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构建历史学的原始素材,是学生形成正确史观的依据,史料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于发掘史料,让史料说话,还历史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以下我从三个方面阐述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一 、对教材中的史料引起足够重视
历史教材中往往穿插一些原始史料,这些内容是对课本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解析,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研究选择出来的,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对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必须对此足够重视,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入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例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教材中有一段史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这段史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这段文字是谁针对什么事情写的?他有何主张?根据史料回答道光帝接受了这一主张的理由?”。让学生阅读史料后作出回答,教师再作进一步点拨,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向学生呈现此段历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适当增加课外史料拓宽视野思路
历史教学的内容比较繁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的史料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适当补充一些绘声绘色的课外史料。例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课本中只有迁都,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如《魏书.高祖纪下》,(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拓跋(皇族)-元姓,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通过这些史料,多角度地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自信心,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关键。
三 、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例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这节内容时,我引用了一段材料: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针对这段史料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这句话对吗,怎么理解这句话?“前所未有的改变”是指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对世界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史料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论从史出,得出相对客观、辩证的答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