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笔记整理】从书籍史到阅读史

【笔记整理】从书籍史到阅读史

【笔记整理】从书籍史到阅读史【笔记整理】从书籍史到阅读史

引言

·探讨西方阅读史研究的学科基础和发展状况、理论和方法,中心问题是为什么阅读史能在欧美成为一个学术领域

·现有理论基础薄弱,现有理论框架、概念和范畴大多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借用

·调和文学批评理论和史学研究规范

1.书籍的要素

不同学科对书籍的定义

·文学批评-书籍是有特定文体特征的文本,与其他文本相互影响、联系;批评家借用理论对要评论的文本逐字逐句加以阐释

·目录学-书籍是某种实物;目录学家寻找文本内外的证据以解释各种版本的特征,试图解决文本的真伪和权威性问题,偶尔考察针对该文本的阅读过程

·历史学-书籍是文化的产物,制作、流传和使用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变迁

书籍的三要素(前两者是为了传达意义,后者是为了生成和获取意义)

·文本、物质形态、阅读

2.书籍史界定

目录学

·分析目录学-将书籍看作物质实体,把书籍生产过程遗留的物质证据用于解释文本传播过程的特质

·分析目录学理论是书籍史的基础理论之一

··分析目录学模式:强调社会对书籍生产和流通的影响,书籍史是研究书籍制作、出版、发行诸方面的历史,涉及从著述到阅读到最终影响社会所有的阶段

··强调书籍的物质形态在文本传播中,与文本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年鉴学派将书籍史研究从目录学引向社会史和文化史

·达恩顿的“传播循环”(communiation circuit)成为书籍史研究主流

··关心书籍生产和消费的模式

··不强调书籍本身

··强调书籍对社会的影响,忽视了社会也会规范书籍生产和流通

德国的读者反应批评为阅读史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概念和范畴

3.读者身份

·读者身份的认定是区分阅读史和读者反应批评的标志(但研究者共同承认一些理论假设)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缺陷预先假定了读者的身份

4.阅读行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现象,个体读者只是阅读公众的一份子→考察一个历史时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

·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

·考察阅读行为,首先应该考察读者自身,然后检查他的阐释策略;关注的焦点也随之转移,先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然后是读者所在社群

阅读史应该研究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阅读行为。可以从个体读者着手,但应该着眼于阅读的集体特征,着眼于读者社群共有的阐释策略。在阅读成为获取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后,阅读规则会融入读者的气质,成为丰富读者的阐释策略和阅读期待的主要因素

5.本书构成

讨论阅读史的理论预设和研究方法,关注如何将文学批评和阅读史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1.阅读史家面临的理论困境,如何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

2.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贡献和缺憾

3.阅读史家如何改造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4~8.阅读史的学科界限、研究的问题、基本操作规范、可用史料和研究方法

9.评述阅读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赘语.总结+评述近年欧美学者对中国书籍史和阅读史的研究,重申阅读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学科界限

脱困第一

·原始材料的缺乏;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的学科差异→阅读史研究的方法论困境

论人第二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出现是为了反对以文本为中心的新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读者反应批评初现(“读者归来”);八十年代(“回归历史”)

1.六种方法

苏雷曼(Susan Suleiman)提炼出的六个变种(方法)

·修辞类

··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传播形式,一种信息,作者编码,读者解码,目的是考察作者如何传达他的意思或制造特定的效应

··理论假定:能否成功解读一个文本,取决于读者是否认同作者的价值观和信仰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类

··考察文本与文化或文学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一部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共有的规则和习惯,判定作品的可读性

··规则和习惯不同,对既定文本的阐释也就不同

·现象学类

··以与阅读有关的诸问题为中心,尤其关注文本与读者(抽象的、被普遍化的个体)之间的结合,两者的结合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存在

··阅读是一个生成意义的过程,文本中的不确定因子导致解读千变万化

·主观主义和心理分析类

··考察特定个体读者真实的阅读经验和他对特定作品的实际反应

··阅读是个体读者接触一个文本并予以阐释的一种私人经验,与读者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以及文本意义紧密相关

·社会学和历史学类

··把阅读当作一种集体现象,考察特定的阅读群体与特定作品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

·阐释学类

··关注阅读、阐释的性质和多种可能性

··传统与现代阐释学的分野,在于用不同方式检查文本的形而上学地位、写作和阅读主体

2.读者

沃克尔·吉布森(Walker Gibson)-提出“模拟读者”(mock reader)的概念,为了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现实中的个体读者应该装扮成模拟读者,主动采纳文本语言要求他采纳的那一套态度,具备文本语言要求他具备的品质。给这些虚拟读者说故事的人,是虚拟的叙述者,在作品中是单纯由语言构成的,并非作者本人。概括总结叙述者与模拟的读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发现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他期望读者受容或拒绝什么观念

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叙述者与受述者,将读者分为三类:真实读者(real reader)、虚拟读者(virtual reader)、理想读者(ideal reader)

韦恩·布斯(Wayne Booth)-把理想读者称为隐含读者(作品的衍生物,是文本预设的读者,是阐释作品的理想人物),与隐含作者相对应。为了完美理解作品,真实读者应该扮成隐含读者,认同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信仰(这同时也是隐含读者的),其结果最终决定整个作品的意义

苏雷曼-嵌入式读者(inscribed reader),这种读者连同其他因素决定了文本的可读性

艾瑟尔-修正隐含读者理论,区分出两类读者:与文本同时的读者(参与者participant),后世的读者(观察者observer)。对于前者,文本揭露了当代主导思想体系或规范体系的缺陷,因此读者会在文本中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曾看到的东西;对于后者,文本能再造彼时彼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正是这环境产生文本本身关注的问题,读者会抓住他从未耳闻目睹的东西

3.阅读过程

修辞派批评家-读者是被动的,读者能成功解读某一文本,得益于他认同隐含读者的角色,读者需要顺从作者的意图

艾瑟尔-阅读过程中读者是主动的,读者和作者一齐创造了作品,构建作者没有形诸文字但确实寄寓其中的真意。阅读行为本质上就是寻求文本意义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读者选择、组合、期待、回顾、规范、修正他在文本中读取的东西

·文本不确定性(textual indeterminacy)理论,所有文本都包含不确定因子,读者总是在想方设法填补这些空白,因而读者的行为是创造性的,

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

·更关注阅读行为本身,讨论读者逐字逐句和文本对话时,如何从语句中对文本作出反应。读者主动参与创造文本意义,文本意义和文学本身也随之重新界定。作为一个事件,意义是在字句和读者意识之间产生的,不是字句的简单组合演绎,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

·“阐释社群”(interpretive community)理论-阐释社群只是暂时稳定,随着个体读者进进出出,社群也相应扩大缩小。所有符号体系都是社会的产物,个体只是或多或少把它们融进自己的意识,因此个体的感知和判断,只是他所在社群共有观念作用的结果

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文学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假设。读者的语言能力是理解字句的能力,文学能力就是内化的文学规则,是读者将语言次序转化为文学结构和意义的能力。文学的意义是制度化和内化规则的产物。

·考察的读者范围由个体扩展到了一群具有相同文学语境的人,因为任何规则都不会是个体的决定,而一定是一种群体现象(费什“阐释社群”)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s)理论

·期待视域是一部作品的读者怀持的一套文化、伦理和文学期待,在此基础上,读者创造、受容作品

·为了阐释一个文本,读者会牢固地持守着一些主观的模式、范式、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来自他们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沃尔特·本·麦克斯(Walter Benn Michaels)

·形式主义批评家保留文本客观性的哲学根本在于美国历史中的实用主义害怕个体阐释中的自我

·阐释者的自我是由共同的认知和判断标准构成的,并受它们制约

说史第三

现代受容研究-用来检查不同读者的视域差异

读者反映批评理论的缺陷

·强调读者反应中的美学层面,甚过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因素对受容的影响

·未成功描述隐含读者、阐释策略、期待视域的历史变化,理论假设未回答现实生活中谁读以及怎么读之类的问题

·未考察历史环境如何影响读者和阅读行为

书籍史和新历史主义

·强调社会和物质因素在文本生产和消费中发挥的作用

·读者研究和阅读研究转向历史研究的标志

·对人们如何阅读,文本如何根据语义学的原则把自己的意义传达给具有历史特征的特定受众,目前学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1.亦文亦史

新历史主义-在书籍史和阅读史领域是一种后现代的受容研究

·假定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在传播中密不可分

·强调文学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意图矫正新批评和解构主义采用的纯形式和纯语言的批评方法

·参考文学文本,试图从史学掌故和人类学故事复原文学文本的历史生产过程

·受福柯哲学的影响,新历史主义关注文本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生态,核心问题是权力及其在文本生产、传播和受容中的分配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发明“新历史主义”一词,主张历史上文学文本、文学形式以及文学意义的多样性

·核心是文化诗学(poetics of culture)理论,旨在揭示文本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认为文本不仅记录了孕育和构建历史和社会的力量,而且在社会进程中被烙上了鲜明的印记,既标识了个体身份,也代表了社会历史环境。文化诗学从柯利福德·季尔兹(Clifford Geertz)的理论演化而来,即人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探讨社会如何将文学文本呈现给人,以及社会如何在文学文本中呈现人,即文本的历史性。

··文学批评是带有某种意图的阐释,文学是建构特定文化的符号体系的一部分,即历史的文本性。

·经典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种超越文化背景和历史偶然性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涵盖了偶然性。一部作品在文化协商和交流的过程中聚集了社会能量,主要表现为作品中的某些语词可以开创、塑造、组织对于书籍的集体体验。社会能量在所有领域(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流动,每当一个领域中的社会能量和其他领域中的建立联系,它们之间就会有一些临时的排列组合,或协商。协商有三种机制:拈借(或挪用,appropriation)、购买(purchase)、象征性获取(symbolic acquisition)

2.互有短长

·新历史主义以文本为中心;读者反应批评以读者为中心

·新历史主义关注社会史和政治文化内涵,以及阐释社群;读者反应批评预设经典文本能促成人的解放,强调文学的道德启蒙效应

·新历史主义鼓励把研究投向更广阔的视野,藉以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历史的脉络中考察文本的流变和受容,而不是把文本与读者的互动看作简单、静态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忽略了历史因素

划界第四

·阅读史的交叉学科特征:文本批评、目录学和文化史

1.与目录学

达恩顿-传播循环

·书籍史是印刷传播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目的是了解印刷如何传播观念,印刷文字如何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

·“传播循环”→作者、出版者、印刷商、运输商、销售商、读者;强调图书贸易流动甚于书籍本身

·英美分析目录学家认为传播循环存在缺陷

··只关注印本书籍,排除了手稿和其他形态的书籍

··只关心1450年之后的印本书籍史,忽视了谷腾堡之前的书籍史

··最终讨论的是书籍背后的社会和人,而不是书籍本身

··强调书籍对社会的影响甚于社会对书籍的影响

··忽视书籍承载的文本,也忽视了书籍的物质形态

··模式中涵盖的参与者缺乏历史特征,有些行业在书籍史中出现得很晚

··是传播史研究模型,不一定适合书籍史研究

··模式以欧洲经验为标准,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

托马斯·亚当斯(Thomas Adams)和尼科拉斯·巴克尔(Nicolas Barker)-目录学模式

·强调五种人类活动,即出版、印刷、发行、受容和保存,共同决定书籍的生命历程

·人类活动受四种大环境的限制和规范,思想环境,政治、法律和宗教环境,商业环境,社会行为和读者口味

·用“目录学文件”取代达恩顿模式中的传统术语“印本”

·强调文本,认为在书籍的生命历程中发挥作用的是参与制作的人的意图,而不是受众的主动阐释

麦肯锡(Donald McKenzie)-文本社会学(sociology of text)理论

·通过检查文本流传的过程和文本受众遗留的物质证据,可以复原文本的生产过程以及不同时期读者的受容情形

·研究文本的物质形态、流传,以及生产与受容的一种方法

2.与文学批评

·乔纳森·罗斯(Jonathan Rose)建议将关注点转移到“普通读者”(common reader)上,将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读者与基于文本设想的隐含读者区分开来,强调作为个体和社会群体的读者具有历史性

·夏蒂埃倾向于按照费什的阐释社群或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读者世界”(world of the reader)来复原和划分读者,历史读者是一群有共同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规则和兴趣的人;研究阅读史应该着眼于重建书籍在特定空间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意义

·文本与书籍之间存在距离,文本与书写物体之间的间隔,即制作、生产、流通和阅读的过程,正是生产意义的地方。物质形态是文本的物理表现形式,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读者的期待,招徕新的阅读公众,催生新的文本使用方式,应把物质形态看作影响阅读的第一因素。

3.与书籍史

·达恩顿-阅读史的任务之一是要揭示文本的读者与生产者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读者从文本中获取意义的方式,不断变化的方式

·霍尔(David Hall)-阅读是人对文本作出反应的过程,因此阅读史必须考虑阅读能力的多样性,阅读模式的多变性,以及阅读行为赖以发生的具体环境

·夏蒂埃-“墨守与出新”(constraint and invention)之间的张力:一方面阅读个体和社会有能力推陈出新,另一方面种种限制、规范和传统则束缚读者思考、表达和实践

设问第五

·达恩顿-阅读史应着力探讨的六个问题:谁读,读什么,在哪儿,什么时候,为什么读,怎么读

·阅读史研究的发展大体涉及思想演化、社会变革和权力关系三个维度

立规第六

·阅读史渊源于英美分析目录学、法国当代哲学和年鉴学派,以及德国和美国的文学研究

·基本原理

··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读者与文本互存理论

··麦肯锡关于文本物质形态的理论

1.文本与读者

德·塞托的双重假设

·在阅读实践中,文本被指定的意义与读者对文本的阐释是有差异的

·一个文本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读者赋予它意义

2.形制与阅读

麦肯锡-文本社会学理论

·文本研究要考虑文本意义以外的因素,文本意义由连续的阐释行为构建,书写、设计、印刷、购买、阅读的人都会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重新定义文本-文本是指所有形态的文本(耳听、目视、口说)

·阅读是在特定场合进行的,都可以基于文本的物质形态部分复原。读者接触文本时总是采用由文化决定的不同阅读方式,在传播过程中读者也会改变文本的物质形态,文本成为读者当时构建意义的背景。文本每个版本的历史特性(或文本的不确定性)使得阅读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

3.理论陷阱

·作者谬误(authorial fallacy)or 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把诗歌和诗人的意图混淆

·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基于文本在读者中唤起的情感效应来评判作品的善恶美丑

·受容谬误(receptive falacy)-将文本批评、思想批评简单等同于读者阐释,把批评家当作读者的代表

·文化素养谬误(literate fallacy)

·目录学谬误(bibliographical fallacy)-采用孤立、静态的目录学信息以描述社会变动

取材第七

教育机构档案

·有很多显示学生学识字的过程和阅读习惯的材料

·揭示阅读经验的特性,展现它在整个教育阶段如何得到发展,以及如何要求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本

·不能准确描述学生实际上如何阅读文本,也无法廓清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

读书指南

·讲读书法,教人如何读书、写批注

·部分厘清读者在接触一本书时有什么期待,有助于在外在历史环境和个人特性之间建立联系

·不能揭示特定时期的所有阅读规范,只能用来复原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遵循的规范;对规范有人提倡有人反对

财产清单

·用来统计书籍持有和流通

·无法说明书是如何阅读的,也无法确认一本书有没有人读过;将文化区分与社会分层简单对应

图书馆借阅记录

·显示书籍的借阅人次,谁借了什么书

·描述特定时期某一地区的阅读行为,以及书籍的流传情形;将图书馆史与文化素养史、阅读史联系,考究历史上的图书馆在真实读者中产生的效应

·对个人阅读经验的描述充满矛盾

各种目录

·年鉴学派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来考察书籍的生产和消费,揭示欧洲印本书籍自十五世纪以来总的趋势

·经济史和社会史关注的不是书,是书后面的人和社会;可以描述宏观的历史变化,但无法解释历史上真实的读者如何读书

回忆录和日记

·有关于阅读经验的记录

·撰写动机会扭曲事实,不一定代表作者对书籍的真实反应

口述史

·只对研究晚近的历史有用

编读往来

·报刊发印前的读者来信往往经过编辑挑选、修改,材料并不可靠

书迷来信

·现实中的读者对作者文本作出的反应

·往往是个案研究,专门讨论一个特定的文本对真实读者的影响

图像资料/小说描写

·可以透露文本无法表述的内容

·画中的阅读行为只表明某种对过去的怀旧

·引用前应考察作者的动机,检查叙述人对其中人物阅读行为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现实

书钞

·汇集了摘抄的段落文字,代替传统的记诵,以供日后写作的参考

·准确复原个人的读书品味,更进一步接近阅读本身

·读者制作书钞时重新加工编排,甚至自创人物、生活细节和情节,忽视作者的情节设置和人物描述。再创造过程模糊了读者与作者、读书与写作的界限

边批

·读者在书页或手稿周边写下的笔记和批注

·重建阅读环境以及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模式

·困难在于如何阐释,文字和符号个人化风格强;书页边角空间有限,简短的批注留给后人大量想象空间;如何确定边批的年代,揭示其与正文、与阅读环境的关系;边批的字面意思和读者的真实想法存在差距

社会学调查

家访报告-特指基督教福音派出版机构派出的书贩提交的有关阅读习惯的报告,描述读者喜欢或不喜欢某个文本,并解释原因

读书会和文学社

·揭示书籍和阅读行为的社会特征

法律案卷

·讨论阅读的政治和法律意义的重要史料,与意识形态和思想钳制密切相关

·认定的阅读材料和行为体现了精英人士的阅读材料和行为

琢玉第八

当今阅读史研究采用的方法

·基于文本的方法、基于物质形态的方法、基于读者的方案、政治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

·发现真实读者,考察阅读行为,厘清历史背景,与相关结论结合

上一篇: 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下一篇: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论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