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昱捷+丁天+肖晓+孙占琴
摘要:最早的中国民俗地理志文献《山海经》记载了昆仑西王母等有关新疆地区的神话传说以及地理地形地貌概况。研究《山海经》及早期文献对证明中国内地早期与新疆的交流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山海经》及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报告了从先秦到漢唐中国文献对新疆地区的记载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访问调查,并结合了新疆本地相关文献传说。从文献考古资料和新疆本地神话传说方面证明了新疆与内地文化密切的关系,表现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其有不容置疑的主权。
关键词:新疆;《山海经》;神话;丝绸之路
一、对山海经关于新疆部分的研究
(一)山海经对新疆地区记载
《山海经》记载了新疆古代史料的内容有第八卷《海内东经》“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yao)、月支之国”。第十三卷《海内经》“有钉零之国,其民从厀(xi,膝)已下有毛,马蹏(ti,蹄)善走”。第七卷《海内北经》说鬼国是“人面而一目”;第三卷《海外北经》中的“一目国”其国人“一目,中其面而居”;第十二卷《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威姓”。
(二)对山海经的研究
首先,在各神话、古籍中,对昆仑之地盛产良石美玉都多有记载。在《管子·轻重甲》中,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治理周边四夷的方法时,在管仲的回答中曾提到了昆仑:
“替洱而辟千金者,球琳琅环也,八千里之昆仑之墟可得而朝也。”
在这其中,将昆仑作为四夷中西方地区的代称,所提到的“八千里”不仅形象概括了其地区之远,还提到了该地多良玉与美石的信息。而同样,在《山海经》的《海内西经》,同时期作品的《尔雅·释地》中对“昆仑之墟”产玉的信息也有所提及:
“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
“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尔雅·释地》在列举各方名产时将昆仑的美玉特意点出,《海内西经》中描写的程度或有夸张之处,但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对“昆仑多美玉”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之广。《穆天子传》中也有对该地美玉的记载。而在我国西部地区,从古至今盛产美玉的地域也并非是随处可见。
再者,即为《山海经》中对流沙等典型地貌的描述。在《大荒西经》中有这样两处描写: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
而在其之前的《西山经》中,在写西王母所居玉山之前也曾描述其东边存有流沙。更远一些,在述及西次三山之首的崇吾之山后,对其西边的长沙之山也有“无草木”这样的描写。可见在《山海经》的世界观中,昆仑应该是与面积较大的流沙区域相距不远的。而在现实中,将河西走廊或是更远些的塔里木盆地与之对应似乎都说得通。
至于对“炎火之山”这种地貌的描述,在《西山经》中,述及槐江之山时还有一段内容与之较为相似: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
面对这种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且在此前有前辈学者提出,这种看似神奇的地貌描写实则是古人对地貌的一种夸张描写,或是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缪差。如将植被并不茂密的岩石色泽误认为火焰,将其上在阳光下蒸腾的气流认为是蓬勃的火焰等。再联系之前的多产玉,在先秦植被相对茂密的时期出现的大面积流沙等特征,认为古时昆仑地域与现在的新疆存在部分地区的重合也就有理可依了。
二、结语
《山海经》的准确性虽然一直受到质疑,但其夸张的文字中可可以看出先秦人们对于周边世界的探索。在记载西域时与西汉丝绸之路的部分环境、特点都有很大的相似性。《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民族地名特产也都有据可寻。“穆天子”对西行沿路的国家的赏赐以及诸国对“穆天子”的献贡实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平的贸易交易。现阶段新疆的考古资料也发现也许多先秦时期的中原的文物。从上述的叙述论证中可以看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与中原就已经存在着密切的民间经济文化交流。中原到西域的“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中对于中原也有记载和相似的文化印记。早在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便是一个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是却统一存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部分,新疆与内地从先秦时期至今,虽然各方面交流有所起伏但是却从未间断,其总体的发展路线是不断的纵深发展。这对新疆和内地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中国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为大一统的国家和王朝提供了论据。
参考文献:
[1]王守春.《山海经》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域研究,1997(03).
[2]山海经[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0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