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丝绸之路西段历史文化地理”研讨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丝绸之路西段历史文化地理”研讨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丝绸之路西段历史文化地理”研讨会2019年10月11日-14日,“丝绸之路西段历史文化地理”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

2019年10月11日-14日,“丝绸之路西段历史文化地理”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哈萨克斯坦新视线亚欧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学者参会,他们就西亚考古及历史地理、中国古代“疆域观”及史地传统、中亚历史与古代丝绸之路等话题展开研讨。会议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会见了李孝聪教授等参会学者。

在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缘起,认为陆上丝绸之路西段是古代欧亚大陆世界中的核心地段,涉及到古**古、贸易及文化交流等相关主题,对此区域的历史地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开拓意义。

10月12日上午,第一场研讨会召开,由王献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荣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孝聪先生作《叙利亚古代遗址考察: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的思考》的主题报告,李教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自己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哈马、阿勒颇等城市的考察经历,并展现了所考察古城的宗教建筑、水利系统、驿站以及商业中心等重要遗址。最后,李教授提出了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思考,他认为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一定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且要关注丝绸之路古今道路的变化,也要重视对外文文献的翻译和考订,从整体上把握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成一农教授带来《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和“疆域观”及其转型》为题的报告,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主权国家意义上的“疆域”的概念,而用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来理解古代中国,存在历史解释上的不合理之处,这需要重新引入古代“天下观”,从而在研究中回归“中国”话语。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程彤教授以《伊朗人对中世纪伊斯兰地图的贡献》为题,详细介绍了伊斯兰地图的三个源头,即巴比伦世界地图、托勒密地图以及古代伊朗的七境图,并进一步概述了伊斯兰地图的种类,他认为伊斯兰地理知识存在东传过程,并可与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形成对比。

下午第二场研讨会召开,由成一农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以《伊朗青花瓷》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在伊朗北呼罗珊省发掘纳德利土丘的情况,其中出土的青花瓷并非来源于中国,而是仿烧品,但实际能看出其形状和花纹受中国青花瓷的影响,张教授以此探讨了伊朗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交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米热古丽·黑力力博士发言题目为《地名考证》,她在参照林梅村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丝路山水地图》嘉峪关至哈密的25个地名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西域民族文献存在的地名进行比较,提出一些跟林教授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复旦大学历史系邱轶皓副教授进行《明代的中亚视野及其演变》的发言,他通过明代地理文献重新评估明人对于西域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结合波斯语和察合台语文献的记载对相关地名进行考释,以此描绘明代人眼中的中亚地理和政治图景。中国民族图书馆的米吉提先生以《中亚的历史编纂学:以昔班尼时期为中心》进行发言,他介绍了昔班尼王朝时期历史编纂著作《历史精选》、《昔班尼传》等的研究情况,并指出国内对此一时期中亚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因而要加大对这一时期文献角度的考证和系统梳理。民族出版社的阿布拉江·玉苏普先生作了题为《察哈台文文献所见关于畏兀儿族源流的记载》的报告,介绍了有关“畏兀儿”族名的词源学研究成果,并详尽分析了中世纪后期察合台文历史文献中关于畏兀儿族源流的史料。

10月13日上午,第三场研讨会召开,由米热古丽·黑力力博士主持。首先,来自哈萨克斯坦新视线亚欧研究中心的Jiger Janabel教授作了题为Introducing Su Beihai and his Monumental Book “A General History of Kazakhs”的发言,介绍了自己的老师苏北海先生对于哈萨克斯坦口述历史的整理工作,并提出苏北海先生关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诸多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石云涛教授发言题目为《从绿洲之路通向海上丝绸之路》,他的视角是从古代阿拉伯地理文献看丝绸之路陆海通道的联结,石教授认为这构成了旧大陆各文明地区交流往来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刘昌玉副教授带来《上古时期亚洲西段远程贸易探析:以青金之路为例》为题的发言,认为古代近东的青金之路是以今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地区为起点,并且以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到达今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地区,青金之路加强了古代亚洲各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李毅铭博士在《公元1世纪前帕提亚帝国境内的东西交通路线》的发言中指出,在张骞凿空之时,帕提亚帝国实际控制了亚欧大陆中段丝绸之路的大部分通道,并分析了帕提亚帝国沟通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这些路线决定了丝绸之路主干道的路径变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韩雪飞博士以《地图与沉船:罗马帝国与古代晚期的红海贸易》为题目,梳理了地中海、红海以及西印度洋的罗马沉船的研究状况,并分析地中海的造船传统与船舶类型以及航速,以此勾勒罗马帝国东方海上贸易的发展状况。

下午第四场研讨会召开,由邱轶皓副教授主持。首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钟翀教授带来《现代卫片所见丝路西段之城市与聚落遗址》为题的报告,钟教授利用聚落形态发生学理论,并结合现代测绘图与古地图对丝绸之路西段城市遗址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温静发言题目为《中的埃及与巴比伦:古文明外交关系解析》,她通过研究《阿玛尔纳书信》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13封通信,探讨了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相距遥远的两个文明之间的特殊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博士后李阿慧以《晚清西北边疆史地学传统及其欧亚大陆文明图景》为题发言,介绍了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古典经史传统的学术渊源,并探讨其与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大陆政治秩序变动的关联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献华教授发表《伊始塔之爱:由“纳拉辛世界地图”引发的思考》为题的报告,王教授以早期两河流域古代神话作为引论,聚焦和探讨纳拉辛世界地图的时代及叙述内容,指出这张世界地图有超越出个人想象的层次,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帝国想象内涵。

在会议闭幕致辞中,王献华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会继续开办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和工作坊。各位与会学者也提出加强丝绸之路西段研究的必要性,并建议推动国内外学者就此主题加强多学科的互动与对话。

上一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调研报告》写作指导+范文
下一篇: 北京乐高探索中心,北京乐高探索中心营业时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