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也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探索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对于指导我国科技创新实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在对照历史、比照现实、观照未来的综合思考与研究下得出的重要结论。该结论不仅清楚揭示了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技术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而且精准且深刻地把控住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节奏和发展方向。纵观历史长河中任何一次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归根结底都在于自身科技竞争力的强弱,事实上科学技术之始终在以一种不可抗拒且不可逆转的力量持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每一次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突破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科技强国始终会是根本路径,科技也始终都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从科技实力性质角度而言,科技可以是硬实力,也可以是软实力,可以是促进国家长远发展的远实力,也可以是增强市场竞争的近实力。无论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谁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抢占先机,谁便可以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这便是科技力量所赋予的优势。
科学技术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革新,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知的深化。它代表了一种理性的追求,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型。探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能够揭示其背后的思想脉络和发展规律,为科技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始终是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理论指引,在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容撼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才可与国家发展形势以及战略需求保持同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走出一条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
演进逻辑: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型科学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和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当中,其拓展速度、深度以及广度更是前所未有。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抓住了会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抓不住则是不容小觑的挑战。立足于当前科技领域的发展形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出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会保持“一主多翼”的基本格局,其中,“一主”指的是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群落,“多翼”则指的是新领域的创新发展,诸如新能源领域、新农业领域或将掀起产业变革。
历史逻辑: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大国崛起,科技为基,只有科技进步,国家才能真正意义上变强大,正所谓科技兴国,只有实现技术的独立自主、科技的自立自强,国家才可得以可持续发展,才能够逐步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行列。总之,只有夯实科技基础,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国家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寻找到关键着力点,同时获得重要的支撑力量。
现实逻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顺利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有着非常显著的紧迫性特征,我国科技创新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里科技发展未受到该有的关注和重视,使得我国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更是受制于人,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便亟需一批创新主体来肩负起科技创新的使命与担当,全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研制出一批兼具先进性与战略性的科研产品,探索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
倒逼逻辑:外部发展环境。当前世界正在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也在同步进行着深刻调整,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可谓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诸多不确定、难预料的事情随时可能会发生。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我国更需要快速发展科技力量,竭尽全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以创新精神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积极部署应对科技创新重大风险工作,扬长板、补短板,要打破传统科技发展路径的局限,减少对传统科技发展模式的依赖,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逐步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的难题。
在明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后,如何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路径的选择和构建,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国情和时代需求,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之路。
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科学技术现代化创新内容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分别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就科技与创新各自所涉及的领域范畴来看,其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推动和实现二者的内在融合是必然趋势。关于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入融合,相关主体要高度重视起基础融合、人才复合以及机制耦合这三个关键点。一是基础融合。基础融合主要指的是基础学科、基础技术以及基础理论层面的融合发展,其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内在助推力量。通过逐步强化基础研究力度,通过改革和优化基础研究体制和基础建设布局来构建起更具全面性、均衡性以及科学性的高质量基础体系,切实稳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二是人才复合。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人才是核心资源,其需要持续加强对复合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竭尽全力去打通科技体系和多元产业体系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确保人才资源在各自体系以及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自由互动与分享,要想办法释放出复合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而为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机制耦合。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落实到具体层面,其主要体现形式还是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以此来验证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同时借助科技助力来促进产业的创新升级。在此背景下,建议相关主体可以尝试建立兼具长期性和有效性的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平台,通过平台试验来促进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除此之外,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重视力度,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针对一些科研机构或者单位提供相关成果转化项目补贴,充分调动起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样顺其思路来调整对研发企业的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打消一些现实层面的顾虑,鼓励企业大胆参与创新和改革。
将科技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年来我国始终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发展道路,在科技创新领域更是逐步取得和积累了越来越多标志性成果和历史性成就,科技事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量的积累进入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进入到系统能力提升阶段,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从速度、精度等方面都实现了巨大进步。在如今这样一个大科学时代,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必须要牢牢将科技命脉与创新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重点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切实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坚持走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之路,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全力推动从后发优势到竞争优势再到先发优势的转变。
制定支持科技全面创新发展的基础制度。在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为重心,但制度创新亦不容忽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更像是推动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两翼,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就目前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事业进程来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尤为关键,制定科学完全且足以支持科技全面创新发展的基础制度,从某种角度来理解,其便是在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及时明确和调整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重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都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科技二者的结合虽呈现出繁荣景象,但现实中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时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阻碍因素,基于此,相关主体必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正视现实,要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紧密围绕创新链再部署资金链等,一环紧扣一环来逐步优化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除此之外,在制定支持科技全面创新发展的基础制度当中,其需要将更多资源聚焦于重大、尖端以及基本科技领域,针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则需要更多关注于战略、改革、规划以及服务层面。
全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科技生态。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形势,要坚持以更具开放性的思维和更具针对性的举措来推进国家领域内的科技交流合作,要积极主动融入到国际科技领域当中,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实际全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科技生态,同时主动联合其他国家来共同打造一个兼具开放性、公正性、公平性的科技发展大环境。这是我国坚持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路径,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同时,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要牢记服务人民这一本质要求,要践行科技造福人类的理念,树立起服务人民的科学伦理观和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科普教育力度,从各个行业和领域着手来全面推进科教融汇,营造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自强乃国家强盛之基,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立则民族立。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国家要想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地提升和稳定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就必须要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全力完成好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为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战略提供强大动力源,为提升国家发展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安全性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靓萱,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