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史学史研究中、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对于传统史学的优点多有阐释,然而对于整体的一种不足或弱点的梳理所见不多。故此我有时候想,传统史学中的一些局限或负面影响有哪些?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悠久,其间涌现诸多可以学习的优点:
○1源远流长,悠久的记载历史、写史传统;
○2在长期的史学实践中逐渐提炼与总结出史书写作原则:“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实录”。
○3史学“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可以简单理解为史学研究的叙述与表达能力、学识方面的广博程度、对于史学的独到分析与识见。(刘知几《史通》)
○4“史德”:著书者之心术也,史家的写作态度,“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章学诚《文史通义》)
然要注意,虽有不少学者都有不同的写史原则的强调,然而在史学实践活动中能够贯彻这些优点的少之又少。
○5经常强调史学经世致用传统 。史学经世功能的正面意义:对于历史经验的借鉴、对于社会现实的垂训、对于今人的警醒教育等。
关于传统史学的正面经验与优点,前辈学者已经充分阐述。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些不足未充分梳理。加之中国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两相对比,双方的一些不同更是可见一斑。
◎要关注到传统史学存在的一些局限:
◇·1“常事不书”。
《春秋公羊传》中曾言“常事不书”,指主要是普通人物的日常事基本不会成为史家撰述的素材。因此我们看到的史书中,更多呈现出政治军事的重要时刻、重大事件、具有历史影响力的重要人物,重要的政策、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演变。这样的传统历史记述容易引导我们去关注这些重要节点、看到前后不同的变化;很容易让我们忽视掉历史长河中更多东西的延续。其实这不仅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写史特点,至今或是其他国家同样如此。以前历史学较多关注纵向的历时性,因此对于过程中的断裂变化感受比较明显,看到相对动态的过程,因此变化比较容易凸显、易被关注到。相比之下,社会学较多关注横向的共时性,因此对于社会的横切面关注较多,体现相对的静态,或许看到的会是一种常态。
如今日常生活史的兴起引导我们去关注到日常生活世界、体会社会的一种常态。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引导我们围绕具体个人,从经历、体验、情感等出发,落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感受“日常”中的多元复杂的面相与图景。这对于我们来讲,既是一次史学研究对象的开拓、更是史料学的新开拓。近四十年来磅礴发展大放异彩的社会史研究,尤其区域社会史研究、个案研究、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充分体现出来社会中的延续性存在,远非传统政治史那种改朝换代的历史分期造成的所谓全面断裂。在传统社会,或许改朝换代只是在政治层面的更替递嬗,社会层面、文化层面乃至某些政治政策方面的延续性是广泛存在的。
◇·2“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自孔子改订《春秋》以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原则不断地在史学实践活动中被运用。的确,在写史中不同的用词、褒贬的评价等,助于在文化上维系一种秩序,对于心怀不轨的人来讲,会有一种震慑力。我们也要注意“一字褒贬” 的评价充满太多的价值判断。出于社会道德规范与政治伦理的规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现象在文本书写中屡见不鲜。写史者总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历史书写叙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各自指责对面政权为“索虏”“岛夷”。同样在政权并立的时期,有的标榜自身作为文化正统的继承者、有的标榜自身占有统治中原地带的政治正统的继承者,其实都是想要或者自身统治在传统延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掺杂着诸多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本身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即在于:政治伦理化。
◇·3经世致用传统的负面影响。
过多强调史学的经世致用的功能,容易忽略史学的求真与求实的根本追求,会偏向于追求实用层面、容易根据结果来做出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有学者认为:经世史学可以分为鉴戒史学与褒贬史学两类。鉴戒史学是以今为立场,对古做出评价与经验的取舍,不是完全地关注于史实本身的真实,是利用历史经验以资政而已,司马光《资治通鉴》即是明证。褒贬史学更是充满着价值与道德判断的,其价值标准与立场更是显性的。
◇·4史馆制度、监修国史的另一面。
我们经常赞扬中国古代时期的统治者对于修史的重视,多以列举唐朝以降设立史馆制度,宰相监修国史、记载实录等。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当民间学者、私人修史的行为逐渐被国家、政府官方所接管,那么随后写作的历史叙述则更加彰显统治者的立场,国家在历史书写层面进一步掌握话语的主导权。自唐修八史以后,二十四史中唐朝以后的正史几乎都为国家组织修撰,虽然欧阳修私自修撰《新五代史》,然由于其运用“春秋笔法”用字含褒贬之意,几乎同样可以列为官方修史。同样清朝修《四库全书》,经常评价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殊不知这样一项庞大修书工程中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文化破坏与流失。借修书名义,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民间书籍,从而统一社会思想,稳定统治秩序,达到其政治意图。因此我们要看到官方重视史学的正负两面:官方掌握历史书写的话语权,便于塑造自身良好的政治形象;对于自身的敌对者,同样可以在历史书写中有所呈现,至于记载的是真实的一面,还是被扭曲的一面需要我们去谨慎鉴别。政治的干预介入是影响史学写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后见之明”
相比于传统史学中存在的后见之明,现代史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后见之明”这种视野的存在,有其独特价值;便于我们对于某一史事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对于其意义的阐发得以不断更新。例如利用后见之明、现今的立场去回顾“新文化运动”在已经发生过的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后见之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的立场对于过去作的评价,一旦以这种视野和行为逻辑来做评价,那么很容易产生从A到C的线性进化、目的论之类的思维,消解了历史发展存在的的多种可能性、复杂面相。对于历史当时本身未置于当时的语境之下,缺乏一种“移情”“以昔日之眼看昔日之势”的视野。这是一种局限,这也提醒我们对于“后见之明”的适当运用、警惕,完全的“后见之明”不是对于历史本身的客观评价与定位,而是对现实局面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其本质不在于史学的求真求实,而是关注应用层面的。
◎与其说是传统史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不如说是史学写作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对于史料和历史叙述的批判、怀疑意识。对于史料、历史叙述等都体现着历史学承担叙述学与解释学的双重功能。史料既是我们进行学习与研究的依据,作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种证据;同时这种证据又是一种文本,这种文本的生成有其独特的语境,因此这份作为证据的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并非绝对,所以对于史料的运用不可盲从。
史学贵在求真!史学难在求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