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哲学/历史]近二十年明代旅游研究综述.pdf

[哲学/历史]近二十年明代旅游研究综述.pdf

[哲学/历史]近二十年明代旅游研究综述.pdf网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收稿日期:2009-11-03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YWB016)作者简介:孟顺方(1981-),女,河北邢台人

网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收稿日期:2009-11-03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YWB016)作者简介:孟顺方(1981-),女,河北邢台人,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摘要:明代尤其明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思想变得活跃,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大众化,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热潮。近年来关于明代旅游的研究硕果累累,探究领域也颇广,涉及到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理论、旅游文学等方面,但于某些层面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就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图方便读者,进益研究。关键词:明代;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9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10)02008703关于明代的旅游,目前尚未有专著问世,但就已出版的研究中国旅游发展史的几部著作中,均开辟有专门的篇章对其进行考察。有关明代旅游的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著作和文章从旅游者、旅游文学、旅游理论、旅游资源等方面对明代旅游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诸家钩沉籍要,时发新论。现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以类别之,介绍梗概,希图方便读者,进益研究。

一、旅游者即旅游主体研究文人、知识分子研究文人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主体。研究此类人群旅游的文章有陈宝良的《从旅游观念看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的系统梳理,指出了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的差异性,又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作了详细分析。徐林的《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第二章论述了明朝中晚期士人的游历和隐士与山人的社会交游,第三章探究了明代中晚期士人“选艳征歌,狎妓冶游”的生活,究其原因是士妓两个阶层在晚明有共同的文化情趣。陈建勤《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认为文人专心于游事实际上是一次文化实践经历,客观上产生了积极意义。张勇的《论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从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文士文风的转变三方面剖析了明代文人旅游兴盛的原因,探讨了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对旅游者和社会旅游发展诸方面的深远影响。他的《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以及与吴海丽合撰的《论文人旅游各阶段的活动及其特点———以明代西南地区为考察中心》平民百姓旅游研究陈宝良的《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从岁时节日旅游、宗教节日旅游、烧香之旅三方面对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作了系统探讨,指出由于经济发展,民间大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形成“好游”之习。

又指出群众性旅游与士大夫之游在审美情趣以及消闲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前者目的在于解乏,是一种劳作后的休闲;后者则在于一种精神的体验,即心、境合一。作者认为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实际上反映了士大夫精英阶层与民间大众之间文化传统的雅俗之别。二、旅游文化、文学研究旅游文集、文献研究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化使旅游蔚为时尚,大批文人热衷于游览名山大川、观察社会风情,写下许多描写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文章。周振鹤的《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通过对近二十年明代旅游研究综述(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第30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No.22010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TTY(SocialSciences)Jun.2010第30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明人文集中旅游文章的全面清理,从数量和见识方面论证了晚明旅游风气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地理学从历史学附庸地位转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背景。魏向东、李蓓的《晚明文人旅游行为特征之文献研究》[11]主要以晚明时期的824篇文人游记为基础资料,依据现代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的主要要素,对资料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量化分析了晚明文人旅游者的基本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姜丽丽《论中的旅游思想》[12]论述了王士性的旅游著作《广志绎》中许多可贵的旅游思想,认为王士性是我国旅游文献创作者的先驱之一。郑娟娟的《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10]选取晚明游记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反映晚明游记的史学价旅游文化考察王志彬的《论原住民文化与台湾明清宦游文学》[13]认为明清时期的台湾宦游文学见证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族群文化和汉原族群交往的历史,更突破了原住民口传叙事的模式,开启了台湾文学创作的序幕。梁忠效的《明代旅游的近代化趋势》[17]认为明朝旅游的近代化趋势大体与欧洲同步,指出了明代旅游所表现出的近代化趋势,但由于严格的户口制度和海禁政策等原因,其受到严重阻碍。陈宝良的《明代旅游文化初识》[14]将晚明士大夫的旅游生活分为宦游、游学和冶游,认为宦游是一种政治与旅游的结合体。他的另一篇文章《明代的商贸旅游》[15]认为明代的商贸旅游兼具商业与旅游休闲的双重功能。此外他的《明代的宗教旅游》[16]一文将宗教活动与旅游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明代的休闲文化与宗教的虔诚渐趋融合,最终导致宗教的世俗化。旅游热兴起原因探究滕新才的《明朝中后期旅游热初探》[18]认为明代中后期旅游热的形成与在商品经济撞击下所形成的共同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他的《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19]对此问题也进行了相似研究。王淑良的《中国旅游史》[21](古代部分)第十章专门介绍了扬帆海上之旅的郑和七下西洋、四邻遣使通好之旅和旅行家王士性、徐霞客等人的旅游活动,总结出明代旅游的自身特点———文化远播与科学研究。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建设为其奠定物质基础。明后期部分开放海禁,私人出海贸易迅速发展,为旅游开拓了广阔前景,更为文化远播创造了条件。明中叶起,一些学者开始注意探索自然界的某些规律,逐步形成一种钻研实物的学风,使明代旅游重在实践。类似的文章还有胡红艳的《明人冶三、旅游资源研究梁中效的《明代的蜀道旅游》[22]通过阐述明代蜀道旅游的时代背景和明代诗人、文人的蜀道之旅,得出明代蜀道旅游的兴盛是明朝中期蜀道沿线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必然结果。明代蜀道交通发达,促进了蜀道旅游的发展;文人在壮游蜀道的同时更注意到蜀地盐井、油井、火井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秦地“西风而雨”的气候特点,说明这种旅游活动已具有科学考察的性质,并透露出近代旅游的曙光。江霞的《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研究》[23]一文运用文献记载、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了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的类型、空间分布和规律性特征。

陶犁的《徐霞客与云南喀斯特旅游资源》[24]论述了云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以及徐霞客对云南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巨大贡献。四、旅游理论群体旅游观研究余冬林、何仁杰的《浅论明代文人之“游道”》[25]出明代文人在热衷旅游实践之际,颇为注重旅游经验的总结和旅游理论的建树。陈建勤的《论“游道”—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一》[26]认为明清文士对 作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丰富了我国的旅游学理论,对今天的旅游业建设也不无裨益。魏向东的《晚 明求适思潮与士绅休闲旅游》 [27] 一文通过对晚明近千 篇游记的检索与分析,结合晚明社会转型期思想激 荡的社会背景,考察了晚明旅游兴起的社会与思想 根源。 旅游者个体游观考察郑威《试析明代后期士人旅行家王思任的旅游 [28]通过对明代后期士人旅行家王思任的个案分 析,总结出王思任的旅游观:游发于人性,目的在于 高旷和自然。敖红艳的《试论王士性的“游道”》 [29] 论述 了明代杰出旅行家王士性游道的三个层次即“人 游”、“天游”、“神游”。她的《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 [30]、《浅论王士性的旅游审美观》 [31] 则是对王士性 旅游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跃军的《浅论王士性 的旅游观》 [32] 认为王士性的旅游观主要由旅游广游 88 网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三者构成。

张平的《徐霞 客的旅游环境保护观》 [33] 一文突破了以往学界从传统 视角对徐霞客进行研究的固定思维模式,专门针对 徐霞客的旅游环境观进行了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明代旅游研究硕果累累,但仍存在一 些问题,如对旅游者进行研究时,将过多的注意力和 笔墨放在了文人知识分子身上,对其他社会旅游阶 层有所忽视;几乎没有旅游区域史的研究;对旅游资 源开发的研究也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需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拓宽研 究视野,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在明代旅游研究领域取 得更新的进步。由于学识谫陋,在文体归纳以及诸家 观点评析等方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多加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从旅游观念看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45- 50. 张勇.论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江 苏商论,2009,(2):174- 176. 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J].长 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8- 131. 张勇.论文人旅游各阶段的活动及其特点———以明代西南 地区为考察中心[J].江苏商论,2009,(5):158- 160. 张勇,吴海丽.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42.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165. 陈建勤.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J].旅游科学,2000,(4):43- 46. 陈宝良.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J].辽宁大学学报,2006,(3):100- 105. 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J].复旦学报,2005,(1):72- 78. [10] 郑娟娟.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1- 49. [11] 魏向东、李蓓.晚明文人旅游行为特征之文献研究[J].桂林 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912- 915,927. [12] 中的旅游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31- 32. [13] 王志彬.论原住民文化与台湾明清宦游文学[J].学术交流, 2007,(9):156- 159. [14] 东南文化,1992,(2):258- 262. [15] 陈宝良.明代的商贸旅游[J].中州学刊,2007,(5):155—161. [16] 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J].中州学刊,2006,(6):199—203. [17] 梁忠效.明代旅游的近代化趋势[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1997,(2):18—20. [18] 北方论丛,1997,(9):17- 21. [19] 旅游学刊,2001,(6):64- 69. [20] 胡红艳.明人冶游之尚[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38- 40. [21] 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M].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331- 351. [22] 汉中师院学报,1994,(4):66- 71. [23] 江霞.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1- 71. [24] 陶犁.徐霞客与云南喀斯特旅游资源[J].云南教育学院学 报,1995,(2):77- 80. [25] 余冬林,何仁杰.浅论明代文人之“游道”[J].九江学院学 报,2006,(4):62- 64,111. [26] —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一[J].旅游学刊,2000,(4):64- 68. [27] 魏向东.晚明求适思潮与士绅休闲旅游[J].江苏社会科学,

上一篇: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a).docx
下一篇: 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