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国政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国政协“中共党史学习”读书群第二阶段工作的核心内容。
为帮助委员深入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深入领会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出的伟大号召,读书群先后安排了6次辅导讲座,其中围绕“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主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佳义做辅导讲座。现将讲座内容摘编,以飨读者。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履职的中心环节。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从四个方面部署了这项工作:一是坚持思想政治引领的方向;二是做好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凝聚共识工作;三是面向社会传播共识;四是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这四方面是有逻辑联系的,反映了凝聚共识工作的内在规律。思想引领是凝聚共识的前提和基础,凝聚共识是思想引领的目的和要求。思想引领工作做得好,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越牢固,凝聚的共识就越广泛,就越能汇聚起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磅礴力量。凝聚共识,首先是对政协内部的要求。要做好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凝聚共识的工作;要把凝聚共识融入政协各项履职活动中去。凝聚共识,还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通过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各界群众中传播共识,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社会基础。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人民政协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引领——凝聚共识——传播共识——凝聚正能量,是一个整体,而其中每个方面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载体,这样才能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实、做出成效来。
一、“凝聚共识”的由来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一直是我们党赋予人民政协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创建政治协商制度,一方面是建立发扬民主、让大家讲话的制度;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平台,来团结教育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党外知识分子等在内的统战对象,凝聚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他各项政策措施的共识。
当然,我们现在和50年代的情况不一样了,但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这一点是没有变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统战工作要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要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把各式各样的人团结到党的周围来,所以,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党的意识要最强。如果混同于一般人,就有一个到底谁影响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大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统战史、人民政协史,就是因为政协委员只有首先领悟好党的理论、部署,才能配合做好各方面人士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29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提了出来,是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全国政协党组的同志说:我在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的那两句话,是有深刻含义的。
全国政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推动凝聚共识工作逐步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中展开。首先是在2018年的全国政协系统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全国政协领导同志指出,“重建言资政、轻思想政治引领,是各级政协存在的问题之一”。后来在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理论务虚会上,提出了政协工作要“双向发力”。再后来,在全国政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理论研讨总结会上,全面部署了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从那以后,各地政协的认识逐步统一,凝聚共识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凝聚共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会议文件第三部分专门讲了凝聚共识工作。把握这个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很重要,它是“一个帽段带四条”的结构。“帽段”讲了凝聚共识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原则。“四条”是凝聚共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相关部署,即:坚持思想政治引领的方向;做好政协委员的凝聚共识工作;要面向社会传播共识;广泛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其中,思想政治引领是核心任务。前不久,全国政协制定了实施意见,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在基本精神、逻辑结构上都与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文件是一致的,只是措施上更细更便于操作。
二、“凝聚共识”的内涵
什么是政协凝聚共识的内涵。首先,我们看全国政协汪洋主席是怎么论述的:在协商中,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接受党的主张是凝聚共识;中共采纳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建议,体现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也是凝聚共识。在协商中,政协内部把共同目标作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奋斗动力源和方向标,是凝聚共识;面向社会,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解读好,也是凝聚共识。在协商中,通过有效地说理说服,增信释疑,解开界别群众的思想疙瘩是凝聚共识;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方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克服极端,也是凝聚共识。
全国政协的《意见》开头有这么几句话,“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专门协商机构,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在《意见》的“指导思想”这一条中,进一步提出:“一个以”,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个面向”,即面向委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委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面向社会传播共识,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社会基础;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广泛汇聚正能量,画出最大同心圆;一个“政治责任”,即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政协凝聚共识的内涵和要求。
在全国政协《意见》起草过程中,有的同志曾想概括一段话,表示凝聚共识的内涵,由于不成熟,没有写进《意见》,但大家比较共同的认识有这么几点:
第一,凝聚共识包括“共识”和“凝聚”两个内容。什么是共识?以往人们往往将共识理解为一致的认识,或共同的认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认识,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包容、和合的政治状态。什么是“凝聚”呢?共识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通过具体的行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达成的,也就是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文件“总体要求”讲的“落实下去”和“凝聚起来”。
第二,凝聚共识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也就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基于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基本遵循的共同性所达到的思想政治共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上提出来。以后随着实践发展,共同政治基础的内容也不断完善。2018年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明确将“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规定为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凝聚共识。
第三,政协凝聚共识是分层次的。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从政协内部和外部,从协商的成效、从协商的方式方法上阐述了政协凝聚共识的涵义,体现了广泛、多层次的特点。
第四,凝聚共识是在政协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实现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凝聚共识的重要途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开放性协商,它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竞争性协商,不是以强凌弱,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求大同存小异,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因而更能够获得不同阶层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达成差异共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是靠强制性,而是靠摆事实讲道理,靠切中要害,靠抓住关键问题。与竞争性监督不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是拆台,而是补台,是优化、补正、完善,是化解风险和防范风险,因而更能得到相关方面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成差异共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具有经常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依法依章进行,通过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把不同阶层有参政积极性的群众有组织地调动起来,有利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将社会的不同(差异)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进而达成差异共识。
三、凝聚共识工作的目标要求
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讲的“三个重要”: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坚持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人民政协要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把党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各党派团体、各界别、各阶层,把各参加单位及其所联系的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这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制度设计。
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就要抓住“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这个核心,掌握“团结教育引导”这个基本方法,抓住“代表人士”这个关键。这里用的是“团结教育引导”,而未用“思想武装”,主要考虑是政协委员中有港澳台、宗教界人士等。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是一个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都在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奋斗,必须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抓住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抓住了政协思想政治引领的核心要义。
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可以说难以预见的各类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政协代表性广、包容性强,一个界别就是一条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众多界别就能形成广泛联系各界别群众的集成优势。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深入协商,就能增进理解、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形成各方共襄伟业的强大合力,这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四、政协做“凝聚共识”工作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靠的就是这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那么,什么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凝聚共识工作的意义呢?全国政协的《意见》指出:“新时代做好凝聚共识工作,对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前我们面对“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带来“三个前所未有”,即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强调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大背景。如果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角度来说,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当前统一战线工作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就是主动适应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整合不同力量进而巩固壮大的历史,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始终与社会结构息息相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思想观念更加多样,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更加明显,统一战线面对着更多的变化:一是阶级、阶层变化对统一战线巩固工农联盟提出新课题,包括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和结构都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二是利益格局调整对凝聚共识和人心提出新要求;三是网络与现实社会加速融合对开展新时代统战工作提出新挑战;四是国内外风险矛盾不断增多对国家治理提出新考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突出做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
有的同志问:“现在强调凝聚共识是针对什么问题来说的?我觉得凝聚共识是宣传部门的活,现在怎么成为政协的工作了?”
的确,凝聚共识不仅仅是政协的工作,但政协做这项工作有它的特殊意义。这个特殊性,就在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任务就是最广泛地团结联系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更好凝聚共识。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工作,既不能采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办法,也不能采用一般群众工作办法,我们叫做特殊的群众工作,就是通过求同存异、合作共事、平等协商、交友联谊,同他们团结起来、联合起来,为大目标而奋斗。其他部门当然也要做凝聚共识的工作,但工作特点、方式方法与统战和政协工作是不同的。
至于凝聚共识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这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文件中讲得很清楚。在新时代条件下,多做强化引领、凝聚共识的工作,就是要引导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深刻认识党的决策部署,客观积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相关问题,坚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要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用好自身影响力,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宣传政策、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主动发声,凝聚和释放正能量。
五、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人民政协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前提。首先是“领”,就是带领,就是学在前面、干在前面。其次是“引”,就是引导、指导。“领”好了,“引”才能起作用。同时也要“引”,引出质量和效果来。凝聚共识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不容易。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政治引领的方式方法。2018年,在全国各级政协开展的学习研讨活动,历时大半年,各级政协委员79万人次、机关干部27万人次参加,全国政协24位副主席分别参加了31个省区市政协的理论研讨会。另外,我们还建立了谈心谈话、走访看望委员、委员讲堂、宣传团、党外委员专题视察等制度。比如:政协的谈心谈话制度,就是一项寓思想政治引领于团结民主之中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战性、艺术性,也有一定的敏感度。首先要有制度,要坚持,久久为功才能越做越好。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从内容上讲,设个主题听听大家意见也可以。没有主题,大家聊聊也可以,将主题和非主题相结合。从形式上讲更加灵活,可以一次谈三四个,也可以一对一谈,目的就是听取大家的真实情况,了解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还有注意思想动态,把握谈心谈话和一般性议政建言的区别,不能搞成单纯提意见建议的座谈会。全国政协领导同志说,我们要继续探索,逐步形成制度规定。
根据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政协对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提出了四项制度措施:一是强化政协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紧紧抓住凝聚共识谋划部署工作、完善制度机制、明确职责任务、督促检查落实,确保工作实效。二是坚持学习座谈会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各专门委员会建立若干学习座谈小组,每季度开展1次学习活动。三是落实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引领,主席会议和常委会会议集体学习、委员读书活动、委员教育培训等相配套的学习教育培训体系。四是探索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制度。党员委员依托办公厅或专委会,加强与党外委员联系,广泛深交朋友,通过见面交流、工作联络等多种形式,沟通情况,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六、做好政协委员凝聚共识工作
总的要求是,把凝聚共识贯穿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各项职能之中,通过政协制度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增进共识、促进团结,更好地把党的主张转化为政协委员的共同主张。全国政协《意见》提出若干措施,归纳起来有10条:
1. 在各种协商会议中凝聚共识;
2. 在视察考察调研中凝聚共识;
3. 落实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走访看望委员制度;
4. 在提案办理中凝聚共识;
5. 在反映社情民意中凝聚共识;
6. 完善谈心谈话制度;
7. 建立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委员学习座谈制度;
8. 建立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制度;
9. 建立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制度;
10. 完善专委会联系界别委员、开展界别协商活动。
七、面向社会做好传播共识工作
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是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切实加强。要发挥政协委员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政协协商履职,反映界别群众诉求,在群众中传播共识。全国政协《意见》提出的措施有:
1. 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探索运用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委员接待日和委员线上民情互动等机制;
2. 各专委会及时汇总界别群众思想状况;
3. 有关专委会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下基层等特色活动;
4. 支持地方政协开展委员联系基层群众工作;
5. 完善委员讲堂工作机制;
6. 完善宣讲团工作机制;
7. 鼓励支持委员在履职中亮明身份,宣传政策、回应群众关切;
8. 协调媒体传播委员声音;
9. 整合政协新闻资源,形成传播共识的合力;
10. 深化政协传播共识的理论研究。
八、广泛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以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做好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委员专题学习考察、界别协商等工作。通过学习实践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自觉和能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搭建侧重思想引领的界别主题协商平台,支持委员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带头人。通过举办界别座谈会等方式,构建反映民族宗教领域社情民意、做好相关工作的格局,积极推动解决委员重点关切的实际问题。支持委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进一步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民族宗教领域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支持委员坚持正确政治立场,积极正面发声,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
建立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联系,邀请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政协协商议政活动,了解思想状况,听取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团结引导、解疑释惑工作。
加强同港澳同胞的团结联谊。拓展同台湾岛内有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交流交往。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健全政协对外交流机制。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题为《论凝聚共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