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深广阅读兴味长

深广阅读兴味长

深广阅读兴味长阅读,经常阅读,广泛阅读,深度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开阔视野、夯实基础、锤炼思维、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和不二法门。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

阅读,经常阅读,广泛阅读,深度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开阔视野、夯实基础、锤炼思维、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和不二法门。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搭建与语文教育有关的广博的知识系统框架、信息能级模块,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得心应手、触类旁通。语文教师的阅读不仅要有消闲性质,还要有专业要求。

读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浓缩,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读经典,不仅涉及我们关于知识和信息的吸收与储存,认知途径与领域的拓展构筑,而且关乎我们精神能量的浸润与修炼。

我们教语文,学生学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一定要涉及常识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袁行霈先生说得好,人文学科学者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足以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人。他还说,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读《礼记》,我们温习古代礼制,学习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从“世界观”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许许多多士子学人的奋斗目标和终身追求。

从“方法论”看,我们阅读、学习、理解古代诗文,容易触摸到古代诗人、作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开阔胸襟。由此,我们在学习、讲授古诗文的时候,由深度阅读而思考、理解、吸收,并内化为我们把握、解析古诗文思想精髓和方法路径的航标指引。

读《论语》,我们对儒家思想及其指导下的立身处世原则、为人做事要求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对《论语》中体现的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概念:“仁”“礼”“中庸”有较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儒学之大端,尽在《论语》矣。

据此,我们可以很好地向学生解释“巧言令色,鲜矣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洞察孔子对学生“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的告诫,还能懂得他对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赞许。

读《诗经》,我们了解周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来自各地民歌中关于爱情、劳动、风景、习俗等美好事物的吟唱,让我们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爱恨嗔痴等有较为深切的认识和感受。

读哲学美学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领悟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从“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到“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从孔、墨、孟、老、庄诸子,到名、法、阴阳各家;从新道家,到新儒家……哲人辈出,思想光辉。

这对我们读懂中国哲学流变和思想演进,对不同时代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与创作基调有一个总体认识与宏观把握。古人信奉文史哲不分家,讲究才情学识兼备。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家也同时是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从鲁迅先生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中亦可见一斑。

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我们懂得“美”及其不同表现形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美”的时尚与追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宋元山水。琳琅满目,笔走龙蛇。一本《美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国美学简史。

真正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物质形态到精神层面都是美的。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与时尚风俗,理解作家的个性和作品风格有极大启发。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感受先生娓娓道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精髓。“美从何处来”呢?宗白华先生说:诗和春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中国画、书法、音乐、文学;古希腊的艺术理论,康德哲学、罗丹雕塑等,为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美学、理解中西美学之不同提供了路径与比较方法。

读文艺理论

读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升我们对“文章”重要性的认识。“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把握各类文体特点,把握各自的写作要领。

读刘勰《文心雕龙》,理解语言文字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让我们明白作家、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是可以互相影响、转化的。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让我们对文艺作品的“境界”“情景交融”等有较为具体的认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文章的魅力在思想、在情感、在境界,而不仅仅在文字好、修辞妙、技巧高。李泽厚先生说:艺术鉴赏涉及审美对象诸多因素的把握和综合性的“判断”,不能只看文字技巧。要论文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不如屠格涅夫,但他的力度所推动的整体文学艺术水平却远非屠格涅夫可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正在于他那种叩问灵魂、震撼人心的巨大思想情感力量。

读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认识和感受古今中外宏阔的社会生活与世间百态,透过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中刻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构筑起我们对于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彼此呼应的对焦坐标,从而能够避免我们对于教材的狭隘、生硬处理和对作品的机械、固化解读。

袁行霈先生在教导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做学问时,告诫他们要“取精用宏”“盖非宏则无以取其精,非精则难以御其宏”;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应“以文本为基础,考察某一概念范畴则当具备历史眼光,揭示其演变过程,寻绎其内在逻辑”。

我觉得,袁行霈先生这番论述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广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搭建自身知识架构、精神图谱,促进专业成长来说,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读小说。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以文本为基础,我们阅尽世间繁华,读懂世事人情。红楼女儿笑颜在,烟消云散转眼无。作者的痴、书中的味,能让你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鲁迅的《故乡》,以文本为基础,我们读懂乡村生活,读懂民间疾苦。从人物外表和内心变化,触摸当时的社会脉动。从《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我们读懂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和心灵遭受的戕害。

读懂中国乡村、中国民众,除了鲁迅等作家的乡土小说外,我们还可以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著作,把艺术作品与调研报告对照阅读,从虚构到写实,从感性到理性,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中国乡村境况、民众思想状况与命运遭际,会有更真实、深切、具体的感受,从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乡村,读懂中国老百姓。

按照孟子关于“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作家、诗人与其作品统一起来,将作家与作品进行互证,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时代的大背景下正确解析作家的思想脉络,作品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中小学教师作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的职业特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储存等也可以帮助我们辨析文学文本,由于我们的阅读参与,从而在文本与作品之间凸显出作为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价值,这也就是“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意义所在。

读“语文论集”

“语文论集”,这里特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作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和阅读、写作教学理论的重要文集、经典著作,值得我们这些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认真读、仔细读、深入读、反复读。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这本“论集”所作《序》中所写:“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直面语文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从《文章例话》到《文艺作品的鉴赏》,从《读〈五代史·伶官传序〉》到《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从《论写作教学》到《谈文章的修改》,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到《语言和语言教育》……无不闪耀着叶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的情怀与担当,作为作家的巧思与慧想,作为语言学家的精致与美妙。

叶圣陶先生关于文章写作、文体知识、文学鉴赏、文字妙用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证剖析,为我们的语文教育、读写教学提供了绝好的指引和范例,给我们启发,令我们深思。

读生活万象

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身体力行博览群书,不仅为自己的专业成长积蓄能量,还要为学生作出表率,影响、带动、指导学生的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从中心——文本到两端——作者、读者。对于作品分析来说,不论写人记事,不论写景抒情,不论述理明志,思想内核、价值意义的追寻和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探析都很重要。

但是,我认为最需要留意的也是作品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是优秀作品里面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是在宏大主题之下各种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离合悲欢。把握了人物的情感脉络和心灵悸动,就把握了作品的肌理质地。

由此,我们通过阅读可以训练和提升信息提取、整合分析、阐释说明、推理判断、反思评价、创造应用的能力,进而锤炼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品质。这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是本源,形式为内容服务,思想比修辞重要。在生活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汲取生活与书本两种养分,学习思考生活、品味生活,学习综合归纳、储存提取、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教育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人生是一本大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内容深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有趣有味。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同样是抵达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的作品,牵着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陈冬平,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湖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出版作品有《风从故乡来》《悦读悦写》)

十本书书单: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2016年版

《红楼梦》

曹雪芹著

无名氏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朝花夕拾》

鲁迅著

万卷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

《唐宋八大家文选》

陈霞村阎凤梧注析

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我们如何思维》

〔美〕约翰·杜威著

伍中友译

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版

上一篇: 《斯文》(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术集刊)第九辑出版(附稿约)|【学术动态】
下一篇: 初心照亮追梦路 ——从诞生看政协文史工作的影响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