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孩提时就听老人在村里老槐树下讲述这个三国故事。上学时,老师也认真给我们讲解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做事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大意,否则,后悔莫及。读《三国志》,系统了解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等纪和传后,深深感到,荆州之失,原因众多,并非关羽大意所致。
关羽失荆州歇后语(关羽失荆州歇后语下一句)
首先,荆州之失根在刘备用人失当。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七郡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荆州北部、长江以北被曹操占据,荆州南部、长江以南被刘备孙权占据。在诸葛亮、鲁肃的精心谋划下,孙刘政权确立了联手抗曹的大政方针。
在鲁肃的劝谏下,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才得以成功。荆州不仅是诸葛亮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因为其极端重要,刘备所以言而无信,一而无信,再而无信,就是借而不还,孙吴集团内部对荆州又始终念念不忘。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战略要地,派谁镇守,事关全局。
按理,刘备应该选一员胸怀大局,善于周旋,处事老到而又能征善战的重将守之。关羽却只有能征善战这一条,前三条正是他的弱项。这三条弱项又是守荆州的致命点。刘备为情所累,因为关羽是和他睡一个炕起家的,降曹后曹操十分厚待关羽,但关羽矢志不渝忠于刘备,对曹操作了一次大贡献后,驰马回归刘备。
在刘蜀政权,关羽的战功无人能比,白马斩颜良,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史称其战功“威震华夏”。刘备汉中称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打拼的老部下进行奖赏,任命“四方将军”,“四方将军”之首就是前将军关羽。关羽在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弱点被充分放大。他本应让荆州成为孙刘联盟的钢索,孙权也十分看重他,曾“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想政治联姻,关羽却根本不从政治上考虑,不仅辱骂其使,更是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毒语。“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关羽对儿子说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他胸无大局,根本不具备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的能力。
在刘蜀集团,关羽除了死忠于刘备,几乎没有人放在眼里,连诸葛亮都不在乎。刘备授“四方将军”,诸葛亮对此充满忧虑,对刘备说,黄忠名望不如关羽、马超,现在让黄忠与他并列,关羽恐怕会不高兴。不出诸葛亮所料,当听到对他的任命时,关羽在军中大叫:“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黄忠年纪比较大)。马超投奔刘备,被任命为平西将军,关羽非常不满,曾专门写信责怪诸葛亮。史书上说关羽“勇而有义”,是万人之敌的虎臣,但他“刚而自矜”。作为一员虎将,“刚而自矜”并不影响大局,但作为镇守如此复杂又如此重要的荆州重将,自负傲纵无疑是要命的。由于自负,他擅自决定北伐曹魏,攻打襄阳、樊城。对于北伐,诸葛亮曾有详细谋划,他认为要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北伐成功,必须由荆州和汉中两个方向同时出兵,同时还必须在曹魏内部发生变故的时候。可关羽根本不理会这个大谋略,亲率大军北上征战,结果被孙吴方面捕捉到战机,因自负自大丢失了荆州。也由于自负,他亲自北伐时,命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分守江陵、公安,可这两员刘蜀集团的高级将领,平时关羽根本不待见。史书上说,糜芳与关羽共事关系紧张,傅士仁“与羽有隙”。北伐开始后,二人除留守还负责前线的军需保障。孙权秘密派军队“白衣渡江”,派“名嘴”虞翻去劝降二人,两人竟然都降了。假如后方竭力支援前方,关羽即使在前线遭遇挫折,也不至于连退路都没有,荆州就这么失了,哪是大意所致呢?
荆州之失在于刘备集团高层缺乏战略高度共识。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联吴抗曹战略,是刘蜀政权三足鼎立的不二选择,符合刘蜀政权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刘备集团高层对这个大战略并没有形成高度共识。首先刘备本人並没有笃信此谋,当初迫于曹魏压力,听从了诸葛亮的意见,然而汉中称王,发展强盛,总体实力虽不如曹操,但巳超过孙权后,对践行此战略开始动摇。否则,关羽挥师北伐,刘备完全可以立即予以制止。史书上虽没有刘备默许关羽北伐的记载,但从关羽率军北伐,轰轰烈烈,而刘备在汉中“鸦雀无声”的历史事实分析,刘备的联吴战略动摇了,野心膨胀了。夷陵之战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不管诸葛亮怎么劝阻,刘备还是亲率大军,挥师东进,结果夷陵大败,不久一命呜呼。
刘备集团的刘封、孟达镇守着上庸、西陵、房陵三郡,距襄阳不远,距麦城也只有几百公里。如果刘封、孟达能及时出兵,虽未必能抢回荆州,但救出关羽是可以的。关羽失荆州后,“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可刘封、孟达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不承羽命”,按兵不动。史书上没有记述封达不动的详情,可综合分析,刘封、孟达不知道是该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大战略,还是“承羽命”杀向东吴兵营。战略意图不明,还不如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稳住不动是上策。正因为不明战略意图,荆州就这样眼睁睁地丢了。(洪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