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我国历史上堪称社会变革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尤其是在文化层面,当时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这一文化上的盛世。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时候的人们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正是这些由先人们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才构筑成了现今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展,适应着更新的时代。
一、政治局势的变化是促使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1、当时的政治制度迎来巨大的变革
作为我国奴隶制王朝的鼎盛阶段,周朝的建立不仅带领当时的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其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更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周王朝的统治者将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两种制度互为表里,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再到士兵,中国社会由此建立起严明的身份等级制度。
再加上周王朝的思想熏陶,最终构建了一个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片繁荣的盛世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仅宗法制逐渐失去效力,权力斗争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流,作为分封制最顶端的周王室更是不断走向衰微,并最终被迫东迁、建立东周,而周王室也就此正式沦为傀儡。
2、政治局势从表面和平转变为混乱
失去了周王朝的限制,诸侯们纷纷展露出自己凶狠的獠牙,通过各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战争不仅在规模上更为巨大,频率上更是远超以往,战争成为了常态。
对小的国家来说,变法图强成为维持自身延续的唯一手段;对那些大的国家来说,变法图强则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方法。
因此,一股变法图强之风就此在整个中国社会掀起。在春秋时期,由于当时的国家数量尚且还有多达几十上百个,这种国家危机感尚且还不算浓烈,变法图强的呼吁声也因此并不强大。再加上当时仍存有所谓的西周遗风,这都导致西周时期的变法图强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不算大。
然而,当时间来到战国时期,历史的舞台上只剩下战国七雄以及几个中型国家,战争的目的也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争霸,而是更为残酷的灭国兼并之战。到了这种时候,再不变法图强的国家便只有等待灭亡,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就成为了当时的统治者们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为了迎合统治者们的不同需求,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在内的不同学说纷纷诞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法家,无论是发动魏国改革的李悝,还是发动韩国改革的申不害,抑或是发动秦国改革的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深深改变了
另外,正是随着以周王朝为代表的等级秩序的崩坍,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阶层也开始有了崛起的机会。
一方面,前文已经说道,出于对本国变法图强的强烈需求,当时的统治者们不得不重用那些身份卑微却学识甚高的士阶层,从而以他们的思想为指导展开本国内的变法运动。
另一方面,周王朝的衰微不仅标志着诸侯们在政治上受到的限制更少,在思想上受到的限制也大大减轻。在原先,士兵这一身份卑微的阶层想要接触到权力核心,基本上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即便他们再有本事也没有发挥的空间。正是瞧见了这个机会,士人们才会极尽所能证明自己,并希望受到当权者的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最后,在一种分裂的局势之下,学术与思想反倒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在原先周王朝的统治时期,周礼已经深深浸润到人们的脑海中,其更是需要具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遑论去辩驳乃至反对它。
但当国家林立、社会动乱之时,不再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能够对人们的思想施以限制,政治对于思想层面的影响自然也降到最低,大不了就是换一个国家生活。因此,当时的思想家们得以畅所欲言,乃至肆意批评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齐国还专门建立了稷下学宫这一机构,就是专门用来给不同流派的人提供一个争论的场所,这也使当时的稷下学宫成为了整个中古文化最为繁荣兴盛的地方。
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
1、土地所有制度得到了变革
作为早期土地公有制的代表性政策,井田制的出现具有深深的时代特征。由于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单独凭借一家一户的力量根本难以完成耕田的任务,更别说保障足够的赋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井田制应运而生。在井田制下,田地的耕种是由数户人家一起完成,其中既有庶民,也有奴隶,这也是造成西周奴隶制经济相当繁荣的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铁犁牛耕这一劳动生产技术的出现,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耕田的主体逐渐从原来的宗族转变为每家每户,小农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级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并具有支撑起整个社会运转的力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于小农阶级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并且出台了多项政治措施以保障和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开始得到广泛修建,无论是鸿沟、郑国渠还是都江堰,都极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小农们开展耕种活动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更使得原先堪称一片贫瘠的成都平原转变为后世享誉数千年的天府之国,其作用之大可见一斑。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一户人家已经可以做到耕田百亩,其中每亩土地都可以供给五口人食用,整个国家的农业产量得到巨大提高。
2、经济状况的改变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人们的经济状况改变后,整个社会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小农户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满足国家的财政所需,大量劳动力也得以从原先繁重的劳动当中解脱出来,他们要么参军入伍,要么成为社会当中的有闲阶层并全心钻研知识。
因此,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于学术的研究当中。他们有的前往全国各地宣扬自己的学说,有的广泛招收弟子,成为社会当中的有名教师,也有的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大家。
可以说,若非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谁又会愿意去与别人争论观点的对错与否呢?
三、教育形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官学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走向落寞
前文已经说道,西周是一个身份等级制度相当森严与鲜明的社会。在那个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占有着绝大部分的资源,其中既包括真金白银在内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文化知识这种内在性的精神财富。
广大底层平民本就已经深陷于整日繁重的劳动,这种堪称垄断的状况更是让他们难以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以其为代表的官学势力逐渐走向了衰弱,不再能够在社会当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官失其守,学术分裂,由天子而诸侯、而私学”。当然,也正是在官学失去主导地位之后,人们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私学兴起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一方面,正是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大大加强,这就首先创造了庞大的教育市场,只等着人们去进行填补和占领。
另一方面,由于官学衰落,原先在官学当中任职的许多有识之士被迫开办私学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教师的来源便得到了保障。
而对于那些思想家来说,为了增强本门学说的力量,他们也对于收受弟子一事并不拒绝,这就再度增加了百家争鸣的激烈程度。
以孔子为例,虽然他并非私学的创造者,但以其为首的私学势力却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庞大的一股,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可谓深远的影响。
四、总结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经济上土地所有制的改变,还是政治上周王室的衰微,都为当时的思想家们研究并传播自己的学术提供了一个堪称自由轻松的环境。
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几乎每一次分裂动乱时期,都是一次文化实现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些先人的创造之下,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繁荣兴盛,中国文明也得以长久地延续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