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站在越来越广阔的视角看历史——从《历史研究》到《人类简史》

站在越来越广阔的视角看历史——从《历史研究》到《人类简史》

站在越来越广阔的视角看历史——从《历史研究》到《人类简史》站在越来越广阔的视角看历史——从《历史研究》到《人类简史》

去年国庆死宅在家里,看完了《人类简史》这部杰作。以前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已经领略了老先生从文明的宏观角度出发来试图找寻历史发展规律的努力,而尤瓦尔·赫拉利则更是结合了社会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进化论、基因学和神经生物学,从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讲述和分析人类的历史。他的视角,要比汤因比的更加宏大,因此也更加引人入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本杰作做一番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篇幅和时间跨度

从篇幅来比较,《历史研究》是一套洋洋洒洒的数百万字的巨著(一共十一卷,其中包括汤因比另把地图等专门汇编的一卷)。汤因比本人因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60年代自己把这套巨著压缩成一卷。不过,与《人类简史》相比,在规模上还是压倒了后者。汤因比在治学上是极其严谨的,这也导致了他的作品不可能像《人类简史》一样成为一本畅销书。毕竟,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仔细啃艰深的学术著作。而《人类简史》给人的阅读体验是轻松的。

从时间跨度来看,《历史研究》始于五千多年前人类文明的开始,而《人类简史》则从智人(homo sapience,也有人类的意思)约在5百万年前产生时开始。在这一点上,《人类简史》要大大超过《历史研究》。不过由于史前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且距今实在太遥远,只能依靠出土的化石和人类遗址进行推断,所以尤瓦尔·赫拉利其实能讲述人类在史前的历史其实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基本上都只能是以猜测居多,因为留下的证据实在太少。虽然人类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当今世界所存的原始部落来重构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模式,但是这种观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第一,这些原始部落都早已或多或少受到周围农耕或工业社会的影响,很多习惯早已改变。其次,这些原始部落基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农耕的地区,与石器时代的智人所生活的绝大多数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

二.历史发展的规律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对人类的文明进行梳理后,总结出了文明的演变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不过这种规律很难把握,可能很多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汤因比发现:将希腊和中国文明结合起来的模式,可以适用于全世界几乎所有文明的发展,即文明都是从独立的各个小国纷争开始,到后来统一成一个大国,然后大国不断地经历分裂和统一的过程。小国阶段是思想、文化大爆发的阶段,大国阶段虽然稳定,但仍不免分崩离析。原因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和阴阳无关。而是维持一个大国对于经济的要求极高,当这个国家的财力无法提供治理国家所需的官僚体制和战争的费用时,破裂就不可避免。说到底,还是经济因素决定的。汤因比的这一模式,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文明。

尤瓦尔·赫拉利则通过人类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和科学革命这四大框架,讲述了人类是如何灭绝了其他人种(如尼安德人等)和其他物种,从非洲大陆一种微不足道的哺乳动物慢慢扩散到全球,最终成为地球主宰的进程。智人所到之处,是其他物种和人种的灭绝者,也是生态无情的破坏者。与人类的近亲猿猴一样,智人也必须组成团体才能生存和繁殖。

智人能自发组成的团体人数最多不超过150人,也就相当于一个熟人社会的规模。超过这个规模的团体,就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需要依靠一些共同的东西,如宗教、使命、法律等来维系。用作者话的来说:要用虚构的“故事”来维系。智人优于其他人种在于其编故事的能力,这样能够组织规模更大的团体,从而打败并灭绝其他人种。此外,八卦(gossip)是人类维持团体的重要工具,没有八卦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从史前的狩猎和采集部落,发展到农耕时代后的大家庭和国家,乃至后来的帝国,并最终融合统一,靠着三个虚拟的、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中的因素:金钱、帝国和资本。

如同汤因比认为历史的规律极难总结一样,尤瓦尔·赫拉利则试图用物理学、数学和进化论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个概率事件的结果。基因在自然进化中没有任何预先设置的目的,只是一个概率事件,不能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化最终都被淘汰掉。历史也是如此,并不必然朝着一个目标进步,而是由于碰巧发展到了今天的样子。历史其实有很多可能性,但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我们才能确定。而且对于人类当初为何做出这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很多原因我们也无从知道。两人对于宗教的看法也有重叠,都认为社会主义起到了广义的宗教的作用,是维系帝国乃至人类大规模社会的因素之一。

三.对于未来的预测

汤因比讨论的第三个人类文明的模式是犹太模式。其特点是文明不通过国土和政府维系,而是基于共同的记忆、信仰、仪式、习俗和技能构成的文化和职业基础。失去了国家和土地的犹太民族分散在各个国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们自愿遵守自己的宗教仪式和法律来保留其历史上的身份,保持其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的宗教启示,在没有土地和不能从事主流职业的前提下依然聪明地获取经济资源。灭国的灾难反而成为犹太文明生存和维持的动力和刺激。而与之同时和其后出现的许多文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

汤因比认为文明的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描述了从各个独立的小国走向大国、大国又不断分-合的过程,而犹太模式展示了社会的垂直组织向平行组织的转变,可能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汤因比认为人类将会融合的趋势相似,尤瓦尔·赫拉利也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融合统一。不过正如上一个观点中所讲到的,历史其实是概率事件的总和,其发展的规律已经难以总结,更不要提如何对于未来做出预测了。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许,历史学家可以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具体事件则无法进行预言。

《人类简史》中其实占比较大篇幅的是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另一位历史巨匠杜兰特相比,尤瓦尔·赫拉利从科学与帝国和资本相联姻的角度讲述它对于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看到了由于科学革命和资本的飞速发展,人类传统的家庭和社区等联结人类的纽带在后工业时代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他担心的是: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变得不可控,也许在未来,我们所知道的人类也将被人类自己创造的东西(可能是仿生人、也可能是电子人、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人!)所取代。这也许是为什么他写完《人类简史》觉得意犹未尽,又去写了《未来简史》。且前者写的是智人,后者写的是神人(homo deus)。

这里我想提一下的是:根据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的影响,熵一定会达到最大化。用通俗的话来说,熵的最大值就是指无序状态达到最高,也就是死亡。根据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宇宙也是有生命的,而人类不过是这个宇宙的一次随机发生的概率事件,一样服从宇宙的规律。人类如果不能星际移民,最多在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就会消亡。就算人类最终实现了星际移民,能够让文明继续延续下去,那么在宇宙的恒星死亡之后,也会灭绝。就连现有的宇宙本身,也终有死亡的一天。永生,如同人类其他的美好理想一样,其实如同宗教一样,不过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的幻想。

其次,关于人类的融合统一的问题。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同时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全球在资本和市场方面完成了统一。一方面社会的统一教育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越来越扼杀个性,在另一方面,人类从来没有如此强调自由主义和个性。平等与自由其实也是人类虚构的理想,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人类的融合与统一,是否将进一步削弱人的自由和个性?现在还很难回答。且融合与统一也是对人自私本性的严重考验,人类将如何更多地进行合作?在人类团体中,人类还本能地区分“我们”和“他们”。在历史上,凡是不属于“我们”的,都基本上在斩尽杀绝之列。那么这种最终的融合与统一,将采用什么标准和虚构的故事?这些,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也许也无法看到答案。

在对《历史研究》和《人类简史》做了一个粗略的比较以后,接下来想谈一下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一.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式

与杜兰特详细描绘历史细节的《世界文明史》不同,与吉本深入彻底研究古罗马文明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不同,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不同,《人类简史》更是多门科学学科的融合。尤瓦尔·赫拉利结合社会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进化论、基因学和神经生物学,从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讲述和分析人类的历史。令人感觉耳目一新,并对于他的这种广泛的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赞叹不已。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人类简史》中的许多观点,其实并不原创,前人早已有了类似的想法。只不过作者的叙事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所以更加容易令人理解和接受。阿西莫夫早就说过:人类很难有新的思想。看上去很新的东西,很有可能是用新的瓶子包装一下旧酒而已。

现在,专业的划分已经到了很细的程度。也许,在一个领域往纵深钻研,更容易出成果。但是,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极限,且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许才是未来更有前途的研究方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其说是物理学,更带有哲学的味道。尤瓦尔·赫拉利只是将其他科学学科引入历史的一位历史学家,而在他之前,早已有其他科学家这么做了,不过未必是在历史领域。例如戴斯蒙德·莫里斯是一位动物学家,但他从动物的角度去观察人类的心理和社会,其杰作《裸猿三部曲》中充满了真知灼见,对于理解人类的心理和团体有很大帮助。在关于人类团体的分析方面,《裸猿》的第二卷《人类动物园》要比《人类简史》分析得更加详细。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则把量子力学与意识联系在一起。不过我觉得,现代物理学的弦论、M理论和量子意识等还是属于脑洞大开的假设,并未得到任何实证,还不能步入科学理论的行列。而《人类简史》中融汇的进化论、神经生物学等则是经过证明的科学理论,可信度非常高。

仅仅精通一个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思想方面取得突破,历史、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专门知识必不可少。我们以前过于强调哲学,其实,哲学如果没有科学实证的基础,仅靠其思维的方法论,只能走进死胡同。拥有上述学科的知识,才能对宇宙和人类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再通过融会贯通地思考,才更有希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个过程,不是看看作者的《未来简史》这类书籍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去学习科学理论。比如,现代物理学,就去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心理学可以学彼得格雷的《普通心理学》等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培养思维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我们缺少的不是极具迷惑力的脑洞大开的著作。就连历史而言,不看汤因比、杜兰特、休谟、吉本等历史学家的著作而只看《人类简史》这类轻松的畅销书,只会让思考进入歧途,或者越来越肤浅。

二.快乐

《人类简史》的倒数第二章专门讲述和分析快乐。作者认为,快乐是近些年来历史学家开始专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快乐,与悲哀、恐惧、厌恶等都是人类的情感。快乐对于每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重要,因为在所有情感中,它是最令人愉悦的,也是人们最希望能够永存的。其实,要满足人类对于快乐的追求,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吸毒就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方式,没有第二。但是人类为何不采取这种方式,而宣布毒品是犯罪,就是因为如果人人都用这种方式去追求快乐,那么人的生存和繁衍就会与之相比没有任何快乐可言,也就没有人会去生存和繁衍了。快乐,与悲哀、恐惧、满足、厌恶、安宁等人类的情感一样,都不过是大脑的神经元经历的神经递质与受体之间的一种化学反应,都与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都是生存和繁衍所必不可少的。仅仅研究快乐一项,而不研究其他情感,那看上去是不全面、也是没多大意义的。但是快乐为何比其他情感更加重要,是因为快乐决定人类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人类情感的机制,是经历多少百万年的进化,通过基因传递,与环境一起决定人类的行为——生存和繁衍。人工智能能模拟大脑的决策和计算等智能活动,但是对于人最本能和生物性的东西——情感,到目前为止是摸不着边的。

从历史来看,人类的快乐不仅没有提高,很可能由于人类的基因还停留在几百万年前的史前时代,而现代科技发展过于迅猛导致社会结构突变使人难以适应,从而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而且,快乐,其实是非常主观的一种感受。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导致每个人大脑中对于多巴胺(导致快乐的激素)的分泌和受体水平也是不一样,有些人生来更快乐,有些人生来就是不那么容易快乐。其次,快乐与物质其实毫无关系,这点,历史是早已证明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不可能一直快乐,那是因为享乐适应症(hedonic treadmill)的原因。也就是说,大脑对于一件事物带来的多巴胺,马上就适应了。即使连彩票中头奖这样的天大喜事,给人的快乐也不过是很短的时间。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其实也是享乐适应症的反映。为了战胜享乐综合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这样就可以一直感到新鲜的快乐。但是这种方式,对于钱包羞涩的普通人而言,可能不太现实。第二种方法,是放弃对快乐的追求,而是寻求那些不能给你一时快感的、但长久的实质性的东西,如友谊、家庭和需要长期从事的事物(如阅读、学习等)。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寻找快乐的方式。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如果以为伊壁鸠鲁提倡感官的享受那就大错特错,他根本就对肉体的享乐毫无兴趣,他追求人生的最高目标——快乐,是指肉体不受痛苦的折磨,灵魂免于困扰。他认为理解不仅仅是最高形式的美德,也是最高形式的快乐,因为它可以让人避免痛苦和忧愁。此外,智慧是人类唯一的解放:它使人摆脱激情的束缚、对于神的恐惧和对于死亡的畏惧。它还能教会我们承受苦难,并从生活中简单的善和心灵的宁静中汲取深长而持久的乐趣。伊壁鸠鲁认为习惯于简朴的生活才能通往健康之路。且聪明人对于荣华富贵毫无兴趣,而从身心的安宁中找到最确定和最持久的快乐,这才是快乐的真谛。从这一点来说,佛教有相似之处,通过断念摈欲达到涅槃而获得人生真正的快乐。

不得不提的另一点是,人类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不仅灭绝了地球上的很多物种,还让被人类驯服的猪、牛、鸡等家畜过着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人类的快乐,必须建立在这些动物的不快乐之上吗?我们将如何不仅仅只关注自己的快乐,还关注其他生物的快乐?人类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生物。这也应该是引起人类思考并采取行动的问题。

三.人类的未来

人之所以要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能找到规律,从而了解人类的未来。作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是非常不乐观的。科学技术就像玛丽·雪莱著名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所叙述的主题一样,也许在未来是毁灭人类的直接因素。作者也坦言:未来是不可知的。他虽然在书中提到了本人对于未来的预测,但是它们能否成为现实,他自己也毫无把握。因为历史早已一再证明:由于不可见的障碍,似乎马上将成为现实的东西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最终出现的反而是人们所没有想到的。他觉得自己在本书结尾中的预测可以说是一种幻想,也可以说是一种梦魇,但它们其实都只是他想象力的产物。

在《人类简史》之后,作者又出版了《未来简史》,大谈人工智能、永生、意识、自我意志、大数据等问题。关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书,一般都是极能博人眼球的。很多人喜欢看了这些书以后四处吹捧,显示自己具有超前的科学意识。其实,他们忽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些书,看上去更像是大公司的公关作品,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美丽神奇的愿景,却绝口不提这些新理论还没有经过实证,因而还不能进入科学理论的行列;这些新技术能否达到设定的目标,在很多程度上还只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等大师的科幻作品,反而比上述这类书籍更具哲学方面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美好的意淫之中。当然,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起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可能一万个假说中,最终才能产生一个科学理论。大谈特谈假说是很开心的,作者本人也说过,人类就是靠编故事的能力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不过,他的这一看法是否是真实的,也需要进行证明!

总之,《人类简史》是足以颠覆很多人三观的一本全新视角的历史著作,其中提出的很多问题,也值得人类深思。历史,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仅仅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汤因比早就说过,历史从来就不客观。历史,一向是每一个历史学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于历史进行的阐述和分析。以前,我们习惯于拘泥于细节和从某个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的历史。《人类简史》则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视角,是从上帝(如果有的话)的角度俯瞰人类的历史。相信它给你的感受,应该是震撼的。不过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发现它其实依然没有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当然,对于一位历史学家用哲学的角度去考察是不公平的。人类不缺想象力,但最缺的是发现真相的能力。而如果不能找到宇宙的真相,想成为神,那只能是做梦。

上一篇: 历史学专业是冷门,为啥就没有高校撤销这个专业?历史学就业方向
下一篇: 情报探索杂志社投稿须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