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也有时期女人地位是很高的,比如最开始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那时人类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时候,大致在旧时代时期和新时期过渡的时期。但随着慢慢的发展、进步,大环境的转换下,慢慢的成为了父系氏族社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情况,是大势所趋,从而导致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最终出现了“男尊女卑”的情况,而这种思想也被古代一直推崇,这样结果就是历朝历代女性地位普遍低于男性,直到现今才提倡男女平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女性地位相对高的母系氏族时期,在了解为什么男性最终取代女性较高的地位,转变为了父系氏族时期,之后在为什么女性地位开始逐渐变低,最终出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被各种“枷锁”所“束缚”,比如“三从四德”、“七出”等,导致古代女性以男性为尊。
我们也知道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地位是很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用一个当时的情况来叙述也能看出一二,母系氏族时期,当时的孩子一般是知道有母亲,知道母亲是谁,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可见母系氏族时期女性的地位,而当时的妇女在氏族、部落之中是处于支配地位。
我们现今一般是女方嫁男方,男方娶女方的情况,在之前朝代也是这种情况,但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男嫁女”,男方去女方家居住,我们所谓的“上门女婿”。当时的女性地位高,受尊敬和崇拜,并且掌握着氏族的领导权。
在夏商周时期,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乃至秦朝到清朝,我们也知道是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一般还是嫡长子,而母系氏族时期是按女性继承的,男性是没有继承权的,而子孙也是归属母亲。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群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呢?
《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所谓“无父”,“感天而生”,实际是母系制婚姻形态的反映。因为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人类对于自身生理现象还没有足够多的了解,也没有把两性关系与繁衍后代联系起来,当时禁忌族内近亲通婚,其成员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又由于是群婚。
加上子女是和母亲居住,由母亲抚养,并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氏族的祖先是女性,由女性世代相传。即由母祖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次类推,就导致当时人群只知道子女与母亲有血缘关联,而不知道父亲的存在,更不知道与父亲的血缘关联,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也以女性为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时的女性很受尊崇呢?当时处于很落后的时期,大致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类不能和现今的人类一样懂得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现今的我们是吃喝住行都能超负荷的解决,家庭不错的生活质量还很高,但是当时不行,需要靠打猎等行为生存。
打猎工作是男性负责,女性负责采集、采摘工作。而此时人类社会处于早期,身体条件一般,掌握的技能也很有限,在与其它生物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也就导致狩猎工作不稳定,有时候能打到,有时候打不到,而那时候的猎物和今天的金钱等物质类似,现今没有钱是不好生存,那时候也一样,狩猎不稳定,没有固定的“工资”来维持生活,对家庭的贡献较低。
当时的女性负责的采集工作是稳定的,加上当时狩猎是群体行动,个人无法积累私有财产,而妇女在生产、生活上有优势,慢慢起到了主导作用,因为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加上当时生存艰难,我们想一想当时人类可以说是啥也没有,在面临水火、猛兽毒虫、疾病的各种威胁下,可以说很难存活,生存率极低,而氏族延续的重任就是繁衍生殖,繁衍生殖是族群存续的关键,导致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对生殖崇拜,而这是男性无法做到的,这些种种原因下,都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女性受到了尊敬和崇拜。在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是辉煌、自由的时代。
不过在母系氏族时期中不平等的现象不并不普遍,有些时候也是男女平等的!因为在原始母系社会中,基本上是没有私人财产的,一切的收入都是要充公,也就是全部都要上交给部落,部落统一分配,这是一种最为原始的“共产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男女的差距也不是特别大。
接下来就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了,那么为什么从女性主导而转变为男性主导了呢?因为随着社会大环境发展,男性体现出了价值,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前是狩猎为生,男性体现不出生产力,之后随着发展转为了农牧业,农耕时期雏形开始了,而往往古时候的农业和现今的农业是不能相比,现今有各种机械化的形式生产,但是当时是以劳动为主,而男性的体力往往是优于女性的,男性身体比之女性较为强壮,从而加强了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不仅是在农业上,在其它重体力劳动方面也都需要男性的来完成,从而取代了女性在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女性开始主要负责家务方面了,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苗头,女性主要从事纺织、炊煮和生育儿女等家务劳动,因当时是以生产力为主,男子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财富的重要创造者。男性主导了生产力就导致了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
此时生产力也较为稳定了,人类的生存率提高,家族群的势力延续已经不独靠“生育、繁衍”来保持和壮大,女性的权力就逐渐开始“缩小”了。婚姻情况也开始了改变,婚姻由对偶婚(以女子或男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厢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向单偶婚(单偶婚就是一夫一妻制)在向一夫多妻制(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和三妻四妾差不多)过渡。
父系社会权利也开始发生转变,母系社会时期是女性继承,而此时是按照父系继承,世系也从随母系转为随父系计算,之前的集体制也逐渐解体,因为大环境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了,日子不像之前过的紧巴巴的,开始有了富足的情况,也就导致私有制开始产生,原始社会形式逐渐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父系社会男性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在家庭有支配权,因改变了之前男嫁女娶的情况,妻子开始随自己的男人居住,子女也改为父系氏族的姓氏,妻子和子女是丈夫家庭的成员,妻子要对丈夫忠贞。父系氏族中,在没有男子时,要用过继或收养男子的方法,以保证后继有人,之后在后期的朝代中也有体现,自己没有孩子了就过继亲人及他人的孩子来当子女。
父系氏族时期不仅改变了狩猎的形式,在农业生产上的的发展,并且在家畜饲养的规模上扩大,还有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也开始出现,丝织品也被发明,最后手工业水平也都普遍提高。父系社会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时属于新石器晚期。
之后就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男尊女卑意识之后开始萌生。因父系氏族社会,男女的社会地位开始变化,男子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地位,妇女的社会地位则退居其次,逐渐地,人们开始从女性崇拜过渡到了男性崇拜。
《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
之后发展到了周代的时候,宗法社会开始形成,这时男性的身份很明确,是属于整个家族的,而女性要绝对地从属于男性。到了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大多实行多妻多妾制,将嫡庶严格地区别了开来,儒家礼教对女性的行为做出了种种严格的规定,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提到了“男尊女卑”,但最开始的“男尊女卑”的女卑并不是地位卑下,地位低下的意思,而是亲切、谦虚的意思(“卑”在古语中有谦虚,接近,亲近的意思)。男尊女卑的含义是男人有男人的特质,女人有女人的特质,决定了男女在家庭中社会上分工的不同,男女恪守其位,是倡导自然和谐,没有男女不平等的内涵。
但是社会在慢慢发展,从最原始的时候,男性的优势不断发挥作用,对比之下,女性的地位便慢慢下降。自然界本就遵循弱肉强食,人类社会也摆脱不了这个法则。统治者们自然为自己谋利益,为了发展壮大,自然会不断抬高男性地位,同时打压女性地位。长此以往就深入人心。“男尊女卑”成了另外的含义,男的尊贵,女的卑贱。
有了国家也就有了战争,而女性的体力相对男性是较弱,而战争大多以男性参战为主,而战争胜利就会获得更多的物质和权利,战争也能巩固政权。加上以经济、生理及社会意识的弱势来体现男子相对体力、生理及社会意识上的优势,从而淡化和否定了女性的人权、经济、生理、生育的价值,导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现象开始出现。
到了汉代时期大力地褒扬女性的贞节,加之东汉的一位女学者班昭为维系家族顺应时代而写了《女诫》一书,书中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这本书系统地阐述着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主要讲的是关于女性道德修养,还有夫为妻纲的道理以及三从四德的礼仪规范等。这本书就是对女子的非常大的一个道德约束。制约了女性的思想,让女性变得比较愚钝,不懂得思考。古时候,男子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就是这个原因。
从此以后,男尊女卑的观念广泛地深入全社会,全面地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男尊女卑”还是了具体化,明显化、细致化,之后历朝历代的发扬和维护。一直到清末时期,给女性带来了沉重的压迫、歧视以及无穷的痛苦,也给女性装上了“一把枷锁”。
在古代,社会普遍认为女子应该呆在院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这也就意味着女子没有女性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自己去获得生存的这个途径。所以不得不去依附男子而生存,这就是导致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是没有话语权的。直到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及人权意识的提高,才逐渐打破这一思想禁锢。
紫陌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的问题,现今也是夫妻中也有类似情况,男方物质基础富足男方的话语权就大,而相反女性的物质到位说话也硬气,紫陌认为“生产力”问题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男性如果能做到德高望重,得到别人的充分尊重,那么作为女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尊敬你,如果这样的话,男性和女性之间就不会是身份与性别的差异了。女性就再也不会是男性的附属品了,女性将会是真正的女性,会和男性一样共同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正视女性,方显男性本色。
大家对“男尊女卑”怎么看?作为男性是否应该做到正视女性,做到尊重女性?从而男女平等,下方留言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