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姚斯被聘为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时,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一篇演说:《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引起轰动,后来这篇演讲稿发表出版时更名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般认为是接受美学的诞生宣言。在这里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挑战》。《挑战》首次全面的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引起了欧美文艺理论批评界和美学界的广泛注意。.《挑战》的主要观点传统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完全忽视读者这个重要因素,,认为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是给定和永恒的。但事实上,作者也是一种能动因素,作家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能否流传下来,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文学作品的历史性离开接受者的能动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是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历史。文学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历史地位是创作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不是单方面的被动反应,而是以原先的经验所积累的”审美的期待视界“为前提的,,就为确定其审美价值提供了标准。在世代相承的接受链条中,一部作品的效果会发生巨大变化,而读者的期待视界也会在创作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与更新。.文学的接受是三维的。首先是”历时的“,,一方面因读者的期待视界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作品的”潜藏含义“逐步为读者所发现。
接受又是“共时的”,同一部作品在同时代为不同的读者阅读,理解与效果是不同的,同时代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实质上在文学发展的锁链上又有着“历时的”的含义。所以接受是历时与共时的统一过程。文学的接受历史亦应放在整个社会的“一般历史”中加以考察,要与读者的整个生活经验与对世界的基本看法联系起来分析。文学的功能是建筑在作品的社会效果上的。而作品的效果就体现在其道德与美学的内涵为读者的能动接受与发现,它作为一种潜在引导力量,,最终导致对历史的改造。.,西方文学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作家身上,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起来以后更是如此。因为浪漫派把文学看成天才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所以文学研究的重心更集中到作家身上,诸如作家生平及其社会、生活背景,作家的思想和文学道路等。二十世纪起,随着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和科学主义哲学、美学的勃兴,文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发生变化,相当多的美学家与批评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作品本身的研究。从形式主义、语义学、符号学、现象学一直到新批评派、结构主义,都把作品本文的研究放在中心地位,重点探讨作品本文的语言、意义、逻辑、主题、结构、形式等等,把作品看成一个自足的封闭整体。走到极端就完全割断了作品与作家的联系、作品与社会的联系。
单纯的作家研究与单纯的作品本文的研究,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它们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缺陷之一就是把统一的文学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静态的封闭圈子,忽视了文学活动的整休性与动态性。姚斯的论文,开始打破这样一种僵硬的研究格局。.《挑战》鲜明地提出,文学研究“要求以讲生产的传统美学和讲接受和效果的接受美学的论述一起作为基础’。具体来说,就要把文学的活动看成“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在姚斯看来,整个文学活动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作家(生产)—作品(本文)—读者(接受,包括批评),这三个环节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其中介是作品(本文)。作品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而仅仅是文学活动的第一阶段;作品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到实现,这是文学活动的第二阶段。这两步,缺一不可。整个文学活动就是这两步的辩证统一。这样,姚斯就打破了孤立地研究作家或作品的传统思路,建立起动态性总体研究的新思路。其特点是:.第一,用总体研究代替分体研究。把对作家或作品本文的个体探讨综合起来,并顾及读者的接受,从而形成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总体研究新格局。在论及“文学的相关性”时,他提出了“期待视界”(thehorizonofexpectation)这一重要概念。
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孤立的文学作品是借助于作者与读者(包括批评家)的“期待视界”获得关联与统一的。作者创作作品受自己期待视界的约束,还得考虑读者接受的期待视界,读者、批评家的“期待视界”也决定了他们对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