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新课标与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标与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标与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新课标与高中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写在前面:

我校承担的课程改革课题《新课标高中历史创新教学》2008年3月申请立项成功,至今已近二年。教育界同行对于2001年7月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给予极大关注,有关理论研讨成果颇丰,在此不多涉猎。本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创新教学之路,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寻求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素质要求、课内外学习方式等几个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景德镇市教研室老师和本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同仁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总结汇报,以求正于大方。

一、课题的背景

知识经济呼唤人才、要求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可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历史课程标准呼唤教育创新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强调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新时期的历史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没有大胆创新,突破僵局,就没有出路。

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历史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遏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考试等定量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培养;泯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等,可见,传统教学模式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动大手术,进行重大变革。

创新教育是我校推进全面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开拓教育思路、改革教学模式,我校拥有优越的软件硬件设施,起点高,教师队伍年轻精干,综合素质强;重要的还有始终如一地关心和支持本课题研究的各级领导和学校同仁:,都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行家能手,作为本课题组的顾问,他们对课题的研究作了全方位指导,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二、课题的内涵

创新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意思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是指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自主整合教学资源,营造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智慧魅力与生命激情的教学氛围,有效地唤醒、激励学生以创新的姿态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本课题是应用型研究课题,我们在深刻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创新理论的探究和实践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倡导“三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要求创新、授课方式创新。探究构筑师生互动,平等融合,调动兴趣、启发思考,应用提问、辩论、体验等方式追求实现探究、自主、开放学习的新模式。

三、理论依据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作为新时代对教育创新能力的研究探索,是有目标、有追求、有理想和憧憬,但尚无定法,也没有统一规定,不过在探索实践中,我们自觉接受以下五种理论的指导。

1、马克思关于人的叙述: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分析中提出人具有自动型、自主性、社会性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这一论述为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2、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是构建创新教学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若干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们探索创新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3、创新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为创新教学奠定主要理论基础。

4、学生主体理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个性、感情智慧等,必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

5 、来自国内和国外、历史和当代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今天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然而,诞生于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教育必然蕴含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承载新的历史使命,创新教育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和经验的继承,更是对历史的超越,是一种带有新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研究状况更复杂、难度更大、内在价值、意义更深远。

五、课题研究过程回顾

1 、研究方法: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层次较多,研究难度大,为此,我们遵循了以下研究方法与准则:

、分工协作,分散难度:概括课题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

人兴趣和特长,对总课题进行分散思维,精选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如:

主 题

负责人

新课程与新型师生关系

占小兰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探究性学习

雷斌斌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兴趣的激发

徐丰平

在历史教改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谭应发

历史教学中自主整合课程资源

占小兰

如何上好活动课

赖耀伦

探究、自主、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和模式

占小兰

历史辩论法教学

徐丰平

课堂创新之路

占小兰

、立足本校,加强交流。

A、开发本校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与同组其他年段、与不同学科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充分挖掘本组人文资源优势——年轻教师起点高、有干劲、肯学习、易沟通、接受快。经常性开展观摩点评活动,接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B、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向兄弟学校同行请教、观摩,取长补短,促优转差。

、培养骨干、带动全面。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潜质无限的年轻教师,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将挑起本校历史教学教研的大梁。

2、实施步骤与内容

2008.8——2009.10

启动阶段

教学实例观摩课

占小兰

2008.10——2009.4

课题阶段性总结

公开课、论文

徐丰平

2009.4——2009.5

中期总结性论文

论文、研究案例

徐丰平

2010.5——2010.8

课题阶段性总结

论文、示范课

徐丰平

2010.9占小兰

课题总结汇报

研究报告

占小兰

观摩研讨会

占小兰 徐丰平

六、研究重点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是本次课题研究的核心,通过教学创新去引导、感化学生,使其逐渐形成提兴趣、爱主动、行自主的新颖实效的现代历史学习方式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的历史学习方式应具有兴趣、自主、探究、综合、合作、科学等特征。

1、观念创新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待灌的“知识器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成长的多方面需求决定了现代教育必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在教学中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拿破仑等,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介绍事迹,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让其整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或小组中介绍这些人物的事迹,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的启发等。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更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熏陶。

(2)、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定学,教师包办代替——“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做法,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缺乏主动性、创造力。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掌握方法。为此我们的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相信、肯定、鼓励、赏识学生。人人都参与,有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有修正补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3)、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弊端,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学习结果,必然走到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凡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这些理论性强的地方,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怎样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对材料怎样进行整理和寻找。

(4)、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切忌公式化、模式化,要勇于积累、总结、创新、提高;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形成自己特色化、个性化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也是年轻教师成才成器的集中反映。

(5)、由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要使学生懂学习、会研究、善创造。与此相适应,学校考试内容和方法也应改革。考察学生历史应用能力的最好方式是开放性考试。开放式考试形式多种多样。如表:

历史材料收集整理

历史辩论

历史题材影相观后感

口试

撰写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报编制

比赛

历史小话剧演出

2、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可能有人要感慨,现代教育改革下做学生不易,当一个合格的教师更难,委实如此。一年来在创新教学领域的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点,创新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或者说现代化的教师形象是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教育需要的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的新型教师。,这样的创新型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教育思想端正。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2)、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超越史学范围的多学科

知识体系。

(3)、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

能力,尽快实现由“传承型”向“智能创新型”转变。

(4)、自主整合课程资源。注意学科内整合和学科间整合。除充实学科内丰富有效材料,捕捉介绍最新信息外,还要注意跨学科沟通,加强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以期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知识整体。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穿越历史时空的直观表现力。

(6)、语言修养、板书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小问题”。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纲目,强调以图表化、要点化、线索化等方式予以体现,直观反映教材内容间的联系与综合。

3、课内外教学方式创新。

课堂授课方式是具体体现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国内外教育界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时髦名词如: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开放式学习;启发式、辩论式、体验式;兴趣教学、民主教学、激励教学等等屡见报端,不胜枚举。这既反映教研教改受关注的程度,也可感觉到创新教学就目前而言,是有思路、有方法、无定法。经过一系列大胆而多样化的尝试,我们认为还是可以搭建起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见表:

课堂创新思路

步骤

对象

教育心理学环节

师生互动过程

启发

揭示目标、确定问题

感知

接触、阅读

引导

上一篇: 新书推介|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下一篇: 高中教科研课题:《高中历史课堂情景教学法的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