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学 |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

教学 |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

教学 |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思维训练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在研究教法、学法时,不能兼而有之,有些顾此失彼。

由此,在热议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之时,应该深度思考造成效率不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探寻解决之道。本文根据亲身听课中的切身感悟,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以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读,注重概括和整体感知

案例1:《寓言二则》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读题目,你最想了解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亡”和“牢”。

师:快快查一查字典。

生:查字典(明确字义)。

师:快快读读这个故事?

生:自由读。

师:丢了羊的人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生:不以为然

生:心不在焉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邻居是怎么劝的?

生:(同桌对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展示)

……

仔细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阅读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并不到位。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整体感知课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但该教师直接进入课文具体环节的阅读,抓住丢羊人的语气来引导学生感悟,似乎与课题理解紧密相关,但从学生的认知来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抓住文脉“丢羊—不听劝—再丢羊—修羊圈”来把握课文,对学生来说,则能够促其思维活动有序进行,这是深化思维的基础。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以概括,对文章的结构予以总结,必然会经历“分析—概括—综合—提炼”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必须透过现象看实质,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语言、情节、方法和情感等提炼过程中,思维得到精进。

而且,本节课还有讲故事的任务,有了这个基础,学生讲起故事来也会依势而行。为什么有时学生在讲述故事或叙述某件事情时语无伦次,这不能不说在阅读原有的基础训练中思维训练就有缺失,没有得到及时的补救。本节课在读写结合时,教师还安排了续写环节。试想,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后边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这看似是课堂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但深入思考就能发现,与学生思维的培养密切关联,对今后学生的深阅读与广阅读都将产生极大影响,且不可忽视。阅读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备学生,既考虑学生的可视行为,又要考虑学生的隐性行为,摸清他们的思维轨迹,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思维培养落到实处,将素养培养做到实处。

深入阅读,加强理解和评析的层次性

案例2:《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漓江的水是静、清、绿;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师:先来看漓江的水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呢?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这里运用了对比。

生:“……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是作者的一种感受。

师:除此以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运用比喻。

生:“……能看见江底的沙石。”这是运用衬托。

生:还运用了排比。

师:谁能够把作者运用的方法完整地总结一下。

生:本段是通过对比、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方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写具体的。

本段教学进入了深入阅读阶段,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

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读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法,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具体的,其引导的方向是对的,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写。但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认知层面出现混乱,写法的总结提炼过于笼统。

从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教师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剥笋式地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这样学生的表达也是有序、严谨的,而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其中,对比的写法,是针对本段整体而言,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做对比,突出漓江水的独特性;在叙述静、清、绿这三个特点时,运用“……真清啊……真绿啊……真静啊”的排比句式,写出漓江水的与众不同。

在分别描写时,把漓江水的绿比作无瑕的翡翠,通过比喻写出漓江水绿得发亮,绿得惹人喜爱,绿得纯粹;通过江底的沙石衬托漓江水的清,这种写实的描写让人感到真切、自然;通过作者的感受及船在水上行进等表现水的静,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

在教学中,学生笼而统之的总结写法,总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但教师却没有及时加以引导,被学生牵着走。学生虽然把方法总结出来了,但作用何在?方法的总结,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写作的路径,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迁移运用中把精髓学到手,读能为写服务。

这样有层次的思维,带给学生的不只是追求了解一个方法,还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运用—表达”的思维过程,在层层思索中做出总结,从宏观到微观,使思维的层面既全面而具体。看来,深入阅读与思维培养密不可分,应加以重视。

比较阅读,突出对比分析和参照标准

案例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看后谈一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美,好几辈人传下来的结晶。

生:地域不同,民居也不同。

生:独具特色。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 我们分为两大组,每组重点研究一个,看看你发现了民居的什么特色?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生:(分组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阅读另一篇文章,把两种民居的特点进行比较,然后把表格补充完整。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教师的这一设计是希望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不同地域民居的特色不尽相同的特点,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求同与求异并行不悖。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理解,从而得出共同点及不同点的阅读。但在本课中,学生的比较有些漫无边际,太过于发散。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发现两篇文章在描写过程中的相同视角。比如,都从地域、民居的样子、民居的结构、民居的作用及价值、民居的文化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经历思维的分析与提炼,从整体上进行比较。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求异,进行发散性思维,比较在同一方面各个民居的特色有何不同。客家民居建在僻静、偏远的山区,为营垒式住宅,具有坚固、壮观、历史悠久、文化深远的特点,而傣家民居地处亚热带,是传统的建筑形式,由一幢幢竹楼组成,结构简单,别致美观,文化寓意深刻。这样的比较阅读,才能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脉及精神主旨。

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的理解,看清这些文章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便于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阅读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可以说,用好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应同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并将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训练。语文教师更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把思维训练自觉纳入阅读教学的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上一篇: 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下一篇: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历程5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