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史对四平保卫战的评价
四平保卫战是中共中央从全国战略出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决定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防御战。此战历时月余,共毙伤国民党军1万余人,加上在此期间歼灭长春地区反动武装近2万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配合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一争,使国民党军在占领长春、吉林后,无力进攻哈尔滨,赢得了东北地区四个月的休战局面,这就为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深人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争得了宝贵时间。四平保卫战还显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力量,取得了阵地防御战的经验,提高了指战员同有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的胜利信心。此战东北民主联军也付出了较大代价,有80。。名指战员将鲜血洒在四平这块热土上,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关内调赴东北的骨干。中共中央于5月19日致电林彪、彭真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5月27口,中共中央又致电各战略区,指出:“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
四平战役(四平战役纪念馆)
?<国共争战大东北>书上对四平保卫战评价
三、四平保卫战评价
纵观四平保卫战全部过程,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城市防御作战。我军之所以坚守1个月,诚如林彪当时所总结,就在于野战中能以各个击破的打法,予敌以很大杀伤与消耗,然后自第七十一军在四平以南向新一军靠拢,我军主力转移到四平以北支援守城部队:增加了守城兵力.并有大力阻止了敌人对四平的包围和迁回。此外,国民党军也未估计到共军会坚守四平城。用来进攻的部队先后投入战斗,也先后遭受挫拆,增加了守备部队的信心。毛泽东对此一分析也表示同意,但认为“四平防御何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毛泽东还根据四平作战的经验教训,电示各大区勿看重城市争夺城。这样看来,组织四平保卫战役,为一时特殊条件所制约,从其一开始就被赋予某种战略“决战”的意义。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基本要点如下:
1.东北战争为中外瞩目,对国共和谈及争取实现国內和平民主运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制止全国性内战或尽可能地推迟内战爆发时间,除进行谈判桌上的政治斗争外,也必须通过战场上的军事较量,来竭止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以便争取时间,使民主联军对内战有较为充分的准备。
2.关系到日后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政治地位和苏联对美蒋关系的国际战略。因蒋介石一直不肯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合法权益.以恢复东北主权的名义,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企图独霸东北,驱赶中共力量出东北,为其发动全面内战并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隔断中共与苏联、外蒙、北朝鲜的国际联系,全面孤立与封闭中国革命力量,制造有利条件。同此,为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打破长期受敌对势力四面包围局面,扩大国际政治影响,组织四平保卫战,于战略上就具有了“决定性”之意义,
3,为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需要。民主联军如能利用交通,将国民党军的攻势限制在南满地区,即可为建立与巩固北满根据地,特别是占领和控制长眷、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牡丹江、徍木斯、北安等数十座城市、争得十分宝贵的时间,以此掩护后方工作迅速展开,造成日后对敌斗争更加有利于我的空间条件.
上述3点,实际构成进行四平保卫战的主要因素: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中共东北中央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正是于这些原因,从总的基本战略考虑,才决定组织这一重要战役的。诚然,组织如此规模的城市防御作战,这在全国解放战争史上也是极少见的,到后期过多地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等待停战的实现。所以在明显不利的条件下,仍集结主力兵团与敌鏖战,致使战斗骨干损伤严重,有些老部队元气大伤。如第3师第七旅仅剩3000余人,连、排干部大部换了3次,部分营级干部也换了3次。但做为战役的组织者,在情况紧急时果断采取决策,及时撤退转移,从而减弱了自山海关撤退以来的又一次被动局面。
因此,四平保卫战既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亦必然产生深远政治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即是:
首先.这是自从山海关阻击战以来,国共两军主力又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在前后历时1个多月的城市交通防御作战中,东北民主联军百般克服兵力、火器、装备、给养诸多方面的劣势,各参战部队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牵制与消耗了国民党军使用于东北战场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迟延了其3次预期占领目标的北进计划,沉重打击了其精锐部队初入东北时的嚣张气焰,亦锻炼了部认战斗力。正如中共中央所高度赞扬的那样:”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其次,从全国形势出发,紧密地配合了和谈斗争,牵扯了国民党政府注意力,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揭露了其破坏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的内战欲图,在政治上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同时,也为中共在东北的立足发展,争取了极宝贵的半年时间。
再次,掩护了夺取长、哈,齐等大城市的军事行动,解除了一大批敌伪武装,u这些具有头等战略价值的城市取得,使中长路北段两侧广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既扩大了中共在东北的政治影响,又获得了雄厚的战争资源,为进一步巩固北满根据地以及在其它地区战略展开,造成敌我隔松花扛对峙,使敌无力再继续北进哈尔滨的格局,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