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博物馆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发现体验、建构知识模型、学习情境模式

博物馆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发现体验、建构知识模型、学习情境模式

博物馆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发现体验、建构知识模型、学习情境模式今天铁柱给大家带来的是与博物馆教育、学习相关的三位学者及其理论,如果喜欢这期欢迎点赞留言哦~NO · 1探索·发现·体验博物馆教育学者:弗兰克·奥本海默(1911-

今天铁柱给大家带来的是与博物馆教育、学习相关的三位学者及其理论,如果喜欢这期欢迎点赞留言哦~

NO · 1

探索·发现·体验

博物馆教育学者:弗兰克·奥本海默(1911-1986)

实践主体:旧金山探索馆1969

旧金山探索馆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弗兰克· 奥本海默创建于1969年,以“创造能够改变人类学习方式的探究式体验”为使命,致力于通过科学、艺术与感知来引导人们探索周围的世界。

教育理论:奥本海默坚信感官体验是学习的核心,他希望通过创建一系列互动展览,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和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在旧金山探索馆,科学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的,每位来到这里的观众都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获得互动式的探索体验,通过观察和动手探索展品,更加深入地理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1.认知体验:公众的多感官体验2.艺术体验:艺术的科学化3.探索体验:多种参观的可能性4.娱乐体验:在玩耍中学习

参考文献:李林.弗兰克·奥本海姆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研究理论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4(05):110-115(QQ群有哦)

NO · 2

建构知识

博物馆教育学者:乔治·海因著作:《学在博物馆》理论:四个模型

1.教导解说型:说教和解说式教育,人们所使用的传统线性教育模式。教育者依照学科的结构组织课程, 再采取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2.刺激反应型:刺激反应式教育,对学习者采用重复加深刺激以使其得到合适反应的做法, 来加深学习者对所传授内容的记忆。

3.发现型:发现式教育,让观众在博物馆员工的指导下, 对材料进行探索与体验。

4.建构知识型:建构主义的教育,建构主义教育与发现式教育在形式上有些类似, 都强调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但发现式教育希望学习者最终发现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真理, 或者说是一个由教育者预设的结论;而建构主义教育则并不看重学习者的结论是否符合某些外在的真理标准, 而是看他们是否在学习者建构的实在中“被赋予了意义”。

图片

参考文献:刘巍.一位建构主义者眼中的博物馆教育——评George E. Hein的《学在博物馆》【J】.科普研究.2011(04):57-61(QQ群)

NO · 3

学习情境模式

博物馆教育学者:约翰·福尔克

理论:1.交互体验模式,分为个人情景、社会情景、环境情景。该模式将影响学习的因素区分为“个人情景”、“社会文化情景”和“环境情景”三个维度, 并进一步划分为八个要素, 分别是“动机与期待”、“先前知识、兴趣和信仰”、“选择与控制”、“团体内协调”、“团体外协助”、“先行组织者与方位”、“设计”、“馆外的后续强化体验”。除此之外, 还用“时间”来体现学习的历时性变化。之所以对“交互体验模式”进行修正, 主要原因在于对“体验”和“学习”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即将博物馆参观行为视为一种学习体验。

图片

图片

2.身份认同:

福尔克将观众分为了五种“身份”:

(1)探索者:希望博物馆能够在挑战智识的环境中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

(2)助学者:希望博物馆能够在一个提供教育性支撑的环境里满足个体进行有意义的社交体验;

(3)体验者:希望博物馆能够满足个体了解某个特定文化或群体中公认的最好的人工制品或思想的渴望;

(4)专家/爱好者:希望博物馆能够满足个体在某一方面特定智识增长的诉求;

(5)补充者:希望博物馆能够满足个体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对放松身体、情感与智识的向往。

参考文献:赵星宇.从“情景”到“身份”——约翰·福尔克博物馆学习理论模式的发展与演变【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04):308-314 (QQ群)

内容:Iron柱

审核:风见

致读者:撰文不易,如有纰漏,期待大家评论区友善指正。

还想了解复试方面的什么内容,或者对中国板块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评论~

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在看噢~

上一篇: 10位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史,为何深受读者喜爱?
下一篇: 日本中国史专家撰写完成《中国的历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