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第八周周练(历史卷)一、选择题:(43*2=8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的社会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3.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
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有知名度D.商业占据生产主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7.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8.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大变革的重要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0.《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A.宗法制的基本原则B.财产继承的原则C.任人为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11.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成为研究秦朝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简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行省制度郡县制度12.“继秦而起的汉皇帝„„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问。"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A.汉初主要分封同姓为王B.汉初地方官员由国家任免,不得世袭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制与分封制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4.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15.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诸侯尊崇大宗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16.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
这是因为商鞅变法(A.鼓励农业生产B.建立县制C.承认土地私有D.奖励军功17.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皇帝制度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三公九卿制度18.“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A.动机与后果B.目的与手段C.背景与条件D.联系与区别19.黄俞诗云:“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华阳国志》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材料盛赞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龙首渠C.灵渠D.大运河20.《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21.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右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23.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24.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26.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 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这反映出( A.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B.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C.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 27.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 年)总储粮量约为 833400 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B.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 C.均田制的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隋唐结束分裂后北方长期稳定 28.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 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29.《贞观政要》描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 闭。
„„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自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材料( A.有美化“贞观之治”之嫌B.真实反映唐朝经济繁荣 C.说明唐朝人喜爱旅行 D.体现唐朝社会治安良好 30.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 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