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文化环境愈发开放的当今世界,女性创作者和男性创作者拥有着同等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机遇。女性创造出来的一些文艺作品,往往更能让女性观众产生同理心,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细腻。在追求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女性自然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我。
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却没有办法对抗男权凝视之下的种种规则。宋代时的女性不敢与丈夫对峙,于是便在墙壁上写诗,表达对于自己处境的不满。
不过后世之人发现,这首诗的创作者是否为女性,是一个存疑的论点。这首诗主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它又会带来怎样的有利或者不利影响?一起来分析一下宋代女性的弃妇诗。
如果要问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哪一个时代,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答案都会是唐朝。
唐朝的社会氛围十分开放,尤其是在武则天这位千古第一女帝执政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女性被允许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朝廷也专门设置了女官的职务。上官婉儿的存在,不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吗?
而且在这一时期,女性甚至能够跟男性一样参与科举考试,获得同等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你走在街头巷尾看到的那些劳动人民,其中也不乏女性的身影。
按理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还应该逐渐提升才是。但事实上,当宋朝建立统治之后,女性的地位却确确实实是在开倒车。
这一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又重新笼罩了整片大地。尤其是随着程朱理学的提出,女性更是被视为了社会的附属品,也被各种规矩和条条框框所约束着。
不管是在家庭当中,还是在其他任何社会关系当中,女性都遭受到了压迫和剥削。她们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诉求,只能通过某些较为隐秘的方式去发泄内心的情绪。
于是,有人就在客栈的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写出了自己的处境,也写出了自己极大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韩父玉,据说是宋代的一位颇具盛名的女诗人。南宋初年,她在福建的一面墙壁上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南行逾万山,复入武阳路。黎明与鸡兴,理发漠口铺。盱江在何所,极目烟水暮。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妇。知君非秋胡,强颜且西去。”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首诗描写了她和她的丈夫出门远行时的经历。整首诗的逻辑是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延续下去的,他们夫妻二人一同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可是随着旅途的继续,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这位女诗人意识到丈夫的心早已经不在自己的身上,也意识到自己在这段婚姻关系当中长期遭受着压迫。
所以到最后,她彻底看清了婚姻的现实,也看清了这个时代赋予的男女社会地位的现实。她知道丈夫早已不是自己的良人,所以即便是强颜欢笑,她也选择了独自离开。
总体来说,她的离开是因为丈夫的变心。所以当时在进行诗词题材分类时,这首诗被划分为了宋代典型的弃妇诗。作者所描述的形象,也是一个典型的在婚姻关系中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形象。
当人们在墙壁上发现这首诗的时候,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久居家门的女性,能够在公开场合以如此直白的口吻表达自己对于现今处境的不满,这其实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女性的进步。
这首诗一时之间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作品。不过在此之后,它却遭到了极大的质疑。
有人认为,这首诗中的形象或许是男性作者虚拟出来的女性形象,甚至韩父玉这位女诗人,也许都是虚拟出来的。这首诗总体来说其实言之无物,也没有表达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解放。
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完全是由于作者在死之前所写的个人自传。
“妾本秦人,先大父尝仕于朝,因乱,遂家钱塘。”我原本是西北地区的人,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位朝廷官员。后来遇到战乱,我们的家分崩离析。我也来到了钱塘,在这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自传当中的第一句话就已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女性形象,出身优越,遇到战乱,家道中落,不得不委屈自己,重新面对未知的人生选择。
你会发现,其实在众多中国古代文学家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中,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命运。这种典型的人生轨迹是不具备特殊性的,不可能一个偶然出现的女诗人拥有着如此具有普适性的命运。
后来她又写,自己小的时候曾经得到过易安居士李清照的教导,所以算得上是一名才女。后来嫁给丈夫之后,她隐藏了自己在才华上的全部光辉,安安心心留在家中,相夫教子。但是丈夫却变了心,出门之后便杳无音讯。她不得不追随丈夫的踪迹,踏上了漫漫的寻夫之路。
这一整个人生命运的起承转合,几乎都与文学家们设置的传统女性形象有着莫大的契合。她在那首诗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场景,也给人一种刻意营造氛围的感觉。
所以不少人认为,韩父玉这位女诗人也许根本没有在真实的宋代历史上出现过。她完全是男性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长篇大论的自传和那首诗也完全是男性作者以虚拟人物的视角写出来的作品。
有人提出了一个相当关键的观点,那就是所有作品当中都没有展现出女性对于家和房屋的眷恋。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封建社会的女性对于家的依赖感其实比男性更重。她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从小就被长辈和周围的环境灌输着家庭责任感。所以没有特殊情况,她是不会选择舍弃下自己的责任感,离开家这个最为依恋的地方的。
而在这首诗当中,我们完全没有看到女诗人对于家乡和家的任何情感。她只是单纯在写自己离开之后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只是单纯在表达自己对于当前境遇的不满。
可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分析,更深层次的自我体会,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精神独白,这首诗当中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展现。
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旁观者在观察了一位女性跋山涉水的过程时所产生的感悟而已。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从第三视角来描写的,完全没有第一人称所带来的情感上的代入感。
她所面临的一系列境遇,其实更像是作者想当然地创造出来的场景。
一个男性在想象当中,觉得一个女性一定会在客栈的闺房当中梳妆打扮,也一定会在见到某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时想到自己变心的丈夫,也一定会在遭遇婚姻生活的不平等之后产生极度的不满。
所有可能涉及的细节,这首诗都没有任何的描述。它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其实都是一种表象,一种可以代入到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当中的典型形象。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不能在这首诗的一字一句当中感受到女性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男性根本就不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没有办法在那样一个男权凝视的社会当中对女性的遭遇感同身受。
所以他们即使是想要以女性的口吻来创作艺术作品,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办法经过深层次的考验,甚至在人们的刻意剖析之下,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在经过分析而得出了真相之后,不少女权主义者都对这首诗产生了抨击的情绪。
在争取男女平权的背景之下,女性当然很感激男性因为自己所见到的某些不平等遭遇而发声。但是,男性往往没有办法切身体会到女性的感受,所以他们以男性视角的层面发出的某些感慨或者号召,其实并没有办法真正提升女性的社会权益。
在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其实也有辩论者讨论过女性主义的议题。有人说,女士优先其实就体现了当今世界的男女不平等。因为在某些女性不需要的场合,女士优先四个字,显得有些不痛不痒。
在吃饭时,男性总是会强调女士优先,但实际上时间的早晚对于吃饭这个过程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决定意义;在进出门时,男性也会强调女士优先,但进出门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女性先实践这个动作或者后实践这个动作,其实都无所谓。
我们真正需要的男女平等,是体现在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在女童入学时,女性想要男女平等,想要山里的女孩子也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女性入职时,女性也想要男女平等,想要在付出同等的劳动之后,男性和女性都能获得同样价值的经济报酬;在婚姻关系中,女性还想要男女平等,想要夫妻双方在同等的承担创造经济价值的责任时,也能够平等的分担家务。
有些被社会潜规则默认为属于女性承担的义务,其实并不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责任。不管是在家中做饭洗衣,还是照顾孩子,女性都可以自觉自愿的承担,而不应该被社会强迫着承担。
只有切实增加女性在社会权益方面的保障,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某些男性视角之下的女性主义,不管出发点是好是坏,其实从结果上来说,都有可能会伤害真正的女性主义。男性可能会因为自己看到的某些事件而夸大女性的无助,但是在切身解决女性问题上,他们能够提出的建议是有限的。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多倾听不同角度的声音,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维护女性权益这个议题上产生更多的思考。
结语:
宋代写在墙壁上的这首弃妇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位女性诗人描写的自己在生活当中的不幸遭遇。
但实际上,这是男性创作者通过虚拟女性的身份,以女性的口吻描写的社会现实。他所看到的层面是有限的,他也没有办法在男权社会当中对女性的遭遇真正感同身受。
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女性为自己的遭遇而勇敢发声。女性视角的表达和诉求,才能够真正使我们看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