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它发端于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对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其理论和方法在探索印欧语系不同语言间的音变规律和亲属关系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揭示语言发展过程及规律
历史语言学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前瑞表示,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人类语言是怎样逐步演变成今天这种状态的,进而从这一过程探究语言的本质及形成动因。
“历史语言学无论在语言亲属关系的揭示、具体语言演变历史的探索,还是在特定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永龙表示,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揭示语言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重建不同语言的史前共同语;解释语言共时分布、共时变异的历史动因;揭示语言变化与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甚至帮助我们探索和揭示相关民族分化与融合的历史。
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忠敏看来,历史语言学的独特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人类语言如何发生、演变和分化这一世界级难题进行研析,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二是对语言学本身来说,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努力,已经发现了很多语言演变的规律和研究方法,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语言的历史研究里仍起主导作用;三是对其他学科来说,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有重大价值,比如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以追踪母语演变的轨迹来发现人口的迁移路线。
在比较中探索汉语演变
汉语的历史语言学研究独具优势。陈前瑞认为,汉语拥有数千年的书面材料,而且这些书面材料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丰富的多义性,能很好地展现出意义的变化。语义演变和语法化研究在传统语言学中已经有了很好的积淀,一旦引入现代语言学的理念和方法,就能迸发出质的飞跃。
语言历史的研究与历史人文背景不能分离。陈忠敏表示,东亚及东南亚语言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印欧语的形成不同,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长期存在着中心语言辐射圈。以中原官话为中心对周边语言产生由近及远的渗透和影响,并形成了汉语方言官话化、民族语言汉语化的局面。这种语言演变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中心、多层次”模式,同印欧语“谱系树分化”模式有所区别。
杨永龙认为,历史语言学研究是从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开始的,并曾将语言亲属关系作为研究目标之一。对于汉语和我国其他语言,有两个热点值得关注:一个是音变研究,如《切韵》音系研究、词汇扩散理论研究、方言音韵史研究等;一个是汉藏及中国境内相关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研究,如原始汉藏语特征的发掘与构拟,白语的系属,汉藏与苗瑶壮侗、南岛南亚语言的关系等。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新兴语言理论的消化吸收,基于汉语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从既有的语言亲属关系研究、历史音系学研究,扩大到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并出现了如汉语历史语法学、历史语义学及相关的语法化研究等新的热点。
加强相关语言理论建设
国内历史语言学研究起步相对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任重而道远。对于如何推进国内历史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陈前瑞认为,首先,要有意识地把历史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结合起来,通过汉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概括语言演变的多样性和一致性。其次,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就材料而言,应对世界语言演变材料予以关注;就方法而言,需对初始数据进行统计显著性分析,并吸收微观社会语言学方法,分析可能导致演变的多个因素之间的权重,最终得出相对稳妥的结论。
杨永龙表示,国内历史语言学研究应当重视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做好境内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其次,基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开展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包括历史音系学研究、历史词汇语义学研究、历史形态句法学研究等。再次,加强相关语言理论建设。汉语发展源远流长,语言材料丰富多样,理应滋养出影响世界的语言理论。最后,不仅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而且要打破壁垒,开展国际交流,让中国的历史语言学研究走向世界。
陈忠敏则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东亚及东南亚语言演变的特点,提出与之相配的语言演变理论和研究方法。另外,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所引起的语言变异现象十分突出,通过研究城市语言(方言)的变异提出语言变异理论及研究方法,也是历史语言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