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桐城派散文.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桐城派散文.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桐城派散文.doc1.台阁体P60: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

1.台阁体P60: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2.茶陵派P60: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3.前七子P67:前七子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的文学群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代表,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师法秦汉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他们的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贞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拟古。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的一种新的理解。但过分注重法度格调等创作规则,造成了创所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弊6.《四声猿》P86::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居,《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本短戏。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7.明清传奇P91:规模宏大,结构自由,情节曲折。“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8.临川派P102:(百度)也称“玉茗堂派”,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主张戏文应“以意、趣、神、色为主”,反对“按字摸声”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剧作比较注意刻画人物,将就辞藻,不以“合律依腔”为意。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作品:孟称舜的《娇红记》9.临川四梦P116(百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10.童心说P171: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进步性与深刻性。的“性灵”说,对明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及其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公安派(公安三袁)P173: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书写闲情逸致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书法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便,清新活泼,率真自然,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11.竞陵派P176(百度):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较大的影响。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12.晚明小品文P177:(1)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舂容大篇”相区别。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2)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3)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13.梅村体P219:梅村体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稳定的艺术个性。

(1)从内容上说,它多写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可备一代诗史”(2)从形式上说,首先它以叙事为主。它吸取了元白等人的歌行体的写法,重在叙事写人。它往往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其次,在语言上它吸取了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和温庭筠、李商隐深情绵邈的风情韵味。再次,情节上,它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有《圆圆(《圆圆曲》艺术特点:1、转韵自由,格律严整2、色彩缤纷,辞藻华丽3、用典频繁而贴切4、叙述灵动多变,摇曳多姿(1)陈维崧(1625-1682),“阳羡词派”领袖。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陈维崧少有才名,晚年举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他学识渊博,性情豪迈,才情卓越,兼以过人的哀乐,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平生所作1800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转载自:旭范文网:中国古代文学史话:桐城派散文)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国事,有“词史”之称。(3)风格导源于辛弃疾,但开疆辟远,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他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因生活沉重,没有苏词的洒脱旷达。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

(1)清初以朱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有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2)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青少年时,即以诗、词、散文闻名江南。康熙十八年,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曾入值南书房,参与修《明史》。他博学多才,诗、词、文并工。 藏书八万卷,学问渊博,钻研经学,精于考证金石,长与古文诗 词。诗与王士禛齐名,为“南北二大家”之一。他又是浙西词派 (3)朱彝尊词的内容:A“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B 时代的悲哀 与亡国的感慨。 (4)朱彝尊词的风格:句琢字炼,清醇高雅。 17.神韵说P226:(1)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士禛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认为诗歌应含蓄蕴藉,言尽意不尽;作诗以“妙语”为 主;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神韵诗的基本特 18.苏州派P235: 明末清初集中在苏州地区的一批戏曲作家, 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相近,形成了一个戏剧流派,后人称之为“苏 州派”。代表人物是李玉。

他们关注并积极地反映现实生活,其剧 作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戏剧性强,对昆曲及地方戏的演出有较大 影响。 19.格调说P319:(百度)(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 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 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2)所谓 “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 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 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 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3)(PPT)格调: 是指作诗的体制、体式;“调”指诗的声律音调;“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故可理解成是对诗的形式的要求,同时 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20.肌理说P320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 “肌理”说是针对袁枚的 “性灵”说。翁方纲以“肌理”来救“性灵”“神韵”说的大而无 当,空疏不实。他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首先强调的是“理”与“学”,其次强调的是“法” 21.性灵说P321:(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 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2) 性灵说的特点A 真情B 个性C 独创D 天然 22.桐城派P325:(1)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 魁、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2)桐城三祖:方、 刘、姚三祖。理论主张: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 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 而不可谓之文也。” 23浙派词.P331(相对:第16 个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朱彝尊首开浙派,浙派中期领袖厉鹗,他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远而文,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 为“骋雅人之能事”,姜、张之外再揽入北宋周邦彦,让音律和文 词更为工练。词作以记游、写景和咏物为多,擅长山光水色的描 绘,表现幽隽清冷之美。 24.常州派P332:常州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激烈,朝野上下产生“殆将有变”的预感,浓重的忧患意识使 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致力经学研究的张惠 言顺应变化了的学术空气和思想潮流,“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

(1761-1802),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更是著名词人。周济(1781-1839)是常州词派的理论家.他们的诗歌理论 主张:比兴寄托。 P53高启:(1)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是位最有成就 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其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 特征,反映当时战乱生活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2)天才高逸, 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青丘子歌》审美理想、风格特征接近李白). 表现个人

上一篇: 9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
下一篇: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贵州文化老人杨祖恺、陈福桐先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