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记录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历史

记录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历史

记录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历史【著书者说】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新时期。

【著书者说】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新时期。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领域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真实记录这一时期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演变脉络、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以铭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历史,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编写了大型文献图书——《当代中国社会大事典(1978—2015)》(以下简称《大事典》)。

编写主旨与特征

组织编写《大事典》,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内外已出版了一系列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进程和主要变化的鸿篇巨制,但多为经济领域的,社会领域的还较少。特别是尚无以“事典”这种特殊体例全面、系统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领域历史演变与伟大成就的大型图书。二是社会领域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部集史料性与研究性于一体的、对当代中国社会演变作出全面汇总和阐释的书籍,以指导和推动科研、教学和决策咨询服务工作。三是编写《大事典》是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信息库建设”的重要内容。

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的内涵和边界,是编写这部《大事典》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国”,一般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历史阶段,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史料比较容易收集,也便于实际操作,所以决定先编写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5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完成这30多年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大事要事。本书所谓“中国社会”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演变;民主法制和社会规范建设;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信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

按照这些内容,《大事典》共分为12章。全书兼具学术理论创新、实践经验总结、体制制度变迁综述等多方面特征,读者可以全方位领略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生动画卷和壮观景象。

观察中国社会改革特征

从这部《大事典》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发展,可以看出以下四个鲜明特征: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线。我们党始终将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对改善民生的深度关切。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全部脱贫,而且要让广大人民享有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生活。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调整和职能转变,促进全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通过大力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事业单位的构成,强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基本公共服务属性;通过建立和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撬动和激活了公共服务市场,使得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传递更为高效、便捷和低廉。通过不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

以法律制度建设为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社区建设、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领域制定了大量法律,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

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作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强调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先后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公平正义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

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这部《大事典》还记录了我国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推进社会领域变革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当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必须充分考虑更好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权益,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经济建设和国力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必须充分考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确保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相适应。要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学习与借鉴外国在社会建设中的一切有益做法,但必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坚持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改革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都得益于不断地推进党的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特别是摆脱了许多传统思想上的禁锢,正确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条件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坚持问题意识和制度导向。社会建设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声音。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有针对性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制度导向,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推进改革措施,注重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和借鉴国际经验。既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社会建设优秀文明成果,又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推动社会建设中长期形成的鲜明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以及群众工作优势。同时,应站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以战略眼光认清世界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要从整体上系统研究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注重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和更强的能力攻坚克难。要继续鼓励地方大胆试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善于总结和推广社会改革发展创新中丰富的实践创造,及时推广新鲜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包括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改革发展,以昂扬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社会改革发展新局面。

(本文摘编自《当代中国社会大事典(1978—2015)》序言。作者:魏礼群,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

上一篇: 加强社会教育 群策群力抗疫情
下一篇: 【乡土中国】《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相关资料及训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