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庆祝《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庆祝《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庆祝《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上海主办“世纪回响——《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座谈会。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世纪回响——《

杂志文史知识_文史知识杂志订阅_文史知识杂志怎么样

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上海主办“世纪回响——《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座谈会。 查建国 摄

中新网上海7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世纪回响——《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座谈会”27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著名国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汪观清先生代表书画家捐赠其国画作品《牛犊情深图》。该画由汪观清馆员精心创作并请104岁的顾振乐馆员题款,笔墨情深,以资祝贺。

1993年7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文史期刊《世纪》杂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萧乾倾力倡办,名流云集、阵容豪华的编委会使得创办伊始的《世纪》杂志即作为全国文史馆系统的标杆性刊物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世纪》杂志主编沈飞德介绍了《世纪》杂志25年以来走过的历程和杂志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之路。他说,25年来,《世纪》杂志紧扣办刊宗旨,努力朝着“专业化(文史)、特色化(兼具史料性与可读性)、品牌化(权威性)”的方向发展。坚持“立足文史馆,面向全社会”的思路,依托全国文史研究馆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鉴往知今,坚守特色和原创,披露第一手史料,重视历史细节,始终坚持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一贯特色,致力于披露百年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迁,发掘历史真相,抢救积累史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发挥存史资政、以史育人的社会功能。杂志曾先后两次入选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成为一份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史类品牌期刊。从创刊之初侧重民国史题材逐步调整为着重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同时加强各专题栏目和重点文章的策划,增设多个品牌栏目吸引读者。近期新增的一系列特色栏目如“文化自信大家谈”“口述历史”及今年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等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从1993年7月创刊至今,每年6期,杂志迄今共出版了151期,总字数总共近2000万字,历史图片近万张。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说,《世纪》杂志内容并非只限于上海一地的历史记录,在凸现亲历亲见亲闻方面在留存历史记忆方面范围更广大,内容更精,更加自觉纯熟老道。同时,存史之真,正史之误、纠史之偏,是《世纪》的一大特色,诸多回忆、纪念文章,均具此特色,而补史之缺更是《世纪》杂志长项。

同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著名作家王安忆回忆道,她是在从读者到供稿者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世纪》的了解的。在王安忆看来,这是一本文史方面的杂志,特别开放,体现在尊重小人物的历史、对历史划分不那么机械两点上。她说,保留历史最好的办法不是建馆而是用文字把它保留下来,希望《世纪》一直办下去,不要管读者有多少,不要管新媒体、电子版,因为这些东西不能替代纸张。

据悉,《世纪》杂志编辑部在创刊时就提出,每逢5和10周年纪念日都要将发表于杂志的优秀栏目的文章结集出版。2004年12月曾经出版了《目击20世纪丛书》,2006年7月曾经出版了《笔记掌故丛书》,今年7月出版了《世纪遐想》,该书荟萃了刊载于杂志内“世纪遐想”栏目148篇短小精悍、思想深邃的佳作。众多执学界牛耳的学者如余秋雨、葛兆光、邓伟志、陈平原、陈思和、高华、俞吾金、刘心武、张汝伦等都曾为“世纪遐想”栏目赐稿。会上还举行了《世纪遐想》一书的首发仪式,并将该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新闻出版博物馆、静安区图书馆和闵行区图书馆等单位,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当天,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珏及其他有关单位领导,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作者与读者代表等八十余人出席大会。座谈会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郝铁川主持。(完)

上一篇: 毛泽东谈东西方差距:17、18世纪西方还是落后的
下一篇: 年近九旬老干部用61个专题近万条信息传播正能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