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杂志创刊26年“不忘初心” 以口述历史呈现细节“魅力”
人民网上海7月23日电 今天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菊生堂高朋满座,王安忆、陈子善、秦文君、汪寿明、吴孟庆、沈祖炜、熊月之、郭志坤、戴建国等9位新老馆员为了《世纪》杂志未来发展共聚一堂,出谋划策。
创刊26年来,《世纪》始终遵循“积累史料、传承文化”的办刊宗旨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朝着“专业化(文史)、特色化(兼具史料性与可读性)、品牌化(权威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杂志强调坚持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坚持“立足文史馆,面向全社会”的思路,加大力度把《世纪》办成一份全国性的有广泛有响力的优秀文史纪实类期刊的目标努力。迄今已连续出版157期,发表文章字数共计达2000余万字。
近年来,《世纪》注重价值导向、发掘优秀人文精神而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专题,因其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正能量受到读者欢迎而彰显其社会价值。2019年正值新中国七十华诞,《世纪》杂志从第3期起特辟“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已刊发国防大学谢武申研究员《听参谋长谈解放南京上海战役》、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郝铁川《南京解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解放》、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张承宗与地下市委秘密联络机关“丰记米号”》、上海市档案馆陈正卿研究馆员《军统上海站长在黎明前起义》等精彩文章,拨开历史深处的迷雾,触摸鲜为人知的细节。
《世纪》始终坚持以第一手资料披露中国百年重大历史事件内幕、介绍历史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和趣闻轶事为重点,所发文章注重 “亲历、亲见、亲闻”,兼具史料价值高和可读性强的特色。曾长期在中共隐蔽战线工作的陈修良,作为最著名的红色特工之一,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引人关注。坎坷半生的陈修良在垂暮之年不改知识分子本色,以记录真实历史为己任,亲笔撰写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回顾其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中的革命道路之旅。《世纪》自2019年第一期起,撷取其中精华,奉献给广大读者,广获好评。
在不断挖掘文史馆馆员和社会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的第一手回忆的同时,《世纪》也刊发大量文史界专家学者寻访海内外稀见档案史料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每期“世纪特稿”栏目都会策划事关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价值高、可读性强的独家文章。
众所周知,口述历史作为文献史料的有机补充,因其从个人际遇和感受的角度反映宏大叙事背后被遮蔽的历史侧面的独特价值受到普遍关注。从新世纪之初的“口述与回忆”栏目到如今的“口述历史”专栏,《世纪》不仅比较早地关注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还身体力行地开展口述历史访谈、整理与出版工作。
2013年7月,即《世纪》创刊2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凝聚社会力量,由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挂帅,编撰《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丛书编撰与杂志编辑出版工作联动,迄今已出版的16本口述历史中的精华内容陆续选刊于《世纪》2016年起开设的“口述历史”专栏中,社会反响良好。上海文史馆馆员沈寂、陈绛、童祥苓、丰一吟、林丙义、姜义华、颜梅华、汪观清、高云龙、邓伟志、邹逸麟、曹圣洁、方增先、武重年、胡振郎、阮仪三等的口述历史都得以选刊。
除此之外,《世纪》编辑部还抢救性策划了一批口述访谈专题文章,如新出版的第4期刊载舒昌玉馆员口述《我在恩师梅兰芳家学戏的日子》一文,因目前健在的梅兰芳弟子屈指可数,舒老今年也已是93岁高龄,像他这样曾亲炙梅兰芳,又有在梅家寄宿数月学戏的经历的可谓弥足珍贵。他记忆中在梅家学戏的诸多历史细节令人回味无穷,一代大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沈文敏、崖丽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