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案例】吴泓:《雷雨》主题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吴泓:《雷雨》主题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吴泓:《雷雨》主题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节主题研讨课虽属“微观”,但也可以看出,在读“整本的书”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我们还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很多工作要做。

弘毅的历史人物_原型人物弘毅历史故事_百里弘毅的历史人物原型

原型人物弘毅历史故事_百里弘毅的历史人物原型_弘毅的历史人物

“当年海上惊雷雨”

《雷雨》主题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

中学生阅读《雷雨》的现状调查

《雷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雷雨》的第二幕节选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篇目。作为一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成熟,也标志着中国戏剧发展进入全新历史阶段的经典作品,一部问世仅有半个多世纪,却上演过千百场次并引起强烈共鸣的四幕话剧,中学生如果仅仅阅读或欣赏著名的“周鲁相会”片段是远远不够的。我曾针对高二学生做过一个小范围、基础性的问卷调查,题目如下:

1.曹禺原名叫什么?他是一位怎样的作家?

2.写出曹禺创作的话剧作品,并说出哪三部作品是最著名的“人生三部曲”?

3.用一两句话概括《雷雨》这部话剧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4.对于最具争议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或者“爱情”是否真实的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5.你认为《雷雨》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取名为“雷雨”的用意是什么?

问卷调查时,52位学生直接、真实地回答了上述问题。结果不容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回答曹禺的原名叫“万家宝”,三分之一不到的学生能完整回答“曹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话剧作家”。能回答出曹禺共创作8部话剧作品的学生为零,能回答出《雷雨》《日出》《原野》是他作品当中最著名的“人生三部曲”的仅有5位学生。能用“《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成熟,也标志着中国戏剧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的大致意思来概括其地位、价值和意义的不到5%。而问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或者“爱情”是否真实有怎样的认识、判断或者评价时,学生多半是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缺乏对周朴园人性复杂性的那种贴近人的生命、接近人的生活环境的更为鲜活、深入的认识。至于《雷雨》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曹禺为话剧取名为“雷雨”的用意,学生则完全回答不上来,即便答了也是标签式的理解,如揭露或者批判了资本家的始乱终弃等。

《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乃至整个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那堪称精美、典范的话剧艺术形式,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人文价值,以及对人性复杂揭秘、探测的深度和广度,等等,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培养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功能和作用。

我给学生阅读《雷雨》全剧的整体构想

发表于1934年的《雷雨》,从1935年8月天津孤松剧团首演至1936年底,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上演,多达五六百场次。其中1936年5月,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最著名的卡尔登剧院公演《雷雨》,全场轰动,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满。9月再次上演,上座率仍不减少,观众连夜排队,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从老妪到少女,都在替这群不幸的孩子们流泪”。抗战时期,《雷雨》更是走向了全国:无论是大后方,还是抗日根据地,甚至沦陷区,到处都在演出《雷雨》。新中国成立后,《雷雨》更是成为每一个剧团的保留剧目,拥有着最多的观众。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雷雨》改编成电视剧,仍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雷雨》的第二幕节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甚至引发课堂上的热烈讨论……

《雷雨》为什么能够始终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观众持续的喜爱、关注和讨论?著名学者王富仁在《雷雨导读》中说:“《雷雨》就是这样一部艺术的杰作,当我们观看或阅读了这个剧本之后,不能不从整体上重新感受它、思考它。我们的整体感受和思考永远不可能完全清楚明白地说清剧本的全部意义,但我们还是可以想到很多问题,思考很多问题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想到很多问题,思考很多问题”呢?我设置阅读《雷雨》全剧的整体构想是:首先,通读《雷雨》全剧,了解全剧的剧情,理清人物的关系;在感受剧中“郁热逼人”“令人窒息”氛围的同时,体会剧中人物性格、命运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困顿和人生悲苦。其次,解读专家、学者对《雷雨》原型、背景、结构、人物、语言等问题的评价或论述,领悟《雷雨》创作和表演的奥秘与规律。第三,确定爱情和主题这极具争议的两大问题,通过对专家、学者不同文论的比较研读,运用观察、假设、判断、推理、排序、比较、辨别等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就事论事的能力,和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在多维视角、不同视野下观照同一生活事件、社会现象和历史文化的能力。最后,如果可能,写一篇小论文或排演剧目中某个片段。

《雷雨》主题研讨课的路径和想要达成的目标

《雷雨》这部话剧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学生读懂《雷雨》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怎样理解《雷雨》主题这样一个“世纪难题”。这个问题曹禺本人没有正面回答过,后来在专家、学者争论不休时,曹禺也没有明确地表示过自己的态度。

《雷雨》的主题研究历来就沿着这样两条思路:一是从剧中这八个人物关系入手,即哪些人物是主要关系,哪些人物是次要关系;或者哪一组人物是主要冲突,哪一组人物是次要冲突。二是从高出于剧中这八个人物角色以外的“第九个角色”——“雷雨”——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色切入,认为这“第九个角色”牵制或笼罩着舞台上这八个人的命运。

那么,究竟是从人物关系入手好,还是从“雷雨”这样一个不出场的角色切入好?我认为二者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而论。

第一,对于《雷雨》的人物关系或者冲突的理解。全剧八个人物,几乎每个人物之间都有程度不同的冲突或矛盾,但如果仅仅揪住一两对冲突或矛盾,如仅仅以周朴园与鲁妈为主要冲突线,或者以蘩漪与周萍为主要冲突线,以蘩漪与周朴园为主要冲突线,以蘩漪与周朴园、周萍父子为主要冲突线等,都找不到正确答案。《雷雨》的人物关系或者矛盾冲突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紧紧拧住这张“网”的人固然是蘩漪,但制造悲剧的“源头”却在周朴园和鲁妈,假如没有周鲁二人年轻时的“往事前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悲剧发生。可如果把《雷雨》的八个人物分成两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制造悲剧“源头”、最不愿意活、属上一辈的周朴园、鲁妈和紧紧拧住这张“网”的蘩漪,到了最后,他们偏偏就没有死;而再一次制造悲剧、偏偏又不愿意死、属下一辈的周萍和四凤(再搭上个周冲)最终却都走向了死亡。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思考:《雷雨》的最悲之处,不是周朴园与鲁妈,不是蘩漪与周朴园(自然也不是蘩漪与周朴园、周萍父子),也不是蘩漪与周萍,而是周萍和四凤以及死得很冤枉、很意味深长的周冲。

著名学者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外学外篇十五讲》中对这一问题分析得透彻:

曹禺这个作品的主题就是乱伦,从头到尾,母亲跟儿子,哥哥跟妹妹,主人与女仆,好几对的关系都有乱伦嫌疑,但是说到底,周萍与四凤有血缘联系,乱伦才是无法逃脱的;周萍与蘩漪没有血缘关系,只有宗法制度关系,假如在一个现代文明的时代,蘩漪与周朴园离婚后,周萍与蘩漪就无所谓乱伦。

周萍与蘩漪的乱伦是自知的、可以逃脱的,但周萍与四凤的乱伦是不自知的、无法逃脱的。周萍和四凤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情感欲望触犯了人类种族进化的大忌——兄妹乱伦的罪恶,这就使悲剧迈向了顶点。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周萍并非因为他与繁漪的关系暴露而死,而是因为他与四凤的血缘关系暴露致死。兼顾二者来说,周萍因双重关系暴露而“罪该万死”。此外,是否还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鲁妈明明知道周萍与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而且还发生关系,但为了保全这对儿女的性命,仍不顾一切地把这伦理法则推开(你们“最好越走越远”)……当伦理法则危及人的生命时,是否可以生命的存在为最高法则,让人类的情感欲望冲破这伦理法则的“泥沼”或“巨网”?!

第二,对“雷雨”这样一个不出场的角色的理解。对高出于剧中这八个人物角色以外的“第九个角色”——“雷雨”这样一个不出场的角色,曹禺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我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于是导演们也仿佛忘掉他。我看几次《雷雨》的演出,我总觉得台上很寂寞的,只有几个人跳进跳出,中间少了一点生命。我想大概因为那叫作“雷雨”的好汉没有出场,演出的人们无心中也把他漏掉。

其实,在剧中,曹禺就不断地、有意识地穿插着“雷雨”的强大声势,特别是在第三幕里:“无星的天空时而打着没有雷的闪电,蓝森森地一晃”“雷又隐隐地响着”“以后闪电更亮得蓝森森地可怕,雷也更凶恶似的隆隆地滚着”“远处隐雷”“雷声轰地滚过去”“雷声大作”“雷声大作,一声霹雳”“雷声轰轰,大雨下”……这一阵紧似一阵的“雷雨”所要警示的,既不是周朴园和鲁妈,也不是周萍和蘩漪,而是周萍和四凤。套用明代李东阳在《风雨叹》中的一句诗“洲沉岛没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周萍和四凤关系大暴露,无疑就是“洲沉岛没”。如此,这牵制或笼罩着舞台上这八个人命运的“雷雨”的象征意义便了然于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或领悟曹禺将此剧命名为《雷雨》并且告知我们这样一个不出场的角色设置的良苦用心。

这节课“我想做”和“我能做”的,以及课后的一些思考

(一)这节课我想做的

1. 课前,学生阅读全本《雷雨》(含“序幕”和“尾声”)。

2.课前,学生比较研读曹禺的《雷雨·序》、丁罗男的《〈雷雨〉主题的多义性解读》、陈珊珊和李荣合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雷雨〉主题新探》这三篇文章。比较研读的目的如俄国作家尼古拉·鲁巴金说的:“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3.课上,确定研讨《雷雨》极具争议性的主题。通过对三篇不同文论的比较研读,运用观察、假设、判断、推理、排序、比较、辨别等思维方式,发展出学生发现问题、就事论事的能力,和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在多维视角、不同视野下观照同一生活事件、社会现象和历史文化的能力。

当然,要在一节课里,发展出学生这些思维能力,研讨出《雷雨》主题一个“所以然”来不太现实,因为很多专家、学者都没弄明白《雷雨》主题,但只要学生做了课前准备,还是可以做出一点思维培育的成绩。

(二)这节课我遇到的“机遇”和困难

1.“我也没有想到……”课前“蛮多同学都画了《雷雨》的人物关系图表”。

这是这节课我遇到的一个难得的“机遇”,但从学生在课堂上对人物分类的讨论来看,思维过于狭隘,分出类别极易落入阶级“二分法”的俗套。

2.这节课我遇到的困难。课前学生只是在网上看过《雷雨》的话剧表演,而没有读过全本《雷雨》(含“序幕”和“尾声”)。

(三)这节课我能做的

既然学生没有读过全本《雷雨》和三篇比较研读的文章,再继续讨论人物的分类便没有意义。于是,我决定“跳出来”,和学生说说《雷雨》写作的奥妙,以引发学生课后去阅读全本《雷雨》的兴趣:

师:大家首先把地点理出来,然后把事情理出来……

师:刚才老师讲的是地点。还要注意的是时间,这部剧从什么时间演到什么时间?……

师:而且同学们还要注意,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功能不一样……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时时不忘把学生思维引向对《雷雨》主题的思考和对人物分类的再思考: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这部剧为何叫《雷雨》呢?这很有意思,这部剧有八个主要人物。曹禺说我写这部剧有第九个角色——最主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就是“雷雨”……这个时候,天降大雨……

师:其实《雷雨》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不知道有的人物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鲁侍萍就相当了得,非常勇敢。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细节,鲁侍萍已经知道了周萍和四凤是她的一对亲生儿女,但最后她还是同意了他们两个人私奔,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师:我也想把人物分成两类。我发现在《雷雨》中,凡是属于长辈的人都活下来了……

(四)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从以往我带自己学生读书、思考、表达的流程来看,这算是一节失败的课(我把“读后研”的课,力所能及地调整成“未读导”的课)。但这节课的意义在于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目前语文教育的一些现实状况,即涉及读“整本的书”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是何等乏力。

第一,学生耐不下性子读书,特别是读“整本书”。因为该好好读书的年龄没能好好读书;没能好好读书,就不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耐性。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耐性是有一个“关键期”的,大致是在小学高年级到整个初中阶段。

第二,学生不能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研讨。而要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的研讨,就必须耐下性子读书,因为读是研的基础或根基。适合作深入思考的时候,没能给机会让他们深入思考,而思维培育也是有一个“关键期”的,具体说来,培育观察、假设、判断、推理、排序、比较、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初三年级起至整个高中阶段。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节主题研讨课虽属“微观”,但也可以看出,在读“整本的书”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我们还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很多工作要做。

(此文根据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年会的展示课撰写)

——《语文学习》2017年第12期

【思辨读写教学案例之一】

【思辨读写教学案例之二】

【思辨读写教学案例之三】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新知识教育书店”购买。

原型人物弘毅历史故事_弘毅的历史人物_百里弘毅的历史人物原型

每期定价:9.00元;全年定价: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 4-253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 CN 31-1070/H

邮 箱: yuwenxuexizazhi@163.com

编辑部电话: 021-64373598

直营部购买电话:021-54565822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

上一篇: 为什么说“惟楚有材”是湖北人杰地灵的一个象征?
下一篇: 历史上胡姓名人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