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刘映元:原归绥农科职业学校的发展变迁(4)

刘映元:原归绥农科职业学校的发展变迁(4)

刘映元:原归绥农科职业学校的发展变迁(4)原归绥农科职业学校的发展变迁(4)刘映元1934年蒋介石来绥远视察时,给“归绥农职”拨的六万块钱,省政府扣过一半,成立了“灰腾梁牧场”,由于振庸

原归绥农科职业学校的发展变迁(4)

刘映元

阎文史_阎文史_阎文史

1934年蒋介石来绥远视察时,给“归绥农职”拨的六万块钱,省政府扣过一半,成立了“灰腾梁牧场”,由于振庸给傅作义和阎伟介绍了一个王焯勋担任场长。

这个收场名义上是“归绥农职”的牧场,并且是由“归绥农职”教务主任杜子通协助建立的场址,实际上是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学校不能分配学生前往实习和工作。

剩下的三万块钱,学校在大台什兴修了校舍,并且在大台什附近的喇嘛营子村购置了三顷农场,还派田圃到京津沪采购图书和设备,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购买了不少气象仪器。其中有一架最贵重的气象仪,是田圃从南京上下火车一直抱回绥远的。所以“归绥农职”的气象台就成了城内外第一座气候观测机构。

1935年何梅协定以后,绥远设立了日本特务机关。特务机关长羽山少佐对这个气象台非常重视,曾给田圃和管理气象台的乌学智分别送礼,企图收买历年记载的数字,并且希望每天给他提供气象情报。学校把此事反映给政府,傅作义叫给抄一些假数字去应付。

在新城的时候校园只有三亩大,搬到大台什后不说喇嘛营子的三顷农场,单是学校门前的那一片空地,就有五六十亩。里边修盖了温室,栽培了果树花卉,开辟了各种试验田,建立了科学化的家畜家禽厩舍。

每到夏天一片青翠,附近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前来参观,谓之“逛公园”。从此能够使学生在这比较广阔的田地中进行各种实习实验,并且试种成功的作物优良品种和试养成功的优良种家畜也得到了推广。

解放以前绥远的教育界,由地方上的备派系把持。在1929年末建省以前,只分为归绥潘秀仁和赵允义的“潘赵派”,与萨县祁志厚和托县焦守显联合的“祁焦派”。

察西五县划归绥远以后,又增加了一个以张钦为领导的“绥东派”。潘赵派走的是国民党中央的CC路线,故势力较大;“祁焦派”开始走的是汪精卫的“改组派”路线,后来和“绥东派”都被阎锡山收买,于是两派组成一个一致反潘的阵营,鼓动学生在1933年把教育厅长潘秀仁赶下了台。

傅作义为了缓和两派的矛盾,遂把在南京工作的托县人阎伟找回来担任厅长。归绥农职的校长茁国华,跟潘祁赵焦都有“归绥中学”的同学关系,并且是山西人,所以在过去的派系斗争中,都没有把他的职务撤换,那时归绥农职也不为地方人重视。

因为打潘秀仁时,归绥农职的学生没有参加,阎伟认为苗国华倾向潘派。他一担任厅长,便把潘秀仁委派的“归绥女师”校长山西阳高人李桃园撤换,让绥东丰镇人郭际枚担任校长。

苗国华因为正在督工修建大台什的校舍,1934年春天校舍竣工,学生于暑假以后迁入。这座新校舍不仅为全省中等学校之冠,并且图书仪器仅次于成立于前清光绪年间的“归绥中学”。

苗看出此种情况,深知阎伟绝不许他继续下去,当校舍落成学生搬入,宴请“四宝红”的山西梆子剧团,招待大台什的老乡,唱了一台“开光戏”以后,即给阎伟上了辞呈,便知难而“功成身退”。

阎接到苗的辞呈,为了争取北大农学院毕业的这些教员,没有安插自己的人,遂让在归绥农职任教多年,当时担任教务主任,又是绥东凉城县籍的杜子通继任了校长。

杜子通先生虽然和张钦是同乡,但不如李树茂(李于抗战以后因为依靠潘秀仁,一直由五原县党部书记长爬到国民参议员的地位)那样喜欢政治活动,是一个踏踏实实地钻研学术的人。

他接任以后把“归绥农职”的多年老教员一齐留用下来。为了把学校办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农牧学校,1935年暑假以后,把归绥新城满族人佟树藩(近年任内蒙畜牧厅副厅长)和现在农牧学院任教的杨景滇聘来担任牧科主任和农科教员,他们都是这一年从“平大农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

杜子通还扭转了学生过去来农职是住补习班和混文凭的学风,强调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和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下手种庄稼喂家畜。可惜这样工作只两年的时间,便遇上了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

抗战开始以后,学校奉命解散,他跟教务主任田圃由归绥跑到包头,看见中央军和自卫军都是武装逃难的集团,互相拧枪太不成体统,为了“明哲保身”都回家当了中医。杜子通后来搬到丰镇城内,成了一个名大夫,日寇既没有威胁他出来做事,也没按知识分子陷害,平安无事地隐居了八年。

1945年日本投降,潘秀仁在陕坝时又担任了教育厅长,回到归绥后,要收罗争取各方面的人材,故叫杜子通又担任“归绥农职”校长,并派教育厅科长弓玉书协助杜办理复校事宦。

1946年苏珽担任教育厅长。苏是凉城县人,更不能把杜撤换,所以杜子通两度担任归绥农职校长,一直维持到解放以后。

于1952年辞去行政工作,仍在新的归绥农职授课。“归绥农职”改为呼和浩特农牧学校以及与内蒙农牧学院合并,杜始终没有离开,现在仍在内蒙农牧学院讲授植物栽培,按副教授待遇。

杜子通于1932年到“归绥农职”任教,到如今已达26年之久,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像他呆在一个学校里如此之久的,还很罕见。

“归绥农职”的校址,在沦陷期间日伪先在那里成立了一个用蒙语蒙文教授、招收牧区学生的“蒙古学院”;以后这个学校停办,便做了伪蒙军的营盘,所以图书仪器遭到很大的损失。

1945年“归绥农职”复校时,不能利用旧有的校址,除过接受了新城关帝庙街的“厚和农科实业学校”(由巴彦塔拉盟实业中学改成)的一百多学生,并且利用新城苏虎街抗战以前“归绥师范附小”的校址,收容从绥东解放区跑出的学生。

可是还没有上课,就遇见一次解放绥包的战事发生,于是在这年的冬初,奉命和“归绥中学”、“归绥师范”以及好几个省立小学的学生往伊盟转移,在东胜过了一个春节。绥包解围,于1946年开河以前返回归绥。

由于大台什的校址被国民党军队的野战医院占据,几经交涉不能腾出,遂把“国统区”的学生解散回家,将解放区的学生关在苏虎街等待开学。到了暑假以后伤兵医院搬走才正式复校。

根据学生的程度,一共拼凑了一个中技班和三个初技班,一律都是农科,并把学制改为三三制。三个初技班分为三个年级,里边包括抗战以前“农七”、“农八”和“牧一”、“牧二”的学生,隔了八年功夫前来履行毕业手续,因此参差不齐。这时除了晋临祥、贾雯卿,佟树藩和李树茂等几个老教员改行做了行政工作,其余都被校长社子通请回,仍由田圃担任教务主任,连号房里边看门的马良材,也是“归绥农职”抗战以前的老工友。

复校后的归绥农职,战前设备无法利用,接受“厚和农科职业学校”的也为数很少,国民党正忙于进行反革命的内战,平绥铁路时常中断,既不给拨发经费购买图书仪器,即便买上亦运不回来,所以好多功课,都是用笔记代替课本,物理化学实验更不能进行。

学校门前的“花园”也被踏踩成空地,喇嘛营子的农场变为一片荒田。学校为了让学生实习,向大台什的老乡租了一犋牛,才慢慢地整理得像个样子。那个时候法币贬值,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节节失利,校长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学生们的生活上面,师生都不能安心教书和念书,对各自的前途悲观失望。

学校成了一个失业教师、失学青年和所谓“流亡学生”的收容所。1948年冬天二次解放绥包时,由大台什搬回新城东落凤街小学。学生带不走的东西,都被据守那里的张朴的军队偷走。

就这样的饥寒交迫和颠沛流离,国民党的“三青团”对教职员和从解放区跑出来的学生仍不放心,利用学生们经济困难的情况,吸收团员让他们搞特务工作,检举不满现状的师生。从山西山阴县跑出来的教员李战寰,几乎因共产党嫌疑被捕。

还有一个学生申一诚,体育教员刘建汉(解放后因反革命劳改过)都曾被怀疑。校长杜子通恐怕出事,让他休过好几次假躲避风头。后来这个学生毕业之后,索性跑到了绥东解放区。

从1947年秋到“九·一九”起义以前,“归绥农职”勉强毕业了三个班,但是没有正当出路,只有善后救济在莎县成立的“复耕队”从中吸收了十几个拖拉机手,其余只好毕了业失业。

1947年集宁二次解放以后,觉悟高的学生,感觉呆在“蒋管区”没有前途,如郑致和石熙祥等十几个人,于1949年初就跑到解放区,接受了革命的教育。

“归绥农职”在解放以后,仍沿用解放前的名称,到绥蒙合并时,才改为“呼和浩特市农牧学校”,1959年并人内蒙农牧学院。

该校于1924年创立,除过抗战时期停办了八年,在解放前一共存在了十七年之久,先后毕业了十二个班学生。

(政协呼和浩特市委员会供稿)

上一篇: 首批《浙江文史记忆》丛书出版 以文史视角讲好浙江故事
下一篇: 八旬恩师进城劝降,阎锡山却将其枪杀,徐帅愤怒:打!打到他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