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政协提案是党和政府听取民声民意、科学民主决策、推动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是专门协商机构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是人民政协发挥“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的有效载体。
近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表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宣读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表彰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的决定》,表彰了248件优秀提案,其中集体提案63件,委员提案185件。
一件优秀政协提案能获得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落实,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但您知道这些优秀提案是怎样炼成的吗?本期我们选取五位优秀提案获奖代表,分享自己撰写提案的经验体会,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孙庆聚——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记者 王慧峰
优秀提案,人民政协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扎实印记。
近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四史”教材建设的提案》,被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评为优秀提案。面对荣誉,孙庆聚深感责任大过欣喜,“我们肩负信任和使命,一定要拿出高质量的提案。”
说起提案由来,孙庆聚感触良多。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我们的历史之中,学习历史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学习历史,多次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社科界政协委员,孙庆聚深感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在抓紧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如何加强“四史”研究、夯实“四史”教育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也很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有统一、规范、权威的教材,实施正确的思想引领,让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汲取智慧和力量。”孙庆聚经常受邀外出宣讲,他发现,各地掀起学习“四史”高潮的同时,存在教材不严谨、事实叙述不准确等现象,这令他倍感忧心。“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严肃对待。”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孙庆聚认为,“四史”教育同样如此,编写一本好的教材,对全社会进行“四史”教育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四史”教育的教材建设。
经过调研和深思,孙庆聚提交提案,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统筹领导小组,然后集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几家教育研究之合力,出一套权威读本,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编写出适合不同群体学习的“四史”教育读本,让“四史”教育教材真正进入群众中,让人们能看得懂,学得进。“这对于开展‘四史’教育是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能够真正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
之后,孙庆聚很快收到了有关部门的反馈,一系列权威的“四史”基本著作也在他的关注中逐一走向人们的书桌。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两届十年政协委员生涯,孙庆聚一直践行着最初的情怀。他一直记得,汪洋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新一届政协委员要认真做好“委员作业”,“交上一份好的履职报告”。多年来,他深刻领悟,铭记在心,躬身践行,不负厚望,始终以“学习型、研究型、奋斗型、实干型、建设型”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他看来,提建议、献计策,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言之可取,不说空话、套话、大话、虚话,也正因此,“含金量”是他多年来孜孜不倦打磨提案最大的心得。“政协委员要把履职的功夫下在求真务实上,把尽责的力道使在说实话、办实事上。”孙庆聚感叹道。
在孙庆聚的书柜里,和“优秀提案”的奖牌相映生辉的,是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日子里,党中央向他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对于一个入党50多年的共产党员来说,“坚定做党的忠诚战士、忠实传人”已经成为孙庆聚不可撼动的信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孙庆聚感叹,生逢伟大时代,有幸亲历了祖国发生一系列深刻而巨大的变革,见证了国家治理体系在自我完善中破浪前行,参与人民政协在制度建设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未来,要继续在履职尽责中践行初心使命,争当有情怀、有温度、有担当、有作为的“责任委员”,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党组成员李守镇——
希望全社会都能尊重技能尊重劳动
记者 司晋丽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振奋,说明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力度更强了。”10月7日,就在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李守镇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消息,引爆了李守镇的朋友圈。
这份文件,也和李守镇新近被列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之一的《关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提案》中的建议不谋而合。
提案的背后,是李守镇数十年不变的工人情结。
熟悉李守镇的人知道,在过往的40年,他从东北这片老工业基地走出来,到全国总工会成为一名服务职工群众的工会人,工作的圆心从来未离开过工人群体。与此同时,他也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工人阶级从满怀荣耀到略显“失落”的社会地位变化。
“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最终还是要靠工人阶级自身。”因此,在准备这件提案的过程中,李守镇做了大量思考,“国家需要一支怎么样的产业工人队伍?当然是能够支撑起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技术工人队伍。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育,需要社会土壤,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
“你愿意让你的孩子当工人吗?”在撰写提案前,李守镇总会这样问调研对象,但得到的回答,多数时候都是“不愿意”。
“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者,可普遍的社会心理就是上大学好,上技术中专、职业院校低人一等。一些职工表示,在社交场合感觉得不到社会的足够理解和尊重,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恐怕很难对产业工人的身份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李守镇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产生,也直接导致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即使在文艺作品中,像《渴望》《外来妹》《人世间》等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生产生活的作品也寥寥可数。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产是不是就不依靠工人了?当然不是。
“所有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宏观条件看,一是要有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二是要有更加平衡的经济结构。从微观条件看,一是制造业要有更可靠的产品质量,二是服务业要有细致而贴心的服务水平。这背后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有效支撑。”李守镇说。
在《关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提案》提交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9年7月给予答复——将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宣传工作,讲好技能故事,传递匠人心声,使青年人牢固树立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引领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今天,曾经隐匿在大国重器、大国工程背后的技术工匠们,走到前台,站上舞台,讲述着他们用技术创新、诚实劳动书写的中国工人故事,也影响着一代青年投身技能报国的征途。
事实上,自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那一天开始,李守镇始终将为工人阶级利益建言献策,作为自己的履职中心任务。
2017年,李守镇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的大会发言,曾经引发社会强烈共鸣。此后,他又围绕这个问题深入调研,连年提交了多件提案。
当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从此拉开大幕。此后,顶层设计的政策密集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近百个。这些改变的发生,令李守镇深感“与有荣焉”。
2022年是李守镇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第10个年头,在继续为产业工人发声的同时,他结合当前劳动者队伍新变化,也将目光投向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议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推动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领域健康发展,并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与总工会界别全国政协委员们共同提交了《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提案》。
当一个个提案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也是李守镇最为欣慰的时刻。“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我们影响的是一个部门、一个领域、一个地区。而在全国政协的平台上,我们一件小小的提案,都可能引起多个部委的回应和整个社会的关注。”接下来,他将继续写好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委员作业”。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无上的幸运和荣光
记者 王慧峰
“这无疑是对我履职的一次极大鼓励和鞭策。”
在公布的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名单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的提案》榜上有名。
“长江经济带”是王济光长期追踪的一个命题。他坦言,之所以能够持之以恒关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既与自身工作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对长江生态有着深沉感受有关,也有赖于党中央部署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多重机遇,更是新时代赋予政协委员的履职责任和使命担当。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媒体记者向当时从事地方口岸管理工作的王济光抛出“长江经济带建设亟须建立区域间利益冲突化解机制”这一话题,正是这次采访促使他开始思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作为驻渝全国政协委员应当发挥优势、加强调研、关注长江、持续用力。
为此,王济光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走好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绿色发展之路”的大会书面发言和“发挥好长江水运口岸开放平台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提案。此后,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他都会把长江大保护问题作为履职重点,提交提案、大会发言和社情民意信息。
“长江生态保护形势的严峻性曾经对我产生过极大触动。”在多年调研过程中王济光发现,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制度性、机制性难题。在对长江流域的主要省份进行了各有侧重的调研、考察和咨询后,王济光交出了分量十足的《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思考》调研报告,并于2019年6月份在长江经济带省市政协“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庆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此后,又在民建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征求意见并作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关于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的提案》。
提案提出后,作为提案办理单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高度重视,多次通过电话、邮件和王济光沟通办理情况,传递相关建议在完善长江保护法草案过程中的采纳情况。
王济光坦言,提案从萌芽到幼苗再到开花结果,令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民政协事业之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形式的巨大优越性。
荣誉之下,是分量更重的责任。1997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服务团”的一员,风华正茂的王济光毅然奔赴重庆挂职锻炼,并从此扎根长江江畔。“生逢伟大的变革时代,能有机会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一名政协委员无上的幸运和荣光。”王济光感叹道。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
好提案要念好“实”字经
记者 司晋丽
日前,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表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在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力戒形式主义的提案》获评本届“优秀提案”之一。
当天,在收到祝贺信息时,李云才回复,“谢谢!这都是调研的成果。”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
也是同年,在基层调研时,李云才发现,一些地方存在层层加码的“虚假脱贫”。除此之外,基层需要一遍遍填报表格、材料、迎接检查、督查,不堪重负,也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我觉得脱贫攻坚中的这些虚浮现象只是表面,根源在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李云才说。
李云才一直在农口工作,对农民、对基层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在与驻村工作队和农民的多次交流中,他深切感受到基层对于这些“官老爷”作风的深恶痛绝。
自那时,李云才就开始酝酿,并于第二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力戒形式主义的提案》。
在提案中,李云才建议,从思想宣传上、制度设计上、调研方法上、工作部署上和惩戒手段上力戒形式主义。在工作实绩效能上重“加法”,在形式流程上做“减法”,使犯“形式主义病”的人“痛改前非”,又防患于未然。
2019年,这件提案与其他委员的另外3件提案合并为《关于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的提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办理。
“办理该提案时,相关部门先后多次与我电话联系,征求办理意见建议。”李云才告诉记者。
2019年3月,中办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就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减压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相关工作取得了切实成效。
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只有短短5年的履职时光。对于李云才来说,这5年既扎实又充实。为提好提案,几乎每一个春节,他都在顶风冒雪的调研路上奔忙。“天气虽冷,但大家一聊起来,心都是热的。”很多农民和基层干部也成为李云才坦诚相见的知心朋友。而每一件提案,都是在这样实实在在的行进、交流与思考的碰撞中出炉的。
这也并非李云才第一次荣获全国政协好提案奖。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成为新委员的第一年,他提交的《关于乡村振兴补短板切实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的提案》,就获得了年度优秀提案的荣誉。
十月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李云才谦虚地说,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未来他将继续念好“实”字经,发挥光和热。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
做好“委员作业”
记者 刘彤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表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在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对重大新药创制成果开启医保谈判绿色通道的提案》获得优秀提案表彰。
该提案的提出,既源于当时医药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有张洪春在工作和调研中所了解的实情。
张洪春说:“国家卫生健康委2008年牵头组织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研制防治重大疾病及应对突发疾病的急需药物,以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许多品种获得新药证书。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审评审批及进医保等环节需要等待的时间依旧过长。因为新药研发历时经久且成功率低,研发成功又要继续等待漫长的市场转化时间,最终必然影响患者和研发机构的利益。”
作为医药卫生领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张洪春多次参加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项目和医保品种,特别是中成药的评审工作,因此,他对相关政策、企业诉求有深入了解。
张洪春表示,一方面,国家、企业、科研人员花费大量财力、精力获得的医药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惠及广大患者;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调动其增加科研投入的积极性。
“不过,当时的医保政策不利于这些新品种药物进入医保。”张洪春说。
深入思考后,张洪春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对重大新药创制成果开启医保谈判绿色通道的提案》,呼吁国家在实施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专项研发成果采取更加灵活的医保谈判政策,开启“绿色通道”。
该提案得到了提案承办单位国家医疗保障局的高度重视。“2020年以后,医保局进一步加大了对重大新药创制成果进入医保目录工作的力度,完善了相关政策,与我提案中的一些建议不谋而合。”张洪春说。
回顾本届履职之路,张洪春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提交一至两件提案,而且都与自己从事的专业相关。
张洪春说:“很荣幸自己的提案能获得优秀提案表彰。十三届全国政协对每位委员提出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提案能获奖,是委员们不断实践取得的硕果。这是对委员履职的最大鞭策,也是最大肯定。我会继续完成好‘委员作业’,为这届履职画上圆满句号。”
(原题为《优秀提案是怎样炼成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