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和社会调查访谈,撰写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他们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下的社会划分出十个阶层,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及其动态变化作了分析。
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在中文里,“阶级”一词往往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按生产资料占有划分的群体,利益冲突和对立斗争的色彩比较浓厚。而“阶层”相对比较温和,冲突性和等级性大大弱化。
随着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社会阶层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地主阶级被消灭,资产阶级从剥削者被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以政治身份和户口身份作为划分依据,可以概括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确立以来,市场不断发育,经济飞建设推进,科层组织发展,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分化。这一阶段的特点明显受到职业划分的影响。书中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内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提供了驱动力。而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发展的尚未能够长期、完善地发展,也使得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理想形态仍有差距。此后,经济发展和阶层变动两个进程将长期展现出互相缠绕、相辅相成的特性。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民主政治
理想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当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随着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工人、农民阶层的规模将不断缩小,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阶层则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就资源拥有而言,绝大多数人将处于社会的中间位置。中间阶层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主体。他们相对而言具有中道理性共识,表现出温和而不极端的政治参与态度。有其作为参与政治的中坚力量,民主政治就有能稳定而有规则地运行。
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在这些以职业为基础而划分的社会阶层内部,人们的利益诉求是趋于统一的。而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利益诉求又彼此相异。因此市场的发育过程,是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孕育确立的过程,也是利益多元分化的过程。而不论是多党制的西方国家中竞争执政的各个政党,亦或是我国发挥参政、监督作用的民主党派,往往代表某一或某些阶层的利益而进行政治参与,是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工具和渠道。
在我国,中共身为执政党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需要代表和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但从实际而言,一方面,作为已经占有执政地位的政党,其成员绝大部分已经是占有较多组织资源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另一方面,作为坚持“思想建党”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共相对比较能够代表居于中下层和底层的几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因此民主党派则要相应发挥互补作用,故往往以中上层社会群体的代言人形象出现。民建经济界人士较多,民促的成员有很大部分从事文化出版领域方面工作,九三学社的章程更直接规定申请者应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从学科角度来看,统一战线理论是政治学的一支,而对于社会阶层的分析则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但从实践层面上看,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统一战线是一种对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层、政党等)进行联系和整合的战略,宗旨和使命是“大联合、大团结”。社会阶层分析和统战工作具有相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服务。统战工作的对象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台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和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因此,统战对象将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进行科学深入的阶层分析是统战工作开展的前提。
从阶级斗争为纲,到能够倡导以一种客观理性地态度去分析研究中国当代社会阶层情况。这样的变化,也为统战工作的切实开展和推进打下了更加坚持的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