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 CENTURY
《世纪》杂志全体同仁
恭祝广大读者国庆节快乐!
中华林学先驱 传统文化使者——记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侯过先生
李飞光 |作者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工作人员
侯过(1880-1974),男,广东梅县古田乡人,原名楠华,字子约,曾用名侯度,族人多称之为楠伯,访客称之为子约先生或侯老师。大学教授、林业专家、诗人、书法家。历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前身)会长,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1974年5月去世,享年94岁。
图 |侯过先生在广东省文史研究馆
侯过毕生从事林业调查和森林学研究,曾多次到我国的东北、西南、华南等六省进行森林调查。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多个林场,为绿化祖国、建立中国的森林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内的森林学界颇有声望。著有《测树学》 《森林经理学》 《森林法规》 《森林工学》《白木耳栽培》等;任广东省文史馆馆长期间,他将老一辈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宣传和贯彻党的“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统战联谊”政策,组织馆员编写了《广东文史资料》等相关书籍,积极举办各种诗词创作、书画雅集等活动,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有《五木斋诗草》《约庐诗草》《嘤鸣集》及《侯过诗选》等诗集存世。
赴日求学为救国
客家人历来重视发展教育,以文化人。侯过6岁开始读《三字经》《论语》,13岁读完唐诗和《诗经》,14岁离乡求学。15岁那年,他到嘉应州(现梅州市)黎家祠李根石书馆求学,专攻经史八股,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希望日后能考取功名,为国效力。1895年甲午战败,年少的侯过意识到通过科举之路已无法救国,于是和一些知识青年在嘉应州组织“冷圃”学社,发表了不少针砭时弊的文章和诗词,以此交流和传播革命思想。
图 |侯过(四排左四)留学日本的留影
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而告终。侯过深受刺激,知道日本的经济、政治都比中国先进、强盛,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故能强盛,他十分渴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强盛起來。次年他决定剪掉辫子,和“冷圃”学社成员曾蹇、钟动等人远赴日本求学,希望能在日本找到救国良策。抵日后,侯过接触同盟会,他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倍加推崇,在何公博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同年夏,孙中山先生在寓所会见侯过,畅谈光复中华的建国大计,侯过深受影响,认为实业救国才是出路,振兴中国工业大有可为。于是考进了日本群马县的一间蚕桑学校就读,希望能改进中国纺织设备技术,提高中国丝织业的生产水平,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1911年3月,31岁的侯过考进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日本国立大学预科)学习。武昌起义成功后,作为日本广东同乡会会长和同盟会广东支部长,侯过毅然回国,为革命奔走,希望能通过革命救国。后因侯过兄弟姐妹中有三人相继去世,父母深知革命必有流血牺牲,怕再失去子女,强烈要求他不再过问同盟会之事,侯过从“革命救国”改为立志“科学救国”。
预科毕业后,侯过选读了东京帝国大学林科。东京帝国大学素来以政治、经济两系享誉世界,当时很多救国之士都想通过政治或经济专业的学习,学有所成后回国在仕途上有所斩获。当时侯过贵为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却舍弃了政治、经济两大热门系,选择了林科这种冷门专业。很多同盟会同志和同窗好友,甚至和他一起赴日本求学、一贯自诩无视功名的“冷圃”社员曾蹇等人都大吃一惊,表示极大惋惜,但侯过“科学救国”之心已决,好友的一切规劝都未能打动他。
图 |侯过先生书法作品
1916年,36岁的侯过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学成归国后,看到国内军阀混战,官场腐败,更加不想步入政界。侯过受邀前往江西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后辗转来到庐山观音桥,与蔡廷锴、古直等人筹建庐山建设新村“葛陶斋”。经过不断购买荒地,育苗种树,建设林场,不久就有了面积达一万多亩壮观的山林。林场建成后,他怡然自得地书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葛陶斋两侧:自西北高峰,引水入田,从兹禾树称丘,免呼庚癸;值春秋佳日,开轩把酒,话到桑麻乐事,须记辛壬。
为国育林更育人,上书毛泽东
1921年,刚过不惑之年的侯过受到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聘请。为了将林业知识传授给更多学子,考虑再三,他决定把林场交给学生丘左虞经营管理,自己北上任教。北京的秋天,气候干燥,风沙满城,作为一位林业专家,专业的林学知识和多年的经验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森林与风沙的关系。刚进学校任教,他就主动研究植树造林防治风沙这个课题。经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和查找资料,证实了土地正在不断沙漠化,逐渐由西北向东南扩展,要想阻止风沙,改变沙漠向东南扩展的趋势,必须大量植树造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关中国百年大计,侯过马上撰写报告,建议从居庸关南口到青龙桥种植防风林带,建一条绿色长城,阻止风沙对北京的侵袭。当时在校方的支持下,他开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育苗造林。但遗憾的是,受学潮的影响,北京农专被北洋政府解散,侯过的这一宏伟计划终未实现。北京农专解散后,侯过受邀先后在江西农专和中山大学任教,后受陈铭枢邀请前往海南开展林业工作。
图| 侯过先生在劳作
1929年春,侯过赴台湾调查农林事业,发现台湾的良种甘蔗高产且糖分高,想购买一批回海南种植,以提高制糖产量。但当时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日本禁止甘蔗流向中国内地,侯过想方设法找到日本的朋友台中帝国制糖会社社长松冈富雄,通过私人关系得到一万根甘蔗运回海南种植。偷偷运送回海南种植的良种甘蔗优质高产,经过大面积推广种植,中国的制糖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931年,许崇清接任中山大学校长,侯过返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兼任广州白云山模范林场主任。1938年广州沦陷后,侯过随中山大学西迁到云南,1940年由云南迁回粤北韶关乐昌坪石,农学院设在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在乐昌坪石西南方向,相距十多公里),侯过随农学院迁至此地,除院系工作、授课外,其余时间用来悉心经营乐昌农场。经过多年经营,乐昌农场初具规模。好景总是不长,1946年,由于大学经费严重缺乏,林场宿舍被毁,造林工作无法开展。而国民党军队则日夜不息四处砍伐树木,将林木贩卖赚钱,不出一年,林场的树木被砍去近半,乐昌演习林也是如此。
1949年,解放军入广州城那天晚上,侯过住在平山堂上,在临街的阳台上看到解放军在街道两旁的地上休息,他想开门欢迎,邻居以为是国民党的败兵退回,不许他出去,他气急而卧,夜不能寐,写下了绝句“一事无成到古稀,回头六十九年非。等闲看惯沧桑变,喜见乾坤改造时”。翌日清晨,欢声满地,他如大梦初醒,写下“梦里经过七十春,秧歌唤醒一翻身。五星东聚承平象,今日神州有主人”,表达了他对广州城解放的兴奋之情。
图|侯过书法作品,由侯云珍家中珍藏
翌年,古稀之年的侯过因身体不适从中山大学退休。在担任中山大学教授期间,他编写了多种森林学教材,教学方式多样,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要学生先树立牢固的基础,然后饱览群书,丰富知识,最后再知行合一,到农场实践,野外开展调查研究。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教学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要为中华林业奋斗终生。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因材施教,他的知行合一,让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代师表的风范。
侯过经历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毕生致力于水源农林的调查研究,几十年来走遍祖国河山,写下了大量调查研究笔记,还在《农声》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调查报告,时间之长,面积之广,为我国林业界所罕见。侯过从事林业教育大半辈子,为我国林业界造就了大批人才,如黄范孝、张清鉴、黄维炎、丘左虞、罗彤鉴、汪秉全等学生在林业界影响较大,当时的林业部和全国各地的林业院校均有其门生。
1952年2月9日,侯过上书毛主席再一次提出在西北种植防护林。建议中央组织农林、水利、地质土壤、土木工程等方面的有关专家作为调查队伍,赴冀、察、绥、宁等地进行考察,沿长城山岳广为植树造林,沿长城内外各地多种植苗圃,培育苗木,同时对于人烟稀少的广阔地区实行飞机播种,建设一条绿色长城,阻止沙漠化南迁,防止北京受沙尘暴侵袭。并表示自己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健朗,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参加这项工作,完成三十年前未完成之夙愿。毛泽东主席对侯过所作的治理华北风沙的计划表示高度赞赏,并通过当时的广东省文教厅厅长杜国庠转达了对他的赞赏和关怀,对他退休后的工资照全薪发放。笔者曾向侯过先生的女儿侯云珍女士咨询,问是否有她父亲当年上书的底稿或其他相关资料。侯女士回复说:“父亲很少在家里谈工作上的事情,有关上书的事,他没有和家人提过,但我曾听老一辈的亲朋谈论过父亲在广州解放后不久曾写了长长的报告给毛主席,建议造林改善北方的黄沙风暴,应在居庸关一带长城附近大量造林,防止以北的黄土高原风沙。底稿或其他详细资料家里没有保存,本人确实无法提供。”侯女士的回复也从侧面印证了侯过确曾向毛主席上书建议在西北种植防护林。
如今国家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宏伟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2018年11月30日从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侯过在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具有指导作用,他是中国现代防护林的开拓者之一。
为文史事业奉献余生
1950年,侯过被任命为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当时的广东省参事主要是解放战争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国民党遗老遗少。因为侯过早期参加过同盟会,也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过一定职务,和这些参事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被任命为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他和参事室主任、辛亥革命老人姚雨平互相配合,在团结教育起义人员、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侯过任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当时广东解放不久,省内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受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偷盗,运至港澳,最后流散世界各地。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以后,侯过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到全省各地进行调研,将省内的名胜古迹和重要历史文物重点保护,修复省内古建筑,并将流散各地的古铜器、玉器、雕塑、字画、古籍善本等收集整理保护起来,为国家保全了不少珍贵文物。
图 |侯过(左二)与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姚雨平(右二)、副主任莫雄(右一),参事萧根性(左一)在广州中山纪念堂
1953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侯过先生德高望重,在老一辈知识分子中影响力较大,能够把老一辈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故被任命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供给关系纳入文史馆,在原退休金基础上额外增加40元,每月工资共207.31元。侯云珍女士的回忆里提到侯过从中山大学退休后,原薪水打了折扣,而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侯过的退休工资按全薪发放,两者似乎有所冲突。经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及多方考证,侯过担任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待遇均无增加,而到了1953年担任广东省文史馆馆长后,在原退休金基础上额外增加40元。这极有可能就是落实毛主席的批示,给侯过增加40元,以达到“全薪”的水平。
据查阅当时馆员的档案资料,当时广东文史馆馆员的工资或生活费普遍在40至80元之间(没有工资的馆员由文史馆发生活费),侯过的工资算是“高薪”了,但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据侯云珍女士回忆:“当时父亲从中山大学退休后,原薪水打了折扣。1953年受命任广东文史馆馆长后,在原退休金基础上增加40元,总共220元上下,是全馆支薪最高的一位,直至去世从未增减。每月发薪的那天傍晚,有一位朋友之妻(或女儿)准时间前来,从父亲手中取走20元,还有一位父亲早年的学生,因贫困亦按月取约20元生活费。他心地善良,对处境不佳的亲友十分同情。看见同事或朋友受难,他会背地里私下慰问。有朋友受审查,工资被扣,他悄悄找机会关怀他们,问是否需要帮助。”在侯过热心资助下,身边的亲朋好友生计得到了解决,但看似高薪的他,生活却是捉襟见肘。不过侯过秉承老一辈文人的风骨,不贪图享受,乐于助人,一心为文史事业做奉献。
图 |侯过先生在省文史馆大院为群众书写春联,右一为侯过女儿侯云珍女士(1963年农历十二月底将近春节前的一天在文史馆院内举办义务书写春联,梁祖德拍摄)
在首任馆长侯过的带领下,广东省文史馆组织馆员先后撰写、编辑、出版了《广东省自然灾害史》《三元里抗英史料》《两广洪兵起义史料》等书籍,并为广东省政协编写、出版《广东文史资料》,同时组织馆员进行诗词创作、书画雅集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1962年,由侯过、商衍鎏、胡希明、郑彼岸、冼玉清、陈大年、胡根天、朱子勉、林东海等数十名广东省文史馆员和广州市文史馆员以及广州文化界名人共同发起,经广州市人委文教办公室1962年9月17日核准,开办了广州文史夜学院,侯过兼任广州文史夜学院院长,商衍鎏任董事长,胡希明任副院长,容庚、商承祚、秦咢生、吴子复、麦华三、詹安泰、朱庸斋、李曲斋等众多名家大师在文史夜学院任教。虽然广州文史夜学院只开设了3年,于1965年夏天停办,但在侯过等众多名家大师的努力下,广州文史夜学院为广东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造就了一批文史研究与诗词书画创作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人才。广州文史夜学院师生对岭南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1963年,侯过发起成立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并兼任会长。他在发掘人才,激励后进,吸收会员,组织书画展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传承岭南书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侯过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书风真朴、凝重、苍劲、奔放,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受举荐送往英国、日本展出,国内外报刊也多次发表其书法作品,赢得国内外好评。
图 |从左至右:陈谦、胡希明、侯过、胡伟夫
侯过晚年喜欢在客厅里的一小方桌上自己磨墨,摊开雪白的宣纸写字。人们喜爱他的书法,许多人来求要他的字,有认识的,也有慕名而来的,都想要他的墨宝。不管什么人,他有求必应,从不拒绝,人们都说请侯老写字,很易求。有位年轻女士,曾屡次来上门要字, 侯老每次均满足她。1974年3月一天,她再一次来请侯过写条幅,累得侯过浑身汗,放下手中的毛笔,走到洗手间,拿毛巾用凉水擦,第二天开始发高烧,送医院住院,病情不见好转,精神愈来愈差,有时神志不清,住院一个多月后终告不治。
侯过文学素养高,每逢国家大事,必以诗咏志。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国情怀,他承杜甫诗风,以诗记史,以诗咏怀,表达自己爱国救国之心。中山大学黄海章教授认为侯过先生有“风清月朗之襟怀,光明磊落之人格”,其诗“真朴自然,毫不雕饰,亦深类其为人。有真人而后有真诗”。好友古直谓其诗“平淡自然,而又多取现实。虽白居易新乐府、杜甫三吏不过如是”。他的诗歌爱憎分明,充满对旧社会的无情鞭笞,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恨,对新中国充满希望,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图 | 现在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作者拍摄)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侯过作为中山大学教授在后方(当时中山大学农学院设在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没有参加前线抗战,但当听到前线打胜仗的消息时依然兴奋不已。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天,侯过在慰劳抗日伤兵作壁报宣传时,即兴写下了《长沙捷报》:弃甲投戈满洞庭,倭奴血染汨罗腥。三军杀敌归来夜,高唱凯歌看月明。
1950年国庆节,举国欢庆之日,侯过创作了《祝国庆》:东西渐海被流沙,六亿人民是一家。总路线前灯塔下,同声歌颂大中华。
1972年,当尼克松访华之际,92岁高龄的侯过,还在关心国家大事,他激动地写下《尼克松访华》:中美东西两半球,太平洋水划鸿沟。有心不怕山河远,驾雾腾云上国游。广场安步下机来,宾主趋前笑口开。握手相看互道好,欢声两岸起春雷。一行愉快访中华,第一当筵食味嘉。手握双枝牙筷子,不需苦用铁刀叉。降尊下访到庖厨,亲向庖丁做学徒。应是烹鲜须助手,好从调味下功夫。
一位92岁的老者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侯过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奔走,爱国之心从没改变。
2019年7月,由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辑的《侯过诗词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纪念、彰显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侯过先生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学者。
原文刊于《世纪》2021年第5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