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魏徵传》里有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国家的文化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其中闪烁的智慧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除了西方汉学家之外,近日由日本学者所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更是风靡上下,广受读者喜爱,至今日已进行了第5次印刷。
那么为什么我们知兴替的历史镜子变成了日式生产,但是却能在华夏大土广受欢迎呢?一套日本学者所写的历史性书籍,何以在众多历史丛书中脱颖而出,备受读者喜爱呢?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一、 内涵
1.考证详实 史识卓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于2014年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且先来看看其研究视角。
史识是历史学者长期专业积累下形成的素养,具备学术个性,兼具自家风格。历史学家不仅仅要经过长期的学术打磨,还要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忍受孤苦寂寞,坚韧内心,不为世俗所干扰,经过经久的思考与磨砺,优秀的学者才能撰写出具备价值的史学著作。
在我国近代史学的推进过程中,历史学者逐渐形成对客观历史的独特见解,架构出自身文化视角下的历史观,对每一处历史细节反复敲定,以新的表述方式让他人知晓历史真实。此中反应的历史史识的高低,已是我们对学者专业的衡量标准之一。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于局中而具局外识”,章太炎作为大学者,认为“今修通史,旨在独裁,则详略自异。”
近代著名的学者,像冯友兰撰写《中国古代哲学史》,他特别重视历史学家识别、选择史料的能力。
魏源和海国图志
我们作为局外读者,对待历史,总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云烟缠绕感。但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以日本学者独特的优势,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史识对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述。
该套丛书一共10本,每本书的作者都是日本一流的学者,再对史学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对专业领域的细节进行认真推敲,结合实际的考古以及典籍查阅后,他们从其中抽丝剥茧,将每个时期的历史娓娓道来,每一本的描述都有其自身特色并观点鲜明。
丛书受到读者认可的原因是建立在对作者专业性的认可上的,这种认可是出于每位史学家能够独立思考形成的史识魅力。
比如在《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的序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认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并不少见,但能够深入中国内地进行深入调查,并能够从社会的基层了解和理解近代中国追求的外国学者则不是很多,菊池秀明先生是其中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
对于一个国外学者来说,国内学者的如此评价已经是很高的认可。
在《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从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及谱系,从旧石器时代的源起与发展,史书的撰写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之上的,作者通过在中国广泛参与的田野调查,结合见闻及自身体会,对中国考古史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为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记载奠定基础。
此外打破了传统历史书相对晦涩的描述方式,加入各地美食的记录,相当于以猎奇的视角,让身在中华历史中的我们也了解到外人对我们国家文明的赞赏。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2、顶尖大师 他山之石
在我们的印象中,历史学家是严肃而博雅的,在深邃的眼神中投射着山河人文,在浩繁的巨著中细数着历史的真相。像司马迁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心志受其苦,筋骨受其劳,经过百般折磨,呕心沥血,淬炼而成一部不衰《史记》,史书的背后是耐人寻味的本土生命气息。
像《资治通鉴》,光听名字,想到具有砸缸气魄的司马先生,都是肃然起敬、毋庸置疑的权威历史即视感。中华文化星河灿烂,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文化从未间断,这是备受国外史学学者所关注并羡慕的。
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古代正史,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绕不开的典籍,星河灿烂,史书闪烁,正史是我们打开历史大门,了解其中现象的重要依托。
但是坦白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因为语言文字的简短有力加上封建朝代的专制引导,对于二十四史中的客观事实,有时候太过言简意赅。
三国志
比如《三国志》中记载:“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短短十几字便将一件可以拍两集四十分钟电视剧的素材写尽了。
所以众多的读者喜爱各类的通俗读物跟野史。比如相比于《三国志》,我们更喜欢《三国演义》,相比于《清史》,我们更喜欢面对着电视看《孝庄秘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历史电视剧。
在国外的史书之外,我们了解较多的可能是《剑桥中国史》,它作为在普及读物及史学专著方面,在读者中是被普遍接受的。
传统视角不一样,读西方学者所写的中国历史,绝对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知识、有趣味、不一样的口吻、不一样的视角,所以对于别具特色的汉学家做的专业的历史记述,我们还是欣然接受的。
但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源于东方视角,作者兼具专业及人文的情怀,所以阅读过程中会有诸多感同身受的喜悦。丛书的作者都是来自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明治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的教授学者,以专业身份,亲民语气让我们了解他们眼里的中国历史。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众可以从通俗易懂的剧情及感情线中了解历史知识。但是通俗读物以及视频中呈现出的历史真相的分量不得而知。所以一定程度上,读者期待在史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但是又能将历史通俗易懂展现于公众的学者。
书中配图
3、专业严谨 语言活泼
从记述方式以及撰写态度上,这套丛书是一套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借助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专业严谨史实的丛书。
第四本《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的作者具备三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中、日、韩。日韩文化具有众多交集。
作者在文化的感受中更能独立思考,作者借助大家熟悉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进行独特解析,此外将三国时期置于宏大的东亚世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充分体现出世界格局观。
记述方式的有趣加上撰写态度的严谨,便是打开读者感受历史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二、外延
常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部好书因其内容被该领域的学者所认可并为其作序,就像作画之后为求鉴赏而让已著名的大画家为之盖章是相似的,无不证明著作本身的价值与吸引力。
1.国内作者
序
这套丛书的外部“硬件”,先看其序作者,已经达到了中国断代史研究领域的“明星阵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许宏
武汉大学教授 罗运环
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黎虎
北京大学教授 阎步克
清华大学教授 张国刚
北京大学教授 邓小南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李伯重
从考古学家到各个时期的专业学者,如果失去严谨与权威,《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不会得到大牛们的联袂推崇。
浩繁卷中,不乏具有深厚功底的学者孜孜不倦在自己研究的领域精益求精。但是大众还是青睐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史识、详实的考证、活泼的文字。
帙
最终,该套丛书经过反复琢磨,以精美的印刷呈现每卷书中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在中国达到了打破国家界限的认可。
讲谈社
2.谈谈“讲谈社”
出版社的实例就像我们买房子的时候要仔细考察开发商的资质。一个靠谱强大的出版社会让我们对其出版的刊物及书籍有内心优先的接纳。作为日本综合性出版社之一,讲谈社在漫画等领域保持着优势,书籍出版面向大众,兼顾学术与传播的通俗性。
讲谈社出版本套丛书一方面切合了出版社的理念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建社一百周年,该套丛书兼具献礼的意义。
由此从组稿到面世,丛书历时五年,封面设计前后10次改易,可谓精益求精,最终以让读者满意的姿态走向市场。
不同于西方汉学研究,追根溯源,日本文化中许多因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特别是近代以前,其历史都与中国有莫大渊源,这也是日本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因此,如果不认真钻研了解中国文化,就难以真正懂得本土文化。
在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时期之后,我们也应当有一个共识,也应当“于局中而具局外识”,以兼容并包的心态了解东西方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国家,这样才能更好的独立思考形成具备批判性客观独立的国家史识,作为历史一份子,以敬畏生活的热情共塑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