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os
看到有网友把刚刚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简牍探中华》第一集比作「秦朝那些事儿」,真想拍腿叫好。
《简牍探中华》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讲好秦朝的故事,太困难了。距今两千年,文献稀少,如何把支离破碎的信息,转化成今天的年轻人能够理解的动听故事,是对创作者的复杂考验。
《简牍探中华》选择了用「简牍」,作为搭建秦朝故事的骨架,角度很新,难度却也极大。
什么是简牍?简牍,是纸张普及之前,中国古代普遍的书写载体。从殷商到魏晋,在超过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
《简牍探中华》的开端,聚焦于里耶秦简。
1北有西安兵马俑,南看里耶秦简牍
里耶,是湖南湘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镇。这个深山小城出土的秦简数量,是此前出土秦简总和的十倍。
历史学家经过对里耶秦简的研究,已经初步了解到秦朝统治的15年间,洞庭郡迁陵县的基层行政和平民生活是什么样子,填补了很多史学空白。
但这些数量庞大的简牍所提供的,仍然是碎片化的信息,并无前后贯穿的单一人物和事件。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记载,只是历史这座庞大冰山的小小一角。
所以《简牍探中华》节目组需要从这有限的「一角」,构建一个「虚构但真实」的故事,让隐身于正史的普通人重新鲜活起来,为观众呈现一幅历史中从未见过的秦朝生活图景。
2历史由谁书写?
《简牍探中华》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就是选择故事的主角。
里耶秦简中出现了大量人名,但绝大多数的名字都是只提及过一次。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肯定不足以撑起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最终,节目组从历史的合理性出发,丰富出了「华」这个人物。「华」其实是简牍上真实存在的一位「令史」,节目组提取了这个人物,糅合简牍史料和戏剧创作,将众多在史籍上只提到一个字、一句话的秦吏的生平事迹集中到他身上,再结合合理的虚构想象,创作而成。
作为令史,「华」的职务是负责文书工作的文吏,因此他既是简牍上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这个双重身份很关键,起到了叙事线索交织呼应的作用。
一方面,「华」在县令「禄」的委托下,承担了全县文书记录的工作。他的存在让简牍上各种零碎的记录有了一种贯通的逻辑,每件事都不再是单独的存在,它们构成迁陵县万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让两千多年后的观众,得以透视这个新建立的秦王朝,在政治、经济、治安、文化等层面如何逐步施政。
另一方面,剧情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设定是,「华」作为时局剧烈变化的亲历者,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生活之中,他也是当时成千上万平民百姓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人们是如何适应这千年一遇的变动。
构思出「华」这个人物,是《简牍探中华》戏剧创作的核心关键。他虽然正史无载,但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是绝对合理且有必要的。他在故事中既承担了串联简牍知识点的叙事功能,又为后续个人情感和历史情怀的升华做好了准备。所谓历史是由普通人一起创造的,「华」就是这样一个人。
「华」的创造,是一大妙笔。
3 虚实间见真章
主角定下来,故事就好讲了。
但这里仍存在一个讲故事的陷阱,如果考虑不当,就会掉进枯燥的历史知识背书和历史道理说教这个大坑。
要让故事好看,就需要有类型元素的加入。《简牍探中华》是从「华」这个人物出发,根据秦简里记载的「缭可逃亡」和「县吏卒战死」两件事,创作出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剿匪故事,包含斗智斗勇的细节,最后更以情动人。
根据秦简的零星记载,且考虑到秦灭六国的时代大背景、迁陵所处的地理要冲位置,匪寇频频来犯应是当时迁陵面临的主要威胁。而迁陵剿匪事件虽小,但以小窥大,从一个郡县的状况,也能窥知整个国家的时局。
剧情为剿匪情节设计了一个出色的悬念和反转,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破案过程中运用倒叙手段,引出了另一个比剿匪更重要得多的话题。
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华」是个尽职尽责的文吏,对他笔下记载之事桩桩件件了然于心,因为民生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所以在核对先后擒获的两个匪徒供词时,「华」发现了蹊跷之处。但是故事并没有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究竟哪件事引起了「华」的怀疑,而是让他连夜去与「缭可」对峙。对峙中,匪徒承认了供词有诈,但 借由此问,故事的逻辑线从「缭可」对「华」的种种疑惑转向倒叙,由此铺展开了「华」与县令「禄」的相识,以及「华」的家庭背景,「禄」在当地的融入。
最后当「华」得知「禄」战死,追忆起与「禄」相识相知的过程,没想到送他出征的当日竟然就是诀别。相识与离别本是两个人相处时间的首与尾,而通过倒叙凝聚于一天,这是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
至于随后如何解开关于供词漏洞的悬念,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4 《诗经》与《楚辞》共写一首诗
如果《简牍探中华》仅仅是讲了一则精彩的秦朝故事,那和电影电视剧也就没区别。
《简牍探中华》的整体形式,不属于任何既有的影视剧或戏剧范畴。在看完节目后才发现,原来《简牍探中华》的主创团队之前也制作了《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采用的跨媒介呈现方法,无疑为《简牍探中华》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但典籍与简牍存在本质上的介质差异,所以节目组必须结合简牍的特点,再做二次创新。
从第一集看,《简牍探中华》是这么处理的:主持人龙洋到里耶做实地探访,在这个过程中无缝切换至两千多年前发生在里耶的实景戏剧,而戏剧演出过程中每当涉及关键知识点,又切入演播室的专家访谈,来为观众答疑解惑。且在故事进程中,每当提到取材自简牍记载内容的关键信息,又会即刻在屏幕上以特效形式呈现简牍实物。
所以,它既不是纯粹重演历史,也不是专家访谈科普,而是将所有元素有机结合,令观众在沉浸于剧情中时,也能获得知识的增长,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而这里面还有若干充满人间烟火气,让观众轻松一笑的细节,就更能体现本节目的细致入微了。
故事的开头,「禄」初到迁陵县,漫步在集市,周遭摊贩的货物正好展现了迁陵的风土特色,从橘子、冬瓜到米浆,这些食物即便在今天也不陌生,无意中让我们和古人获得了一种奇妙的认同感。
而这些农作物的出现,每一样都有根有据,是里耶秦简中精确记载过的物产。同时,这些农作物也与当地人情息息相关,所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正因为有这样可爱的烟火气,这样勤劳乐观的人民,我们的主角才要拼命守护迁陵这座小城。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出现在故事结尾,「禄」与「华」隔空对话,各自诵读了《诗经·秦风·无衣》与《楚辞·九章·橘颂》中的诗句。这两首诗,从地域到内容,正好能准确代表两人的身份。两首诗的交织,也许并没有真实发生过,是创作者的编排,而简牍务实的记载内容恰能与大众知晓的典籍相辅相成,用传统文化的文学性进一步提升了故事的厚度。
5在历史惊涛骇浪中幸存
《简牍探中华》的这种独特呈现形式,带来两种表面上看应是互相排斥的效果。一是沉浸,二是间离。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不易,但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在沉浸的时候,提醒观众间离?
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在剧情紧密发展时,插入知识介绍?为什么又要让演员跳脱出角色,对所饰演的人物和历史进行评述?
因为历史的严肃性。
从某种意义来说,间离正是历史研究的本质。研究者必须时刻保持与历史的距离,意识到他们的研究只是在无限接近真实历史,并不能真正地触及到历史本身。
因此,节目组运用间离手法,让观众时刻知晓看到的故事是经过现代人编排和演绎的,在戏剧排演与真实历史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观众在沉浸于剧情的同时,可以随时拉出一个反思历史的空间。
在历史研究中,亲历者所见所闻被称为第一历史,而可信的正史记载称为第二历史。所以尽管有里耶出土的数十万字简牍的记载,这仍然是「第二历史」,我们并非「第一历史」的亲历者,所以必须以反思空间来提醒观众与历史的关系。
对《简牍探中华》来说,精彩剧情是手段,阐释历史、解说文化才是真正的目的。
6 立足现代,理解古人
那《简牍探中华》所呈现和阐释的历史,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
坦白说,在观看节目之前,我内心曾设想了十六个字的标准:史实精确,虚构合理,立足现代,理解古人。
从我们前面的介绍分析来看,节目毫无疑问做到了前八个字。但后八个字,才是真正难的。尤其是放到秦朝这么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朝代,如何做到既有现代的开明思维,又具备设身处地的历史同理心?
首先是围绕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蒙曼老师说到秦的统一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但让人民也看到了一种和平的可能性。王子今老师也说到,在这个历史阶段,统一也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思想流派一个共同的追求。
而在秦完成统一后,推行秦的法制,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出土文物简牍中的「秦更名方」,记载了称谓的变化,与《史记》所述交叉印证,确证了这一史实。
同时,统一和和平,一定会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事也在细节处体现出这一点,当「禄」初到迁陵时,看到此地盛产粟米,心想粟米酿酒肯定极好,但是因为时局动荡,没有空余的粟米可以酿酒。而数年之后,粟米酿的酒又回到百姓家中,这当然要拜全国统一所赐。
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也早已知道,奋六世余烈的秦,却二世而亡,其暴虐施政留下了千古教训。
历史早有公论,即,我们既不否认秦朝有统一的大功,同时也须客观评价其施政之错。《简牍探中华》的第一集出现的人物,包括「禄」,作为局内人,他们自然不知道历史的发展以及功过评述,不过也本能地对于苛政存在提防之心。
处于历史之中的人,必然带有时代局限性,不过「禄」也好,「华」也好,他们身在局中,却也感受到了时代暗流涌动的方向,为此作出自己的理性选择。
这正是《简牍探中华》对我们创作历史故事的珍贵启发,不仅要洞察宏观的历史规律,更应铭记历史上小人物的奋斗和牺牲。
为什么《简牍探中华》首播获得如潮好评,先进的跨媒体技术、崭新的形式、崭新的题材,这都很关键,而最重要的仍是节目主创对历史、对人性的透彻理解。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已经宣布自己再也不联名的茅台,其实还是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在与《简牍探中华》联名,这次自然也是奔着再出「爆款」去的。
我已迫不及待地期待接下来的第二集,「华」和迁陵县父老的命运,正如历史海洋中的一叶小小扁舟,面对惊涛骇浪将去向何方?而《简牍探中华》在告别里耶后,还会带来什么地方的精彩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