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般若堂——缺乏感:追求确定的依赖性是人第一目的

般若堂——缺乏感:追求确定的依赖性是人第一目的

般若堂——缺乏感:追求确定的依赖性是人第一目的上面一节《需求的本质与来源:用户是多种需求的集合体 | 数字化营销(三)》,我们讨论了需求的本质,用户要同时满足缺乏感、目标方案和购买力,才能构成得上真正的需求

这张图中,编号01的部分,引起缺乏感的三方面,像满足人性、本能和社会性方面,企业能做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去适应或者顺应。

同时,市场上有无数的企业在设计和生产满足人性、本能和社会性方面产品与服务,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找到差异化的点,例如三顿半这个咖啡品牌的例子,例如玛丽黛佳的口红等等。

而真正能让企业发挥最大能动性的只有第三个:用户与市场的教育,而教育是反人性的。

2007年iPhone的发布就是乔布斯对市场的教育,因此苹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的特斯拉的发布也是对市场极大的教育,再例如window95对市场关于操作系统的教育,Google的搜索框对PC时代的检索的教育等等,此类产品或服务还有很多。

怎么做一次极成功的市场教育的营销活动,这个我会在后面专门花一节分享,其中有一个方向是“你的产品必须是定义行业交互方式级别的产品”,也就是你的产品一经发布,市场上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该产品该有的方式,例如iPhone的发布,所有人认为这就是智能手机该有的样式和交互方式,所以它定义了行业的交互方式。

你可以阅读这一节来提前了解一二《定义性交互方式,改变时代打开新市场空间的颠覆式创新 | 李有龙平台图谱(十)》。

4、消费场景:人是场景的人

最后一个,也是最表层的逻辑,一切都发生在场景之中,至于什么是场景,要满足四个条件:空间、时间、情绪触发、产生交互。在《怎么发现机会①:用户、用户需求、场景及场景颗粒度之间的关系与市场机会洞察 | 李有龙平台图谱(五)》一节中我们已经详细的讨论了这个问题,就不再过多分享了,感兴趣的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切记,人是生物的人、社会的人、教育的人、场景的人。

三、如何制造缺乏感

搞清楚了缺乏感来源的底层逻辑,还要搞清楚另外一件事:缺乏感的表层来源逻辑,那就是如何制造缺乏感。虽然所有的需求都源自于缺乏感,但这种缺乏感是可以被影响的。

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上学的时候背着三百块的包包就很好看了,这个包包设计感十足,非常实用,但是等到她参加了工作到了社会上,发现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的同事,都背着好几千甚至好几万的包包,缺乏感由此产生。

这是怎么回事?这当然是卖包包的公司营销的结果。

下面的内容我们主要分享这种缺乏感如何产生。这几个月,我翻了很多商学院教材,最后还是确定以李叫兽的一个思路为蓝本写这部分(推荐去李叫兽公众号搜索阅读这部分内容),企业通过营销手段让用户产生缺乏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下手,它们分别是:任务、关系、角色、群体与时间。

切记,要用系统的思维看待我们数字化营销的所有内容,缺乏感不是需求,是需求三角形的一部分。

这个分类是按照消费者看待自己的视角进行分类的,几乎所有能够激发消费者缺乏感的视角,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五种视角,以下:

1、任务人场景

用户想完成一个任务。这时候企业看待消费者的视角就应该是“他是一个任务当中的人”。所以企业洞察用户需求的时候,第一个可思考的方向就是“他现在在做什么任务?这个任务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可否与该任务形成绑定关系?”

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他的心理状态就是完成一件事。这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要分解、分析、分拆任务并嫁接相互关系。

这时候用户的“缺乏感”如何来的?利用公式就是:缺乏感=任务完成-任务没有完成。

企业这时候能利用的是:消费者快完成任务时那种迫切想要完成目标的感觉,以及没有办法达成目标的时候,被阻碍的那种焦躁的状态。然后利用这种“不爽”的感觉,去做消费者的日常任务和工作的分析,就能找到破局点。

例如,工作琐碎事情太多,缺乏一个行事历来管理;例如项目进度无法实时同步给全公司所有人,缺乏一个相关产品等等,都是这么回事。阿里收购的Teambition,创业者都喜欢的trello等等,各种各样的SaaS软件层出不穷,就是“任务”视角下的用户。

这就是消费者作为一个任务人的场景下的场景分析,具体怎么利用这个场景找到机会,可以阅读《怎么发现机会②:利用场景分析法寻找潜在机会 | 李有龙平台图谱(六)》。

在任务人场景中,寻找我们能为用户做什么的过程,就是需求挖掘与营销的过程。做消费者任务分析,把用户使用产品的事前、事中、事后具体做以拆分,找到难以完成的部分,就容易形成洞察。

如果能充分洞察到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同类产品时,面临哪些任务,他们距离这些任务的完成还差多少?如果我能通过满足他的任务来获取他的支持,是不是就有机会?

2、时间人场景

如果说工作、吃饭、打车、健身、下班回家、刷抖音等等都是一个任务的话,我们要分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但一个人他还是生活在时间中的人,他的过去,现在,未来会是什么样一个场景,这时候情况有不一样。

也就是说:时间是分析一个人的第二个非常关键的维度。他的落差的来源写成公式就是:缺乏感=现在-过去(未来)。

例如对失去和死亡的恐惧、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对稀缺性的渴望、由于失去而产生的怀旧、是否因为时间流逝获得经验等等,这都是时间维度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我们说过,人的广义需求主要就是愉悦和恐惧,所有的恐惧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利用人对未来的预期。

还有就是利用人对过去的理解来和现在或者未来的产品绑定,例如一个知名品牌推出新品就是典型的策略,例如,老干妈推出黄豆酱我们一点都不会意外一样,但老干妈推出一款冰激凌试试。其实这很像我们一直说的和潜意识绑定。

这里延伸一下,时间的这个维度很特殊,我们现在的商品都是满足用户的物理空间的,这个后面会说,但很少有真正的产品或服务是服务于用户时间维度的,除了像少数理财产品、长期保险等等。

当然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服务于时间维度的服务。所以,这个角度上,我特别看好那些做知识付费的创业项目。

3、关系人场景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面说了,人是社会性动物,离开这个社会性就不能真正算做人,这时候怎么利用他的社会性,也就是关系就非常重要。

关系之间会有什么落差?其实就是:缺乏感=别人的需求-自己已经满足的部分。

例如父与子这是一种关系,孩子想要一个任天堂新出的游戏机,最后买单的一定是父母,这时候是基于父子关系来兑现的。朋友和同事也是一种关系,相互请吃饭就是关系兑现的一种方式,例如亏欠感,结识的意愿、互惠互利等等。

李叫兽讲了一个探探这个约会软件的文案,就是利用人与人关系的,他的slogan是“发现正在喜欢你的人”,他不是发现你喜欢的人,而是发现正在喜欢你的人,非常具有创意。

在具体的营销中,如果你搞不定该用户,那你去搞定他/她的朋友、他/她的父母、他/她的同事、他/她的老板是否可行?例如我是卖口红的,我没搞定她,但是我搞定了她的闺蜜、她的男朋友,然后让他们给她洗脑、推荐、买单是否可行?

打仗的时候,将军或者国王为了鼓舞士气,最常用的伎俩就是通过调用别人的力量来激励将士冲锋陷阵,他们怎么调用?一般就会在战前动员中大声喊到:“如果我们不奋力杀敌,我们的孩子就被卖做奴隶,我们的妻子就会被凌辱,我们的父母就会被杀害”,这就是调用各种亲人的关系来激励的最好案例。

放到保险行业,这一点同样成立,所有卖个儿童的产品,都是基于这一策略来变现的。实际上稍微有点保险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大病、重疾、寿险等等最应该保障的首先应该是家庭支柱,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保障。而现实中,销售人员利用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特征,每年会卖出很多儿童产品,而儿童的家长全在“裸奔”。

放到成人关系上,也有同样策略,调动丈夫和妻子、父母买一款保险,调动妻子为丈夫买一款保险等等。

这也不怪销售人员,因为保险本身就很难直接感知其价值,国内消费者保险教育又极匮乏,这也会是长期的现状。

4、群体人场景

前面文章说过,人追求两个地位,一个是自己所在群体在社会诸多群体中的地位,另一个是自己在所在群体中的个人地位。人既不想和其他人一样,又不想和其他人不一样,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状态,利用群体来进行自我的参照。所以,在意群体的地位就是第四个视角。

这时候,落差的来源于哪?缺乏感=群体-自己。

也就是群体其他人都有,自己没有,就会产生缺乏感。例如身边同事都背着一两万的包包,自己没有就会产生缺乏感,例如身边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自己孩子没有就会产生缺乏感,例如同事们上班都开车,就自己还在挤地铁,就会产生缺乏感等等。

人想跨越圈层,也是对特定群体的渴望,也属于一种缺乏感,有的人想去清华北大深造读一个MBA,有的人想去企业家社群认识马云柳传志等等,也是一种缺乏感,有的人想花很多钱去新西兰冰岛旅游也是等等。小伙伴都喜欢周杰伦、大家都是皇马的球迷、朋友们都在追某某网剧等等,这时候人就会产生从众和融入的心理。

李叫兽在这个关系中讲了一个例子,早期欧洲民众不喜欢吃土豆,这时候国王应该怎么说服民众吃土豆呢?颁布一条法令,强制吃?派兵驻守,看着吃?由于民众认为土豆太low,没人会主动种植,即便补贴也不见效果。这时候国王怎么做?他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贫民不能吃土豆,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吃土豆。

这就是利用了贫民渴望融入贵族,过上贵族的生活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过程。最后当普通民众开始为了吃土豆反抗国王的“暴政”时,国王实时的解除法令,皆大欢喜。

有时候,每次读到这个案例,我总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保险行业,如果政府颁布法令说贫民不能购买保险,只有满足某个条件的“贵族”才有资格购买,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虽然我们无法真正的兑现这个想象的过程,但肯定会和现如今的情况大不相同。王思聪之所以能为网红,不就是贫民渴望过上那种生活,或者在消费了王思聪推荐的产品和服务后,就以为自己过上了同样的生活一样。网红直播卖衣服、卖口红也是这个道理。

认识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会受群体的影响来做决策。保险也不例外。

5、角色人场景

孔子为什么伟大?是因为他定义了中华民族的角色,给我们每一个角色都写了详细的说明书,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等等,两千多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他的定义在按部就班的做事。

这就是角色人,他的缺乏感来源于角色与实际之间的差距:缺乏感=角色的要求-现实的自我。

为了保证角色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的一致性,人一直在为自己的角色而努力拼搏,例如你二十五六不结婚,你的父母就会寝食难安,觉得他们没有尽到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时候他的就在发挥“父母”的角色。

例如,隔壁邻居家的小孩钢琴比你家小孩好,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合格,没有赚到更多钱给孩子报更好的班、找更好的老师,这时候你在发挥你“父母”的角色。

例如你是一个工程师,这时候代码出了BUG,领导、同事和你自己都会默认是你的责任,这时候你就调用了你“程序员”的角色。

再例如,老人、孕妇这个角色,在地铁上我们就要让座位等等,诸如此类非常的多。

6、空间人场景

最后一个就是现如今商业最擅长的,物理空间的人。这一个李叫兽并没有分享,是我新增的一项。

物理空间对一个个人来说,主要是家、办公室、车和其它空间,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在填补我们的物理空间,例如床占领卧室、书和书柜占领书房、餐具占领厨房、电脑占据办公桌、沙发和电视占据客厅等等,不同的物理空间,都应该有不同物理功能的物品。

这时候缺乏感就等于充裕空间-缺失空间。

如果你客厅没有电视,你就会对电视产生缺乏,如果厨房缺少冰箱,你就会对冰箱缺乏等等。

四、总结:追求确定的依赖性是用户第一目的

湖畔大学教务长,著名产品人梁宁说,如果要做一副扑克牌来形容“产品思维”的重要性,那么“确定性”就是大王,“依赖”就是小王。

追求确定的依懒性是所有人的共性,也是本性,在这方面所有人就如同“追求确定的依赖性的猴子”,虽然每个人都带点小心思(自私自利的人性),但任何人,无论是狩猎的人,农耕的人,纺织的人,工厂流水线的人,电脑前面的人还是手机屏幕上方的人,千百万年来,犹如《孙子兵法:势篇第五》说的那样:“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大势面前,人人都是木头,石头。

1、依势而定,保险行业面临范式革命

前面《每周一问 | 保险行业是否面临范式革命?》《保险业1000万代理人面临的两大困局:模式升级与范式革命 | 代理人变革(九)》两节课中讨论了保险行业面临两大挑战:模式升级与范式革命。

一方面是传统“精算生产+代理人销售”的粗放模式,在新时代用户、经济环境对保险的期许中严重落伍。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叠加AIoT、区块链等技术带来的范式挑战,由于互联网技术是人类史上同时打破时间、空间、数量限制并走向成熟应用的技术,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完全不同,我们尚不知道这种多技术叠加会将人类带向何方。但就从互联网技术的底层看,传统保险公司依靠人和经验搭建的“精算+两核+多层审核管控”的风控服务体系(机制),在强大的算力和算法面前,变得毫无还手之力,因为这一切都可以被量化,低端智能就可以解决,而且效率是人力的数亿倍甚至更高。

这时候,立足基本面,夯实基本盘的同时,保险企业之间,保险企业与所有科技企业之间,保险行业与时代之间都在比拼“谁有更高更快的孵化出第二曲线的能力”。这种能力的PK直接决定了险企未来的发展模式、价值规模和寿命。

而这里面最大的变量,就是技术成熟应用所培养的用户习惯。习惯了吃白米细面的现代人(80后90后00后等等),你让他们再去啃树皮吃草根,没人能接受得了。而新型的技术型服务公司正在以无与伦比的速度与效率,为他们提供更为可口的美食,除了山珍海味,还有“一对一、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而草根和树皮就像我们传统险企提供给用户的保险产品。

但人人都是木头,石头,不是吗?关键是谁让木头石头的口味提升的如此之快,如此之高?

2、追求确定的依赖性的猴子

由于千百万年进化环境的原因,几乎所有生物都厌恶不确定性。在生活中,他们害怕饿肚子和被捕食;在婚姻中,他们害怕不确定的生活;在工作中,他们害怕不确定的收入;在身体方面,他们害怕不确定的健康;在社会上,他们害怕不确定的规则;在投资中,他们害怕不确定的回报;在未来,他们害怕不确定的未来...

千百万年来,这种害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基因和集体潜意识,是人性最本质的一部分。前面说到,用户的缺乏感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与本性,这时候,想方设法为用户提供确定的食物来源、确定的婚姻保障、确定的工作收入、确定的身体健康、确定的规则与文化认同、确定的投资回报、确定的未来保障等等,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挖掘用户价值所必须重视的部分。

对保险行业而言,和食物能确定的满足吃饱的需要,衣服能确定的满足穿暖的需要,房屋能提供确定的住宿的需要一样,保险能为用户提供确定的风控服务、解决方案或者财务补偿。

也就是说保险提供了和吃穿住行用同等的价值,这是行业具备阳光(朝阳)产业的一面,我在前面生态篇《大健康生态是阳光》中也阐述过这种观点,保险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他们对一个个人,如同阳光。

怎么利用保险的跨期与跨状态的属性,为“一只只追求确定性的猴子”提供确定的依赖性,是每一个保险人该有的品质和终极目标。

本文转载自李有龙——银保数字化未来《数字化营销4》

上一篇: 关于社会公平的几个理论问题
下一篇: 小芳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利益,当他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理论,她现在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