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再奇
第690期
四、市境人口损失差异分析
战争中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命运也有较大的差异。曾任建平知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其《办理垦荒新旧比较荒熟清理庶狱折》中分析认为:士人商贾,或外有亲友,生计可投,或向于道路往来熟悉,或稍有轻便衣赀可携,以为苟且糊口之计,故流散者虽多,死亡者较少。至于各处农民,外无可携,贼氛所至,被掳者死于锋镝,避匿者饿填山谷,故流散珠少,死亡最多。
曾国藩像
具体至市域七县市区来看:宣州区地境水阳江、青弋江横贯其中,百姓“务农力田”,以农业为主;宁国、广德、郎溪虽然山产资源丰富,但民人不事商贾,故“虽号沃壤,而家无余资”。地方志书载:宣州区史上“宣俗和柔为多,民怀土轻去乡”;宁国市史上“民安土重迁”;郎溪、广德“率皆安土重迁,习勤守朴”,其四县市区“向年在家务农者居多,客地贸易者稀少,以故兵燹之后,凋残最甚”。泾县、旌德、绩溪地处山区,山多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民人“多以贸易起家”,其三县经商者多,眼界开阔,轻去其乡。1904年,境内移民最少的绩溪县只有1493人,与其紧邻的宁国县移民多达120131人,是绩溪的80.5倍。广德县移民比例比绩溪高出88.6个百分点。
光绪三十年今宣城市县市区土著及移民基本情一览表
五、余 论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战争虽然遍布大半个中国,皖、苏、浙、赣四省受灾最重,但是,以今省辖市地域为界,从战争当事人的陈述以及当代学者研究成果来综合分析,今宣城市境在安徽省境内受灾最为惨重,在全国可能也是如此。
(一)佐证材料有二
(1)两江总督曾国藩和安徽巡抚乔松年的调查报告和奏折以及继任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奏折。同治三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奉旨会同安徽巡抚乔松年等“查明皖省各州县应征钱粮、杂税,分别被灾轻重,酌拟蠲免年份。”经过一番调查,曾国藩他在上报的《豁免皖省钱漕粮折》奏折中称:“臣等复安徽全省,贼扰殆遍,创巨痛深。地方虽有已复之名,而田亩多系不耕之土。其尤甚者,或终日不过行人,百里不见炊烟。据查核,皖南徽、宁、广等属兵戈之后,继以凶年,百姓死亡殆尽,白骨遍野,此受最重者也。”
为了“分别被灾轻重,酌拟蠲免年份”,曾国藩将安徽境内所辖五十七个州县依受灾程度划分为最重、较重、次重、稍次四个等级,其中受灾最重的十一个州县分别是绩溪、宁国、旌德、太平、宣城、南陵、泾县、青阳、石埭、广德、建平,也就是说境内所辖的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绩溪、旌德七县均为受害最严重的州县。
曾国藩核定的《皖省开垦荒田章程》,也以“皖南新复地方,流民未集,其田产荒芜,以宣城、南陵、泾县、旌德、太平、绩溪、青阳、石埭、建德九县为最”,拨给九县湘平银2.7万两,用于开垦荒田。其中今宣城市境内有宣城、泾县、旌德、绩溪四县。
同治四年(1865),两江总督曾国藩、安徽巡抚乔松年恳请朝廷蠲各安徽各州县应钱粮、杂税。朝廷允准所请,除免除咸丰九年前安徽民欠钱粮、糟米外,广德、建平、宁国三州县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绩溪、旌德、太平、宣城、南陵、泾县、青阳、石埭八县咸丰十年至同治四年,滁州、歙县、东流等十六州县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望江、休宁、祁门、和州等二十五州县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婺源、泗州等五州县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一应民欠正杂钱粮银米、商牙鱼杂各税、压征芦课各项官租,概行蠲免豁免。其中今宣城市境内广德、建平、宁国、绩溪、旌德、宣城、泾县减免最多,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受灾最惨。
同治七年(1868)八月,继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其《招垦荒田酌议办理章程折》中也认为“兵燹之后,各省之中以皖南荒田为最多,其地方亦以皖南为最盛 ,如宁国、广德一府一州,不一数百万亩。”
战后,清政府虽然采取措施积极招垦,但是恢复异常缓慢,经过40年的恢复,光绪三十年(1904)左右,市境内的土地垦殖率(注: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4%左右,低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2)今人研究成果。复旦大学葛庆华认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皖苏浙交界地区各州县由于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战时人口损失差别较大。宁国府(辖宣城、宁国、泾县、旌德、南陵、太平县)人口损失最大,次之为广德直隶州(辖建平县)、苏南七县(辖溧水、高淳、句容、金坛、溧阳、宜兴、荆溪县),湖州府(辖长兴、孝丰、安吉、武康、德清、乌程、归安县)最低。以分县来说:宣城、宁国、广德、建平、溧阳、句容、金坛、宜兴、荆溪、安吉、孝丰、武康、南陵、旌德、泾县等人口损失率都在90%以上;次为溧水、长兴、德清、太平等县人口损失率在80%-90%之间;乌程、归安、高淳人口损失率在80%以下。
(二)最惨原因有三
(1)地形因素。皖南包括宣城境内,不似其他地方,人口、财富多集聚城市,太平军攻占不了城池,并无法生存。而皖南地境,人口、财富多聚集在乡村,太平军不用攻占城池,便可随意获取兵源和财富,长期居住。这应是皖南在安徽乃至全国受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治三年皖南肃清上曾涤生相国议善后条陈》文分析的最为透彻全面。文曰:皖南情形与他省迥异,江西江北多平原旷野,势宜谨守城营,兵法云“平地守城”是也。城镇而外,聚族而居者类皆茅舍数十间,无大村落,故坚守城营,贼来驻扎,势不能久。皖南则不然,山势罗列如城,堪舆家所谓罗城也。古来建立郡县,大抵因山势制宜,皖南南与浙省接壤,东与江苏连界,皆有山如城以为之限,惟分高下耳。至于郡县,罔不各有所谓罗城,俨若自成一家,山势环列如城,其缺断下处居然如门,所谓隘口也。大厦鳞次栉比,千家万家群居聚处,村落之盛势媲郡县,故贼数十万众至,随地安下窝巢,绰有余裕,不必得城池,可以久驻。盖我皖南富庶不在城池,而在乡村,徒守城池,贼来乡村,惨遭蹂躏。一城空存如乔木然,枝叶蕃茂浓阴蔽复数十亩,今任樵夫牧竖日夕,荷斧缺斤横肆肃落,而徒饬其固守一干,欲何为者?为皖南议善后事宜,生以扼守隘口为第一策。隘口不守,流民不敢安集,田地不能开垦,恐又适以资贼也。
(二)瘟疫。瘟疫造成的人口损失远超过战争本身造成的人口损失。瘟疫越严重的地区,人口死亡就越多,反之则少的多。
葛剑雄等的《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书中认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死亡,但江苏、安徽、浙江的死亡人口中,只有30%是直接死于战争本身,其余70%则是死于另一种烈性传染病——霍乱。”
曹树基在其《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书中也认为:“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苏、浙、皖三省在战争中的死亡人口只占人口死亡总数的30%,死于霍乱的占70%。”以宁国县为例,史载“(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同治元年(1861)至三年(1864)皖南、苏南、浙西北爆发的瘟疫,宁国(府)所属境内最为厉害,金陵次之,徽州、衢州次之。从某种程度说,宁国府境死亡的人最多,金陵府、徽州、衢州相对较少。
(三)职业。战争中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命运也有较大的差异。经商者多眼界开阔,轻去其乡;以农业为主者,多安土重迁。从整体上来讲,徽州府一府六县外出经商之人较宁国府多,战争期间,徽州府外出投亲靠友的自然比宁国府多。
参考文献 1。《平浙纪略》,清光绪申报馆排印本 2。〔清〕光绪《宣城县志》,黄山书社2008年版 3。洪素野:《皖南旅行记》,中国旅行社,民国三十三年(1944)版 4。《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编,民国二十五年版 5。〔清〕江希曾撰,《旌川杂志》,安徽省图书馆藏抄本 6。〔法〕史式徽著:《江南传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1版 7。〔清〕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十六》,1962年中华书局版《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选录 8。〔清〕冯煦《皖政辑要》,黄山出版社, 2005年版 9。《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10。《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华忆局,1961年12月版 11。〔清〕胡有诚等修,光绪《广德州志》, 12。〔清〕李翰章编校,《曾文正公全集》,线装书局,2014年10月版 13。《安徽省旌德县社会调查报告书》,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 14。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5。 胡传楷:《安徽宣城广东村和洪杨乱后宣城的人口》,《禹贡》1934年2:2 16。
刘永濂著,《皖南花鼓戏初探》,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7。钱文选修,《钱氏家乘》,民国十三年刊本 18。钱文选编,民国《广德县志稿》,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19。 张达五、郑思贤、周赟修,同治《安徽省宁国县通志》, 1960年影印本 18。(民国)吕朝熙辑,《旌德吕氏续印宗谱》,民国六年铅印本 19。《宣城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0。《郎溪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21。《广德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22。《宁国县志》,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泾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版 24。《旌德县志》,黄山书社,1992年12月版 25。《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9月版 26。民国《安徽通志稿•大事纪(卷下)》 27。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8。 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9。〔清〕王先谦,《同治朝东华续录》 30。〔清〕刘学诚《兵灾记》 31。
〔清〕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十六》,岳麓书社2013年7月版 32。〔清〕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33。〔清〕李圭,《思痛记》,光绪六年刻本 34。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太平军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35。 呤唎著,孟宪承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华书局 1961年版 36。〔清〕胡在渭,《徽难哀音》 38。〔清〕朱珔等纂,朱彝等续纂,《泾川张香都朱氏续修支谱》,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39。〔民国〕吕朝熙辑,《旌德吕氏续印宗谱》,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40.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版 41。〔清〕李瀚章编校,《曾文正公全集》,线装书局2014年版 42。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1853-191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作者系宣城市史志办副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制作:童达清,,ltsr27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