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探究和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概括、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理解和预测现实事物的发展走向,增强历史意识、创新意识的过程;要求以互助探究和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发展变化为主要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和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为贯彻课程标准的新教学理念,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出“探究→感悟”式教学方法。
“探究→感悟”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三:在探究中构建知识结构;在新情境中体验或再现知识结构所反映的历史发展变化;在体验或再现与探究中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其关系构成了如下“探究→感悟”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图:
1.知识结构的构建环节 本环节包括导入新课、出示和解释课堂学习目标、引导构建知识结构等小环节,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新学习内容的探究,构建知识结构是本环节的中心内容。本环节的中心任务是揭示历史知识问的联系,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方式是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调控、引导自学的自学目标,最好以试题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够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呈现方式是板书或多媒体屏幕显示等。如:
①唐朝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开国皇帝是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_____。
②“贞观”是_________(皇帝)的年号,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史称“贞观之治”,政治上是_____________,经济上是______________。
③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___,她的国号是____________,如何评价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引导探究的试题可变为:
①唐太宗的哪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
②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功绩;
最后探究问题可设计为:
本课有几个子国,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或本课内容间的联系如何,怎样揭示本课内容间的知识结构?
可见,学生通过探究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匹配的渐进发展过程,其通过探究构建知识结构所用的时间与实施“探究→感悟”式教学的时间成反比,这样随着“探究→感悟”式教学的深入实施,学生通过探究构建知识结构的时间基本固定在10~15分钟之内,而学生其他学习活动所用的时间将逐渐增多至20分钟左右。
2.感受历史发展变化环节 本环节主要包括创设
新情境、学生根据情境的提示和要求体验或再现历史发展变化等具体环节,其中学生在新情境中体验或再现历史发展变化是主要环节。新情境的创设依据是学生活动方式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新情境的内容主要有:
①角色定位和扮演目标,如:假如你生活在1925~1945年的美国,你将看到美国历史发展的哪些变化?
②制作要求和目标,如: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文化时期的陕西西安地区,需要制作一些能够盛水或其他东西的器具,你将如何探索并制出新器具?
③材料分析和运用要求,如:下列是有关当前知识经济的表述(具体材料略),仔细阅读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④历史场景设计要求和目标,如:如果让你创设一个反映五四运动的场景,你将创设哪些内容以反映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爱国学生的壮举?
相应的学生体验的方式主要有:制作体验、角色体验、整理历史材料体验、历史考察体验;学生再现历史发展的方式主要有设计历史场景、初步编制历史剧本的主要内容等。学生体验或再现的内容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发展过程、主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作为等主要历史事物。
3.感悟历史发展真谛环节 本环节紧承上一环
节,是学生体验或再现的总结和升华。一般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体验或再现过程的反思,应充分运用教材的图表资料等,如在学生体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参加会议的三位代表人物的肖像,设计的问题链为:
①从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党的中心任务看,这三人有何共同点?
②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③你认为为什么这三个历史人物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通过学生探究式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在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中,感悟先进的中国人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富强而贡献一切的崇高思想境界。
“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着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