。黄遵宪21岁时,就已在《杂感》诗内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出使海外后,在《日本国志》更提出文言合一的观念,他认识到"语言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文字合,则通文者多。"不但要语文合一,还要创造一种"明白晓畅,务其达意","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体,"令天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他在诗学上"反摹古,不避俗语"的态度,为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起了先锋作用。维新运动中,裘廷梁发表《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明白说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之言。认为二千年来人们穷耗在文言文的时间若用来兴实学,则有益中国科学的发展。受他影响的陈荣衮,则更偏激地说:"文言之祸亡中国。"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1915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文学与白话文,反对旧文学与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7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口号,提倡白话文。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对旧文学来一个通盘的改革。要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 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 文学,建设社会文学,并提出要把文学革命与政权 革命结合起来。1918 月《新青年》首先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鲁迅用白话文写了《狂人日 记》,《孔乙己》,《药》等一批小说和杂文,不仅树立 了新文学的典范,而且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产 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应该说1920 年北洋政府 教育部决定全国中小学使用白话文的语文教材, 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中国取得了辉煌成果。确立 白话文在中国的文学语言地位,是中国语言表达 方式的重大改革。使用白话文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新文化利用新文化提供了方 便。但毋庸讳言,白话文运动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显 而易见的。 三,日本"言文一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关系 日本近现代文化受西方影响很大,是西方文 化东方化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文化当时 代表着西方现代文化,对日本的学习意味着对现 代化的追寻。这种话语置换为长期以来鄙视日本 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学习日本的理论依据。对 传统的背离,对现代化的渴望与追寻,使他们很自 然地将注意力放到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上。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使得西方殖民者再 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从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向社会主义急剧深人发展这种带有世界性的思潮 变迁,是中国和日本都接受的。两者共同以世界性 的"资本主义矛盾深化"为社会基础或历史背景;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有这 事件夹在中间,两国的近代文学就处于两极的位置上。两国文学,各以世界资本主义"矛盾"的 "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为自己的基础,民主主 义,马克思主义这样普遍的思想,是两者共有的; "新浪漫主义","普罗文学"等时代的文艺思潮,是 两者共有的;"艺术家","自我","表现"等文艺学 33 天津外国语学院2008 上的许多概念,是两者共有的;不仅是左拉,歌德等西方文学史的知识是两者共有的,就是关于杜 甫,陶渊明等传统的文学知识和修养,也是共有 的。1937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文化上的邦交也 几近断绝,直到今天,两国文学之间的距离仍然较 亚洲的近代化,是由于接受了"西方的冲击"(WesternImpact)而形成的。

所以,亚洲近代化是 "被"近代化;亚洲各国,各民族的近代或现代化之 间的差异,是各国对于西方近代文化所采取的一 面抵抗,一面接受的态度的不同程度而形成的。 中国文学进入到近代后,为适应新时代的需 要,获得生命力以承担开发民智的使命,其意义诉 求,结构关系,存在方式等作了巨大地调整,变革, 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绝然不同的诸多特征。例如"时 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新文体应时而生f 启超,1996:77)。这种变革是在强烈的政治意识作用下进行 的,变革虽落实在文学领域,表现为小说革命,诗 界革命,文体革命等,但旨归在"国家"想象与叙事 上,所以文学中"人"的觉醒主题被"国家"意识所 遮蔽,文学成为宣讲"国家"话语的重要方式,"国 家"话语成为文学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也就是文 学的中心话语。 当时的主流话语是民族独立,国家权利,"今 日欲救我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f 1985)这种国家意识构成了近代文学变革的动力:"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f 梁启超, 1989),"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 改良小说始"f 王无生,1959)。 "言文一致"不是由国家或国家意识形态理论 家,而主要是由小说家来实现的。

"言文一致"基本 上说是在哪个国家都会发生的。东方近代文化的 形成过程首先是对于西方近代化渐渐加深认识的 过程,其次是根据西方的"精神"重新构建新的民 族文化的过程。竹内好所谓"近代日本没有文化" 是对日本模仿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种种制度, 学术,思想,却没有将其融人日本民族的文化之中 而言的。 中国和日本在接受西方近代化时的态度也有 所不同,中国接受《天演论》是将其应用到社会学 范畴,被称之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日本是 把进化论作为生物学方面的学说来学习的,绝少 会在把握政治和社会方法的意义上来接受这种思 想。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 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1840 年以后,英,美,德,俄,日等诸国先后入 侵中国,与此同时,他们的文化也随传教士传播到 中国。在外来文化的一次次冲击下。中国接受西方 文化,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留13 学者翻译介绍西方的 文学理论和作品,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一篇: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硕士专业介绍
下一篇: 追光公开课,打开腾讯视频的知识新空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