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史料发掘整理与出版工作,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繁荣的起点和保障。
从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间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思想、教育、社会、民俗诸多方面;形式非常多样,有公文档案、函电、奏议、文集、日记、报刊、当事人回忆录、碑传以及外文资料,还有近代修撰的地方志书等等,数量非常庞大,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公文档案非一般人所能看到,即使文集奏议这类资料,因多系私人刻版刊印,印数极少,流传不广。斯时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发掘整理中国近代史资料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广大史学工作者身上。现将50年来中国近代史资料的出版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编辑出版丛刊资料,奠定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础。
50年代初,在中国史学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史学工作者开始了大规模的近代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论其规模与影响,首推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①。这部丛刊由北京等地各大院校及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分工协作,通力编纂,先后出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回民起义》、《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专题资料11部,共68册,2758万字。同时,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近代史资料》期刊也于1954年创刊问世。45年来,该刊已出版100期,还编辑出版专刊22种,总计27OO多万字。“丛刊”、期刊的出版,对中国近代上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始终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在活跃在史学界的一批著名的近代史专家学者,就是从研读这些专题史料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前几年有美国学者说,他们利用这套“丛刊”,培养了数百名汉学博士.其影响与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同一时期,一批经济学家也开始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影响较大的有4种丛刊或丛编。一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包括《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中国近代外债上统计资料》、《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二是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共10种,如《中同海关与滇缅问题》、《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国海关与义和团》等。三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上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包括《北京瑞蚨祥》、《上海民族橡胶工业》、《上海市棉布商业》、《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海民族火柴工业》、《上海民族毛纺织工业》、《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等。四是《上海资本主义典型企业史料》丛书,包括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家企业、刘鸿生企业等典型企业建立、发展与改造的专题资料集。据粗略统计,迄今编纂出版的经济史资料书达百余种。
正当中国近代上学科呈现出蓬勃生机之际、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影射史学流行,近代史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也因此凝固停滞了10年。在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近代史资料整理和出版工作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迄今累计出版的资料书籍有上千种。其中列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第12种的《北洋军阀》、列为第13种的《抗日战争》,是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专题资料。列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最后一种的《解放战争》,也正在编辑中,可望于2002年出版面世。值得一提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11种一专题资料,已由中华书局等出版单位主持编辑续集,现已出版《鸦片战争》、《中日战争》等续集,即将出版的有《太平天国》和《中法战争》等续集。这样,经过50年的辛勤劳作,近代史学界终于构筑了比较完整的资料体系。
第二,以地域为中心的专题资料的出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述丛刊资料虽然涵盖清政府档案、官修书籍、私家著述、地方史志及外文资料,但这些资料偏重于反映重大事件的过程和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外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地域性较强的专题关注不够。地方性专题史料的整理出版,弥补了丛刊资料的不足。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这三大课题的地方性资料的整理和出版情况。在这方面,各有关地区和单位付出人力财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或稍后,时人著述太平天国事迹的书籍很多,粗略统计,约在千余种以上,而其中多数是记一时一地的情况。这些私家著述或分散各地.或湮没在故纸堆中,极不容易见到。太平大同博物馆编辑的《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共6册)。汇集了《粤寇起事纪实》等46种资料。此外,还有静吾、仲丁编辑的《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张守常编辑的《太平军北伐史料选辑》等等,促进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地域性专题史料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的资料出版较多。有关义和团运动的重要资料,有齐鲁出版社出版的《义和团资料丛编》等5种,其中包括《山东义和团案卷》、《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辑》、《山东教案史料》,以及《天津义和团调查》。有关辛亥革命的地域资料,较早出版者为戴殷礼编辑的《四川保路运动资料》、隗瀛涛主编的《四川辛亥革命资料》、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印的《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嗣后,湖北、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学术团体也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在本地区的综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的有《云南辛亥革命资料》、《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江苏地区资料》、《广东辛亥革命资料》、《辛亥革命在广西》、《华侨与辛亥革命》等等。
第三,文史资料和地方史志资料,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里具有特色的史料部类。
自1959年周恩来倡导政协系统组织编写文史资料以后,1960年全国政协主办的《文史资料选辑》创刊,现已出版122辑。1983年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杨成武总结工作成果时说:“据统计,全国参加提供史料的达6万人次,征集到资料4亿多字,全国有166个单位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等著作,向社会提供了l亿字左右资料”。嗣后,各地文史资料的出版,又有了新的发展,据1990年统计,全国县级以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其文史办公室,编印文史资料共2300多种,计13000多册、约收文稿30多万篇,总字数近2亿。
各地文史资料选辑的文稿,大多数是亲历、亲见、亲闻者自撰或口述,部分为调查访问记,少数为历史档案、现代报刊、史志书稿等文献的摘登。这些文稿,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诸方面的情状和重大事件的始末,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情况。尽管其中部分文稿或因撰稿人记忆有误,或因某种缘故未能秉笔直书,造成失真的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不失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值得史学工作者关注的新史源,可以匡正某些文献资料的误记,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缺佚,提供生动的微观史料。
续修地方志是我国的历史传统,代代相承,绵延不辍。早在50年代,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项目,曾两度列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1979年以后,编修新方志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数万人20年的辛苦耕耘,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据1998年统计,全国各省、市、县志书已出版4000余部,尚有1000余部正在审定、印刷、出版的过程中,新增加的1000余部正在策划编辑中,估计至本世纪末,修撰6000余部志书的规划可以基本完成。新方志是储量巨大的信息资料库,历史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掘、利用它进行学术研究。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利用新方志资料取得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第四,各级档案馆等藏档单位与史学界合作整理和出版专题资料。
政府档案乃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诸多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谱记载,是考察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依据,离开了档案史料的收集和利用,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工作难以开展。但是在80年代之前,利用政府文献档案出版的专题资料集的种类和数量,都与学术界的需求有较大距离。80年代以后,国家及地方档案馆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并联合史学界共同开发与研究藏档,使所藏档案得以公之于众,更便于社会各界的利用和研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两朝的档案卷帙浩繁,数量巨大。近些年来,该馆编辑出版了多种史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4种:《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和《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这些专题资料,均从上谕档、剿捕档、录副奏折以及照会函札中选出,其中有些档案资料,为过去已刊专题资料集所不载。有些资料不仅记事翔实,而且还匡正了已刊资料的谬误。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收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档案资料。最近十几年该馆编辑出版的档案资料表明,史料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已在档案、未刊稿本、珍本图籍等领域取得很大进展。该馆主编的两种规模较大的史料,颇受学界推重。其一是《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先出版《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两辑,从第3辑开始按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两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金融、工矿业、农商等分册编辑,现已出版4辑20册。其二是《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是根据该馆馆藏历史档案,按照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及企事业机构,分专题编辑成书,已出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直皖战争》等专题。
各省市地区档案馆等单位,也利用藏档汇编了颇有研究价值的资料集。已面世的有上海图书馆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14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中国海关密档》。东北地区档案馆从满铁档案中已选译出版《满铁资料》、《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与中国东北――满铁秘档选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东北地区档案馆合作编辑出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分为“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伪满和汪伪政权、东北历次大惨案、伪满警宪法西斯统治、华北大扫荡、细菌战。经济掠夺多卷,迄今各卷已经陆续出版问世。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档案馆、工商联等单位合编的《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两书,颇具特色。天津、苏州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的商会组织,号称清末八大商会,然而各地商会的档案,历经朝代更迭和连年战乱,流失几尽,得以侥幸保存下来的仅有天津和苏州两地区。一为近代中国新辟的通商口岸,一为中国传统的工商业发达城市,各具代表性。
为了及时向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全国以公布档案史料为主的刊物,也似雨后春笋,纷纷行世。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先后创办了《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以后各省档案馆也陆续出版了这类刊物,例如《档案与历史》、《北京档案史料》等,共有20多种,每年公布的档案约在百万字以上。
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关系到历史科学的盛衰和分支学科的建立。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并逐渐形成多种分支学科,除了历史观、方法论的原因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依靠广大史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出版了大量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除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外,较多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如近代经济、社会结构、文化活动、大众生活等方面,所以逐渐形成了新的研究课题,如中华民国史、北洋军阀史、抗日战争史、文化变迁史、城市发展史、秘密会社和政党史、灾荒史、近代思潮与学术史、商会史、区域经济史以及近代人物研究等诸多热点课题。这些热点课题从萌动到发展,与整理史料,掌握史料,钻研史料,以及对历史问题本身的深入思考是密切关联的。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就几个热点课题的形成和史料的发掘情况,作一概略介绍。
1、北洋军阀史和中华民国史
北洋军阀的历史,上起清末袁世凯编练北洋六镇新军,下至1928年东三省易帜。研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史料分散,原北京政府的档案,历经战乱,现存者残缺不全,很多问题缺少可供参考的系统资料。早在50年代,中国史学会计划编辑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时,即包括这一专题。嗣后,《鸦片战争》等11种专题相继出版,而《北洋军阀》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时编时停,迟迟未能问世。直至80年代以后,从事民国史研究的学人始日渐增多,史料与论著也陆续出版。在档案文献资料方面,先后出版了《白朗起义》、《直皖战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善后会议》、《护国文献》、《护国运动资料选编》、《蔡松坡集》、《梁启超年谱长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奉系军阀密电、密信》等。1986年陈振江主编的《北洋军阀史料》系列资料集出版,包括《北洋新军史料》、《北洋陆军史料》、《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1989年来新夏主编的《北洋军阀》出版。199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先后出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20册,并影印出版北京政府时期全套《政府公报》。
在此期间,由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编、章伯锋主编的6卷本《北洋军阀(1912―1928)》北大型综合资料集终于与读者见面。全书力求反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除收录北京政府档案文书、名人回忆录、报刊通讯报道以外,还大量翻译日、俄、美、英、法诸国外交文书,例如皖系军阀统治时期这一专题,就从《日本外交文书》、日本外务省档案缩微胶卷及其他日文资料中,选译了数十万字的资料。本书还专卷编纂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事要录和北洋军政人物简志,其人物简志共收460余人,活跃在民国初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多收录在内。本书出版以后,国内外学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全书选材精细、全面、完整,是研究北洋军阀史最为基本的资料集。
中华民国史当然包括“北洋军阀”这一专题,因习惯上一般是将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的统治作为民国史上一个时期单独划开,故而下面所谈民国史料,基本不包括北洋军阀这一内容。有关民国史资料的出版,拟着重介绍《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这套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包括1911―1949年大事记;人物传记23辑;民国人物传14卷;特刊7辑,如孙中山年谱、民主党派史料、黄炎培日记、民国会党武装等;专题资料21种,如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农民银行、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九三学社、中国致公党、中国青年党、救国会、胡适任驻美大使往来电稿、长城抗战、台儿庄会战等;翻译海外资料17种,其中英文资料有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史迪威资料、民国名人传记词典等,日文资料有《日本战史丛书》,包括河南会战、湖南会战、广西会战、长沙作战、香港作战、缅甸作战、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国事变海军作战史、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土肥原秘录、东北抗日联军、昭和20年(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等。这批资料的先后出版,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与教学,起到开风气之先的积极作用,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台湾引起的反响尤为强烈。海峡彼岸的同行时大陆史学界开展民国史的研究感到“震惊”,促使台湾有关部门,于最近十几年中出版了一批中华民国史的资料与论著。大陆学者和出版部门也在这段时间里,推出不少民国史的论著与资料书,对民国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近代人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认识近代人物成为学术界知识界的一个新动向,每年都有数十种颇合建树的近代人物的传记、评传、年谱等专著出版。在这方面,近代人物资料的整理出版功不可没。近代人物的文集、全集、选集、日记、传记、年谱和未刊函札,已成为近代史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江苏占籍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名人日记丛书”,以及各地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薛福成、曾纪泽、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郑观应、唐才常、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廖仲恺、朱执信、蔡元培、三国维、章太炎、柳亚于、秋瑾、熊希龄、蔡锷、翁同?、郭嵩焘、王文韶、李星沅、王韬、张謇、邵元冲、蒋作宾、吴虞、周佛海、白坚武、袁世凯等人的文集或日记,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与研究这些重要人物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与重大事件中的活动与思想,提供了系统的资料,拓宽了近代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史学界选择近代人物这一薄弱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物研究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
3、抗日战争史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革命战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一些学者即开始对其历史进行研究,但因诸种原因,未能形成气候。1949年以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若与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相比,其所取得的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固然很多,从资料的角度来审视,抗日战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大批外文资料的翻译和利用、口述资料的抢救等方面,均落后十研究的需要,这是阻碍研究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抗日战争史资料的系统搜集和整理,成为当务之急。
近20年来,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热的形成和发展,高质量的论著大批问世,资料的编纂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将这些资料的出版情况作一简略的介绍。
有关日本侵华和日军暴行资料:系统完整的综合性大型资料集有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已经出版《九一八事变》、《东北大讨伐》、《细菌战和毒气战》、《东北历次大惨案》、《东北经济掠夺》等卷,以及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编《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专题资料集有辽宁省档案馆等编《九一八事变档案资料精编》、《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本与中国――满铁秘档选编》,南开大学马列教研室编《华北事变资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章伯锋、庄建平主编《侵华日军暴行实录》和《侵华日军暴行日志》,军事科学院编《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什翻译出版的《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等,以及中国社会科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天津市编译中心摘译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等。
有关国民党战场的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利用馆藏的文书档案,编印厂《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下卷,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了《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此外,各地还出版了地域性专题抗战资料,例如,中共中央党校编《卢沟桥事变利平津抗战》、卜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以及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等。
由章伯锋、庄建平主编的近千万字的7卷本《抗日战争》史料集是一部综合性的资料汇编,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第13种。全书涉及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对外关系、日伪政权与沦陷区等诸多方面,所收资料包括文献档案、政府公报、有关专著、回忆录、各地文史刊物中的“三亲”史料,以及美、英、日、苏、德、法等国的外交文件。全书共分7卷,依次为《绪论――九一八至七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时期的国内政治》、《抗战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人后方的经济》、《日伪政权与沦陷区》、《日军暴行日志》。全国和地方新闻媒体和史学界称赞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全面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综合性权威性史料集。
有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敌后抗战的史料:常为研究者应用的综合性史料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资料丛书和抗日根据地战史和经济史资料,例如由军队系统编纂的《八路军》、《新四军》资料丛书。地方中共党史研究机构与档案馆、科研院所合作编辑出版了陕甘宁、晋察冀、冀热辽、冀鲁豫、鄂豫边区、豫皖苏、华中,以及苏北、苏中、皖江、淮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的资料选编和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此外,各地藏档单位编辑的当地的抗日战争史料极多,如东北地区档案馆等编《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地区抗战史料》、广东省党史研究会编《琼崖抗日斗争史料选编》、《广东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服务团史料》等等,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有关日伪政权与沦陷区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先后扶植成立了伪满洲国、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伪北平临时政府、伪南京维新政府,供其驱使。关于伪满洲国和汪伪南京政府,已经出版孙邦主编的《伪满史料丛书》和余干道、黄美真主编的《汪伪政权史资料选编》等系统资料丛书或专题资料多种。
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资料:已出版的有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以及西安事变、皖南事变多种专题史料。这些资料选自档案文献、专著及回忆录,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随着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拓展,有关日本掠夺劳工、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统制、日本强征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以及日本实施鸦片毒害政策等战争遗留问题的多种专题资料也已出版,以铁铸的事实,更加充分地揭露了日本在华的侵略罪行。
以上所述,只是1949年以来的50年间,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的简略的概况。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注重中国近代资料的发掘、考证与整理出版工作,成绩是巨大的,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史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料出版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也应该看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如果全面审视现已出版的资料,不难发现仍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全貌,某些重要专题的史料发掘和编纂工作仍有待加强,例如近代文化、近代伦理、近代科技,近代灾荒、近代禁烟禁毒、近代社会生活、近代货币、近代思潮、近代学术、近代秘密会社和会党、近代农村、近代城市、近代法制等等专题。只有充分发掘和掌握史料,对中国近代史的各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偏重于某几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成果更加丰富多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出版的数百种中国近代通读本缺乏个性、形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样板的通病。
作者庄建平,193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
注释:
①本文所引述的重点史料集的编者、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均可从《中国档案文献辞典》等书中查到,为节省篇幅,一律不作注释。特此说明。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