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千城一面,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尤为重要。”在市政协委员汪立军看来,作为拥有2300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宣文化”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能提升城市辨识度,是市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需要大力守护,值得充分挖掘。
汪立军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了“诗山宛水”文化旅游项目、宣城历史文化名人诗画开发工程和市文化旅游“八大工程”整合专家组,先后撰写《从冷眼看山到温情忘忧——新安画派与宣城画派的风格异同》《石涛宣城时期绘画初探》《石涛真伪考辩》等多篇专业研究论文,发表研究宣城本土书画历史和人物系列文章近40篇。
从研究旨趣出发,汪立军多次运用地方文化研究的成果,积极资政建言。担任市政协委员十余年来,提交了《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等10多篇提案。
不仅擅于提出问题,还致力解决问题,汪立军所提的提案呈现出高度连续性、逻辑性。在提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快敬亭山文化旅游建设的步伐》后,又提出《关于加快建设石涛纪念馆的建议》;在作了《围绕特点打造亮点,依托名人建设名城》大会发言之后,又提出《关于加快申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针对我市申创中的薄弱环节,他提出《关于加快实施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建议》,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及时提出《关于提升谢朓楼至景德寺塔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完善承载宣城记忆的特色商业业态的建议》。多个提案被列入市领导领衔督办的提案。
围绕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的主线,汪立军在“一问一答”间,推动了提案的办理和解决。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他先后帮助市博物馆撰写了“文房四宝馆”和吾土吾情“非遗馆”展陈大纲,协助提案办理单位提供了敬亭山“石涛纪念馆”的展陈大纲。
作为市规划馆馆长,也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汪立军在日常工作之余,长期坚持美术创作,通过《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季刊杂志推动相关研究。他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同仁,承担文化部科技扶持项目“宣城画派”研究项目,历时两年合作编著《我法——宣城画派研究》一书计40余万字,第一次全景式研究了宣城历史上最辉煌的清初画派现象,填补了“宣文化”中书画史研究的空白。著名美学家郭因盛赞“大可看作研究梅清和梅氏家族画家们的一块里程碑”。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挖掘宣城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宣文化’精神内涵提炼和时代价值提升。”汪立军又积极参与到市政协文史委《关于打响“宣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宣文化”展示馆的建议》集体提案的调查研究中,提出以文化的特色、城市的记忆“铸魂”宣城的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彰显特色之城的魅力。
汪立军表示,经过这么多年研究,如今“宣文化”有内容、有积累、有雏形,“希望能为擦亮宣城城市特色品牌,持续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支持。”
本报记者 谭艺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