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的客观性问题历来受到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看法不一。国外研究者主要呈现三个派别:相对主义、实证主义、折中派。国内主要以张耕华、彭刚为代表。
【关键词】历史;科学;客观性
一、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历史客观性被沃尔什认为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却又最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历史客观性这一问题源自于对历史与科学的关系的争议,有很多学者认为历史就是一门科学,但是又与科学有很多不同:首先,历史学家更注重的是事件的唯一性,他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具体事件,来精确地说出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那样发生,对于事件的普遍性他们并不关心,就好像一个历史学家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感兴趣,只能说明他对这一件事感兴趣,并不能说他对这一类革命感兴趣。而像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则完全不同,他们关注的不是每一个现象,而是力求从这些现象中找出最普遍的规律;其次,在解释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科学采用的是归纳和演绎,也就是通过观察分析一类事物并从中得出最普遍的规律,进而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具体事件,而历史则无法用普遍的规律来解释,只能用“移情”的方法,也就是把自己假象成事件的主体,以当事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由此,很多人认为科学是绝对客观的,而历史则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从这点来讲,历史不能算是科学,但我们不能仅凭科学与历史的这几点差别就妄下论断。因此,搞清楚历史的客观性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客观性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客观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的主观因素无关,自然科学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沃尔什认为“把一个命题称之为‘客观的’,意思是指他们会保证所有认真调查研究他们的人都能接受”,是无党无私的。沃尔什的观点与马克思有相同之处,即都认为客观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康德认为客观性是认识所能达到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以上这些都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强调的,未免有些片面。
三、国外主要观点
怀疑派:大多是相对主义者,他们否认历史的科学性,即认为历史不具有客观性。查理斯・毕尔德认为历史不是客观的,因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像科学那样预测对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纪录都是残缺不全的,有很多甚至是歪曲的,他们在众多材料面前还要选择,这就要涉及自身的兴趣等主观因素。李凯尔特认为价值和历史科学是紧密相连的,他指出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依靠自身的价值体系来评价历史,否则不能称其为历史。克罗齐则提出“历史即哲学”,一个历史学家也应该是一个哲学家,而不单纯是一个搜集文献的。如果一位历史学家仅仅搜集、研究历史资料,即使搞得再好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柯林武德称这种历史学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也要有哲学的头脑、理论思辨和分析的能力。克罗齐的另一个观点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说:“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现在的兴趣是我们研究过去的历史的动力,有助于唤醒和复活历史,并按照现在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它。“古希腊、罗马人在墓室里躺了近千年,对中世纪人来说,他们是不存在的,是死历史或并非历史。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突然想起了他们,并唤醒了他们,使湮没千年的古典时代重新活在人们的心灵中,变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当代史。为什么?因为这时生活本身发生了变化,欧洲人的精神产生了新的要求,被中世纪人遗忘的古典时代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所以这部分特定的历史就对他们复活了。”
实证派:主要代表是兰克,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声称:“本书的目的不过是要如实地说明历史而已”。以他为代表的19世纪史学被称为“实证主义史学”,他们将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回忆录、日记等第一手历史资料,他们完全尊重历史事实,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
折中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什。他认为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弱化的客观”。对此,沃尔什有个著名的“配景论”:承认历史学家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就此否认历史的客观性,他认为历史的客观性必须在一种弱化了的意义上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一部书是以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其他方式刻画事实,那就可以说他是客观的。
四、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学者也很关注这个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认识论在我国讨论兴起之后,在这30年中,我国学者在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史学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张耕华提出分层论,将历史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史实的确认、史实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历史意义的评价,在这四个层次中主体的参与程度逐渐增强。但是每个层次都有客观性,第一层次最强,之后三个层次“弱化了”,他同意沃尔什的配景论。彭刚提出检验客观性的两个标准:一是历史是真实存在着的,史料是对历史学的约束和强制,历史学家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些史料;二是历史学家研究都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这些方法制约着他们,使史学家门的观点不至于相差太远。
国内的研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分层理论可以将问题细化,是一种突破,但是这种划分层次的标准是什么还很模糊。彭刚的检验标准却是一大进步,但是没有说明怎样判断一个史学家是否遵守学术规范,所以这些理论还有待证实。
参考文献
[1]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韩震.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李凯尔特.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姜威(1989.03- ),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