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以社团活动照亮核心素养发展之路

以社团活动照亮核心素养发展之路

以社团活动照亮核心素养发展之路【摘要】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传统学科教育的补充与发展,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展现和发掘。作为推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摘要】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传统学科教育的补充与发展,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展现和发掘。作为推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学生社团逐渐在各级基础教育单位中形成并茁壮成长。一所学校只有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以南武实验小学为例,从概念界定与背景、社团活动的开设与管理、社团活动的评价与展示、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思考,希望对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社团管理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社团;小学生;核心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注意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寄予了人们对教育的美好期盼,传递着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理想期许。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传统学科教育的补充与发展,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展现和发掘。作为推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学生社团逐渐在各级基础教育单位中形成并茁壮成长。以下是笔者以本校社团活动开展的情况为例,提出对小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些思考。

一、概念界定与活动背景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只有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校着力打造学生社团活动,提倡“文武兼达”,努力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我们以“崇文”“尚武”“乐艺”“创新”四大主题开设了书法社、精武社、民乐社、创客社等共计28个社团,全校799名学生全部参加了社团活动,参与率达100%。所有学生社团能做到有序组织、自主管理。

1.概念界定

对于小学生社团这一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是指在校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个性特点出发,通过自主选择、社团招募或辅导员推荐等自主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以知识学习、社会实践、思想交流、技艺切磋、技能提升和增进友谊为目的的成长共同体组织。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而巴尔赫特也认为“兴趣能激起爱好并过渡到欲望或意愿,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由于社团活动是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主选择的,因此在活动中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具有极大的主动性,不仅有效的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又极大的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需要,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愉悦和成功,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有真正的快乐”。学生在社团中自主成长,才艺、能力得到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展示的积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社团的自主管理,其自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从而反过来推动社团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此外,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班级,根据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的“镜中自我”理论,随着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3.教师成长的需要

一方面,社团活动丰富了学校文化生活,让老师的个性与特长得到了张扬,在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流,能进一步提高辅导老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由于社团活动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育的评价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更需要辅导老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关注每一位社团成员的成长。通过社团活动的过程与成果展示,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4.学校品牌打造的需要

社团活动能有效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我校以“弘毅”教育为特色,围绕“崇文尚武”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以“崇文”“尚武”“乐艺”“创新”为主题的28个社团,不仅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特长发展的土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为弘毅教育提供了特色发展的空间,还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沟通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使社团活动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提升了学校特色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学校的品牌打造夯实基础。

二、社团活动的开设与管理

從2013年我校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至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学生意愿,合理开设社团

在组建社团过程中,应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机整合,做到既尊重学生意愿,又能有效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此,我校在组建社团之初,就对全校师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掌握教师的特长。在此基础上经过学校行政与骨干教师的认真分析和研究,确立社团的开设。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和家长更乐于参加实践性的活动和技能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学习。为此我们在学校“弘毅”教育的规划中寻求学生、家长的诉求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引导组织了精武社、足球社、民乐社等偏重于活动与技能的社团;对于调查中反映的部分学生和家长希望提高书写质量的需求,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设了软笔书法社团。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组织开设的手工社、模型社等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报名人数一路飙升。

2.制定相应章程,落实管理责任

要使学生社团活动真正融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管理条例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如社团组建制度、活动细则和评价细则等,要求社团活动做到“三定”“三有”“三反馈”。“三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社团活动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以及计划好的教学内容。“三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导师。有合理的社团活动计划能保障学生素质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严格的考勤制度则是每一项团体活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社团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得到学校和家长认可的其他社会人员,在社团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三反馈”即社团活动方案,活动记录及活动成果在学期末向学校反馈,以便学校及时了解社团开展情况并为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社团活动提供参考数据。同时,通过各种记录、计量表和评价表对社团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建立社团表彰制度,让优秀社团树立榜样导向作用,引领其他社团的成长,从而推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文化的整体发展。

学校还要组建好推进社团建设的领导班子,合理安排好每一项主题的负责人,重点管理该类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并对该主题所有社团的场地、人员和器材作合理的统筹安排。例如在我校的社团管理中,王瑜校长和林文杰主任负责社团活动的整体运作;“崇文”主题的三个社团由蒋远义副校长负责督查;“尚武”主题的五个社团由苏静仪主任负责协调;“乐艺”主题的十五个社团则由余应会主任管理;“创新”主题的五个社团由谭武强副校长负责组织。只有落实责任,才能提升管理效率,让学校社团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

3.学校课程配合,保障活动时间

社团活动的宗旨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必须从学校整体课程安排着手,有机整合国家、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为此,经过行政班子的精心安排,我校提出并实施了“1+1+3课程”结构,让每个社团保证了一周四课时的活动时间(低年部活动安排在周一、三、五下午,其中周一、周三下午各一课时,周五下午两课时;高年部活动安排在周一、四、五下午,其中周一、周三下午各一课时,周五下午两课时)。充分利用“校本课”“晨诵”“午写”“暮韵”等时间,既高质量完成国家和地方“1+1”的课程,又优化整合并实施校本化特色的“3”课程,保障了充足的社团活动时间,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4.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多方合作

学校的社团活动要百花齐放,就要求社团导师有相应的技术特长、要懂“业务”。杜威认为,导师是“团体活动的引导者”,在社团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划,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把社团导师的要求合理的纳入考核范围。例如我校在前期调查和学校规划中反映出对足球社团的需求,但当时学校没有具备足球特长的教师,因此在当年的教师岗位招聘中我们对个别岗位提出了足球专业的要求,经过对应聘人员的全面评估后聘请了一位足球专业的体育老师,为足球社团的开设铺平了道路。

然而,仅仅依靠学校老师担任导师是不够的,毕竟学校老师人数有限,老师的个人特长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密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例如,在早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学生家长在经典诵读方面具备一定的水平。我们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的形式,把这些家长请进学校,为孩子们指导中华经典的诵读活动。又如精武社、民乐社等社团需要有武术和民乐特长的导师,教师和家长中都没有合适的资源,我们于是与家委会联系,特意从广州武术馆为精武社、太极社聘请了专业教练,从广州市民乐团请来了九位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家担任社团的导师,让学生得到专业的指导,使这些社团的活动得到了质的提升。

5.坚持自主管理,促进社团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组织,由学生自主管理,更能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自主管理并不是放任学生随性而为,我校采取宏观控制、微观开放的管理策略,由社团导师把握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地实施自主管理。在我校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中,社员通过民主选举推选社团团长、副团长、纪律委员、组织委员等社团干部。社团干部在导师的引导下设计本社团的团名、团旗、团徽等标识,并制定社团纪律、社团活动计划等。社团活动过程中,由纪律委员负责考勤、团长负责布置活动任务,社员们各司其职,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活动;在遇到困难时先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向导师求助;活动后总结成败得失,并最后向导师汇报活动成果。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不可放任自流,又不能包办代替。此外,每个社团都制定了自主评价制度,有各自的评价标准,对每位社员的活动进行评价,每个学期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社员,不仅能激励全体社员的活动热情,而且为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社团活动的评价与展示

1.多维度评价并行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个人评价表,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例如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活动纪律、合作交流、活动成果等。这些细致地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为进一步提高活动质量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2.多元主体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我们在社团活动中也遵循这一评价原则,强调活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自评,每一位社團成员都要从参与程度、活动纪律、合作交流、活动成果等为自己每一次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梳理活动收获,反思不足,调整努力方向。学生互评则要求社团内的社员之间互相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及其对自我意识的偏差。导师评价在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得到导师一句赞赏,常会令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代表着他的活动过程和成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学习比较少获得表扬的同学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家长评价更多的是从学生在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成果方面进行,他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更是促使家长更多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催化剂。

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到导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让学生从单一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变成评价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让其在评价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3.过程与成果并重

成果展示是社团活动的重点之一,能直接体现出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效。我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展示,既体现了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又突出了社团活动的过程。例如每月在宣传栏中展示学生社团活动优秀作品,鼓励学生更积极的开展活动;定时组织社团进社区活动,把社团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向社区和家长进行展示,如社区书法义卖活动、武术展演等。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把社团活动的过程拍摄成照片或视频,在学校电子屏上滚动播放,让学生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特色,激发竞争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每月不同的主题的各项竞赛——“南武群英会”也是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最佳平台。如三月“崇文”主题的四项比赛:硬笔书法、软笔书法、规范字听写、诗词大会,学生们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报名,经过海选、复赛、决赛,一路过关斩将,朝着每学年的终极目标“南武之星”大步前进。经过四月份“尚武”、五月份“乐艺”、六月份“创新”等一系列共计十七项比赛,学校会评选出代表学校最高荣誉的“南武之星”奖项。一个接一个的展示舞台让学生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发展。每个学期,我们还会结合重要节日举行大型的社团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来校欣赏学生的活动展演,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校社团的品牌知名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社团活动带来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

1.低年部社团自主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低年部社团是为了避免在一个社团里成员年龄跨度过大影响活动质量而组建的以一、二年级为社员的社团。这些社团的成员年龄较小,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较难开展自主管理。为此,我们实施了两项措施:首先,开展打手拉小手的帮带活动,由五、六年级的学生协助、指导他们组织社团活动,既解决了一、二年级学生管理社团的困难,又能籍此提高五、六年级学生的管理能力。在他们的帮助下,目前低年部社团的自主管理已具雏形。其次,加强社团导师的指导能力和责任心,同时引入家长义工协助,进一步紧密家校联系。

2.部分学生产生“兴趣倦怠”

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必须相对稳定,学校规定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不能随意转社。有小部分学生在参加了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年社团活动后出现了“兴趣倦怠”,个别学生出现了申请转社、参加活动不认真、甚至逃避活动的情况。然而,小学阶段是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具备(下转第7版)

(上接第6版)坚强的意志才能成长为獨立、自主、自信的人。正如荀子所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挫折是天才的晋身之阶,是能人的无价之宝,是弱者的无底深渊。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切忌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都会经历兴趣期、适应期、疲惫期、发展期等四个阶段。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正是社团活动所需要培养,既然选择了开始,每个社团成员都必须坚持到最后。导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倦怠”的苗头,在活动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支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3.部分教师外出学习或请假时不能指导社团活动

由于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多,学校所有老师都有各自需要辅导的社团。一旦遇上个别教师外出参加会议、学习或是自身原因需要请假,就会出现个别社团没有导师的情况。我们应该在社团人员统筹安排的时候对上述因素加以考虑,对于经常需要外出的老师所辅导的社团最好多配置一位导师;同时可以邀请家委或家长义工在需要的时候来协助辅导这些社团的活动。

五、结语

社团活动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是每一个孩子发展兴趣特长、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我们应该通过优化管理,提高效能,规范社团活动为他们搭建好这个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现他们天赋潜能中的亮光,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社团建设又是一条体现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探寻。

参考文献:

[1]王瑜. 探寻核心素养理念落地校园的校本力量

[2]贺国庆,刘向荣.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理性分析[J]. 教育学报,2006(5):12-20

[3]邹润艺.浅谈小学生社团[A].中外教育研究,2010.7(7):173

[4]庄国宏.浅析体育社团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7月第33卷第7期:150-151

[5]沈煜清.小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1(4):67

[6]孙金华,季丽玮.中学生社团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究[J].新校园:理论版,2011(2):205-205

[7]戈春华.多元主体评价作用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9):18-20

[8]罗春君.农村小学学生社团优化策略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4.3:17-18

上一篇: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原因
下一篇: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