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河北学刊May.,———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近年来,倡导全球视野,关注不同地区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新的历史分析方法的出现,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密切相关,也与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历史学家的努力和美国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前的世界史研究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也必然关涉美国的价值观念。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世界史研究的内在缺陷,中国学者在接受这一史学观念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批判态度。[关键词]世界史;成就与局限;欧洲中心主义[作者简介]张旭鹏(1975—),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欧洲思想史和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K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3-0077-06[收稿日期]2009-03-18一、世界史研究的转折及原因1950年代以来,欧美学术界的世界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随后发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促使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步认识到后者在塑造当代世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些历史学家因而强调,必须以一种世界眼光而不是欧洲视角,才能洞察当代世界史的发展趋势与本质。正如巴勒克拉夫在1956年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能够打破欧洲历史的束缚,将我们的思想从只关注西方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我们就会做到更好。因为那样的历史只会加深我们的偏见,强化我们对自我传统和价值优越性的信念,并让我们对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实际权力分配,以及在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力量产生危险的误解。”[1](P128)1963年,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出版了《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打破了传统世界史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局限,将重点放在了不同社会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交往与接触,尤其是技术与工艺的传播上[2]。该书被认为是首部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撰写的重要著作,为后来的世界史学者提供了大量灵感。另一次转折发生在19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摆脱了意识形态之争的整个世界日益呈现出持续交往的图景。面对这一现实,历史学家试图提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解释框架,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历史作全新的描述。因此,关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史研究的重点。与第一次转折相比,这一次转折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编纂范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环境的变迁、物种与疾病的扩散、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帝国的扩张、跨文化贸易、经济波动、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播等一系列主题都被纳入历史学家思考的范围。
由美国世界史协会创办于1990年、杰里·本特利主编的《世界史杂志》,即体现了一些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志向与抱负。近年来,随着世界史研究的深入,一种被冠以“全球史”的历史分析方法开始出现。全球史继承了世界史研究中超越民族国家、关注普遍联系等基本特点,但似乎更强调一种“全球意识”,即把全人类视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其历史进而也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可分割的体系。全球意识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