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散文及古文三大家
与诗词相比,清代散文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以前各个朝代。在柯愈春编辑的清代散文集《清集簿录》中收入清代诗文集近一万六千家,《清史稿·艺文志》中收入清人文集四千五百七十多种。从质量上看,虽然它不能同唐宋散文相比,但也有鲜明的特征和不容忽视的价值。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清朝的支持下扭转了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也在酝酿着中兴。清代中期,则是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桐城派的崛起并统治文坛,同时骈文也出现中兴,并形成了与桐城派散文分庭抗礼的局面。
清初散文作家可分为两派。
一派以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他们的散文被称为“学者之文”。他们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洞无物,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从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朴致用的文风。如顾炎武的《日知录 ·廉耻 》揭露了一些文人道德的败坏。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桑维翰论 》批判了后晋人桑维翰丧权辱国的罪行,都很有现实针对性。但这些散文过于强调文章的现实作用,反而忽略了文学色彩。从总体上看,这些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这正是清初学者散文的基本特征。
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为代表,他们的散文被称为“文人之文”,他们主要从文章风格上批判晚明散文的纤弱轻佻弊病,提出了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侯方域、魏禧和汪琬被称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他们没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那么坚贞的操守气节和尖锐思想。虽然他们也有汉族文人起码的民族意识,但行为上比较温和,因而他们对散文的认识不像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意散文自身的文学渊源。所以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风上纠正晚明散文的任性放诞和纤弱轻佻的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侯方域、魏禧和汪琬等清初散文三大家代表了明末文风向清初文风的转变,也是清中期桐城派的开路先驱,具有较高的地位。侯方域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
侯方域 (1618-1654)
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府学生。父亲侯恂曾任兵部尚书。侯方域少年时,主盟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流,抨击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名声很大。他是一个贵公子,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并称为“明末南京四公子”。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大兴党狱,迫害复社文人。侯方域只好逃离南京,先后投奔史可法、高杰以避祸。他热心功名, “ 素性不耐寂寞 ” ,故民族立场不坚定、晚节不终,终于参加清朝乡试,中顺治八年副榜,丧失了民族气节。据说因“为忌者所阻斥,才置副车(副榜)”,他因此抑郁寡欢,不久病亡。著有《壮悔堂文集》。
他的散文当时被推为清初第一。他学习《史记》的文风,以才气见长,但学力不够,未免有意做作。他自己尝说 “ 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 ” ,虽然是谦词,倒也符合实际。他打破了散文与小说的界限,用传奇小说的笔法来写作散文,可称为散文的小说写法或传奇性散文。他为伶人、名妓、书生、小椽吏等下层人物写人物小传,歌颂他们的美好品德。如他写的人物小传《李姬传》写李香君的 “ 侠而慧 ” , “ 能辨别士大夫贤否 ” ,使李香君俨然是一个严正高洁的妇女形象;《任源邃传》写一个抗清的 “ 布衣 ” ;《马伶传》写马伶从实际生活中体察到人物性格及其声音笑貌。这些分别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阉党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特别是《马伶传》学习唐人传奇写作手法,艺术成就较高。
魏禧 (1624-1680)
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宁都人。明朝灭亡后,他教学隐居于勺庭山中,世称为勺庭先生,著有《魏叔子文集》。他曾以讲学论道的名义来暗中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为 “ 易堂 ” 九子领袖(易堂为其父亲隐居山中时的堂屋名),与兄际瑞、弟礼号称宁都三魏。
魏禧深抱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 “ 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 ?” 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如《江天一传》、《高士汪沨传》等。魏禧的散文以人物传记为最突出,在《大铁椎传》中他塑造一个大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不仅描写大铁椎的勇力绝人,而且感慨人才的不为世用。他把这位江湖异人比之为博浪沙中椎击秦始皇的大力士,其写作用意是很明显的。他的散文以见识议论为主,而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记叙文每遇遗民志士可歌可泣的重要题材,就更加感慨激昂,描摹淋漓尽致;但又低回往复,顿宕纡徐,兼有欧阳修、苏轼散文之长。《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以叙事为抒情,是代表这一特点的极为动人的散文。他论文认为 “ 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 ” ,反对摹仿,认为 “ 依傍古人作活 ” 是做古人奴婢 ( 《日录 · 杂说》 ) 。这些都是很好的见解
汪琬( 1624-1690 )
字苕文,江苏长洲(苏州)人。清顺治时进士,康熙时为翰林院编修。散文力主纯正,对侯方域的《马伶传》和王猷定的《汤琵琶传》等散文的小说写法很不满,散文观点偏于保守。主要擅长写作碑传文,如《周忠介公遗事》、《陈处士墓表》,为散文中的优秀作品。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王猷定 (1599-1661?)
字于一,江西南昌人。曾参加史可法军幕。进入清朝后,他绝意仕进, “ 以古文自雄 ” ,开始转变明末文风。其文如《李一足传》、《汤琵琶传》、《义虎记》都是绝好的传奇性散文。《义虎记》尤属志怪之作。黄宗羲称道他这几篇文章是 “ 近日之铮铮者 ” ,而李良年 ( 论文口号 ) 云: “ 于一文章在人口,暮年萧瑟转欷歔。‘琵琶'‘ 一足 ' 荒唐甚,留补《齐谐》志怪书。 ” 说它们荒诞无稽,近于小说,不是古文“正宗”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用小说传奇体打破传统的古文写法,正是作者的成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