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公益守护记者 刘争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光绪年间,地处大运河要冲的苏州依靠水运优势,雄踞全国商贸城市前列,全国各地商贩纷至沓来,以地缘、行业为纽带兴建的公馆、会所也随之兴起,位于上塘河畔的苏州控保建筑梨园公所便是其中之一。
历经百余年沧桑,梨园公所在城市变革更新中逐渐失去了建筑空间。最近,有不少苏州文史爱好者向“‘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栏目反映,梨园公所建筑遗存已被尽数拆掉。建筑原物去了哪里,保存是否完好,能否复建,不仅是文史爱好者关心的问题,许多市民也在关注。
施工围挡内古建筑消失了
梨园公所位于姑苏区义慈巷,又名梨园祖师庙、老郎神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京剧演员郑长泰倡建,供无家可归的艺人居住和南来北往的戏班休憩。余屋创设菁莪学校,专门收留同业中的失学子女入学读书。
近日,文史爱好者、苏州市文保所志愿者曹纪清到义慈巷寻访梨园公所未果,因为这座古建筑处在一处工地内,东至广济南路、西至苏州市第五中学、南至金门路、北至上塘街,整个施工区域均设有围挡,外人无法进入。
发现梨园公所建筑遗存疑似被拆掉纯属偶然,曹纪清注意到工地外公布的施工效果图上,原本应该属于梨园公所的位置被一幢高楼取代。他说:“虽然上面写着‘所载图片及文字仅供参考’,但我估计梨园公所很可能被拆了。”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曹纪清查看了百度街景地图,地图显示原来的梨园公所的位置已变成一片废墟。随后,他向“‘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栏目反映了相关情况。
3月14日,记者来到项目工地,亦未能进入施工区域。
苏州市第五中学与梨园公所比邻而建,学校很多人对这座古建筑有印象,一位教职工告诉记者,工地北侧有个小门,透过门缝可以看到义慈巷,但梨园公所确实已不在原位了。
大规模拆迁中逐渐失去建筑空间
在这处项目开工之前,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集团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杜祯彬曾多次探访过梨园公所。据他介绍,梨园公所建筑共有三进,进门过天井,上三级台阶是大殿,大殿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屋脊平直、瓦当齐全,基本为晚清建筑原貌。院内有两棵梧桐树、四棵柏树。
从杜祯彬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梨园公所更多的细节,主建筑六扇长窗的裙板刻有如意图案,两廊各有一块砖雕,其中一侧刻有“琴韵”字样,屋檐钉有“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蓝底白字标牌。
建成至今133年,这座建筑可以说是饱经风霜。据“苏州梨园祖师庙郑公长泰暨童氏夫人纪念碑”记载,宣统三年(1911年),郑长泰去世,童氏掌管梨园公所。此后的20年间,战事不断,庙产先后被军队、地痞所据,庙契曾为管理僧人盗押,童氏典售衣饰赎归。后又有西人觊觎房产,欲以高价购买,被童氏严词相拒。民国二十年(1931年),童氏把全部庙产契据交存上海伶界联合会保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马少武接手翻建梨园公所,开始迁入居民。
杜祯彬介绍,1958年,梨园公所内的神像被搬走,建筑改为林机厂宿舍,“2012年3月,我发现梨园公所的建筑遗存虽然经过修缮,但也在周围的大规模拆迁中逐渐失去了建筑空间。”当时不少住在里面的居民认为拆除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原构建被专业保存期待“重生”
那么,消失在上塘河畔的梨园公所到哪里去了?记者与苏州市文保所取得联系,工作人员称,梨园公所为产权建筑,并非他们管理。所谓产权,是指有关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根据《江苏省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相关规定,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古建筑,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古建筑为私有的,所有人为保护管理责任人。“建议你们向住建部门咨询梨园公所的原产权单位。”
对此,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称,他们并不清楚梨园公所的产权,建议咨询文物部门。记者从苏州市文广旅局文物处了解到,梨园公所的保护工作由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负责,这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帮记者联系了产权及施工方——苏州淳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负责人解先生表示:“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古建筑不受损坏,我们在取得文物部门的批准后,请专业机构对梨园公所进行拆除,计划其他项目竣工后复建。”
解先生介绍,梨园公所建筑原物现由苏州市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保存在专门的仓库内,但因为年代久远,部分材料,尤其是木构损坏较为严重,出于建筑安全考虑,原物的利用率可能不高。关于选址问题,他说,梨园公所原址已修建了其他建筑,需要进行移建,“具体也是由计成公司负责的。”
随后,记者与苏州市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朱敏取得联系。她表示,梨园公所原物目前保存在常熟的一家仓库里,“我们公司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让梨园公所更好地‘重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