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言谏制度发展至唐朝已趋于成熟,谏官成为一个特殊系统,形成谏官体系。唐朝谏官有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分属中书、门下两省。谏官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政策、法令以及某些重大措施和制度,对国家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甚至包括皇帝执行政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如认为不妥,有权向皇帝规谏。
谏官中的左右散骑常侍,各二人,秩从三品,掌侍奉规讽顾问应对。左右谏议大夫,四人,秩正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讽喻。唐朝依据《白虎通》“人怀五常之性”说,将“谏”分为五类,即讽谏、顺谏、规谏、致谏和直谏。左右谏议大夫是中书、门下两省的重要谏官,选任极其严格。宰相之子不得为谏官。
谏官中的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设置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垂拱元年(685年)二月二十九日武则天敕曰:“置左右补阙各二员,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二员,从八品上。”据《旧唐书·职官二》记载,补阙、拾遗的职责为“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可见其职能之重要。
谏官系统中的门下省侍中,秩正三品(后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一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但不常设,而以门下侍郎为实际长官。
唐太宗即位后,“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为避免重蹈隋亡的覆辙,唐太宗励精图治,于贞观元年(627年)诏令谏官与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一起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确立了谏官随相入阁“有失辄谏”、“与闻政事”的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决策失误。正是由于唐太宗虚己求谏,从谏如流,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武则天时期为听取进谏,置匦四区,共为一室,列于朝堂。东方春,色青,有能告以养人及劝农,可投书于青匦,铭之曰“延恩”;南方夏,色赤,有能正谏,论时政之得失,可投书于丹匦,铭之曰“招谏”;西方秋,色白,有能自陈抑屈,可投书于素匦,铭之曰“申冤”;北方冬,色玄,有能谋智者,可投书于玄匦,铭之曰“通玄”。令正谏大夫、补阙、拾遗等一人充使,知匦事。每日所有投书,昔暮即进。唐朝四方匦的设置,收到了“申冤滞”、“达情状”,广开言路的效果。
谏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与闻政事”、接投诉状,还可以随时上封言事,纠正决策的失误。谏官与御史台的官员区别在于,二者都有法定的谏诤权,除此之外,御史台官员还有重要的监察弹劾权,谏官则没有该权限。
【人物轶事】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唐太宗把君臣进谏、纳谏看成是国家兴亡所系之大事,其诚恳豁达在历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魏征是太宗在位17年间“匡过弼违”最多之人,被太宗视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唐朝建立后,魏征向太宗进言说:“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作为“万乘之主”,如果“任心弃法”,无异于“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不亦惑哉”?魏征的进言得到太宗的赞许,他表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以因私而“挠法”,与臣下达成“明法”的共识。《唐会要》记载,太宗于贞观八年对侍臣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多,多有怖慴,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初年,唐太宗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魏征写道:“有了欲望,就应想到有个满足;大兴土木,就应想到适可而止;身居高位,就应想到谦虚自抑;供奉充裕,就应想到俭省节约;纵情肆欲,就应想到遵守法度;身在安乐之中,就应想到还有忧患之事;防止遮蔽视听,就应想到要接纳直谏;痛恨奸佞之臣,就应想到首先要端正自身;封官行赏,就应想到不要因高兴而逾分冒行;给人治罪,就应想到不能因发怒而滥用刑罚。”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唐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非常伤心,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